心理测试(测谎)的基本原理

一、心理测试(测谎)的基本原理

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朗布罗梭首先使用测谎仪从事犯罪侦查工作以来,世界侦查史上一个新的侦查方式出现了。

测谎不是对嫌疑人供述是否真实的断定,而是对心理受刺激触发的生理反应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如皮肤电、心跳、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等,故测谎仪实际是检测人生理参量的仪器。

测谎的基本原理是:人在说谎的时候会在大脑下丘脑区域突然、直接引起失常,造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呼吸系统:速率、容量异常,以增加供氧量;

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输血量增加,成分变化;

皮肤:体温升高、变红变白,出汗,毛发耸立;

内脏:肝脏输出更多肝糖,脾脏输出更多的血液;

消化系统:胃脏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

眼睛:瞳孔放大;

肾上腺:更多的肾上腺进入血液;

肌肉:颤抖。

测谎仪就是根据以上原理制成的,当测谎者向被测人询问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就会引起被测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在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犯罪嫌疑人和无辜者的心理不同,所以生理上的反应也不同。

经过大量实验,人们选择了皮肤电阻、脉搏血压和呼吸三种参量,这几种参量容易测量,通常它们只受植物神经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通过测定这些生理变化,能很好地反应出人的心理。从而可以断定被测试人对涉及相关的问题是否说谎。目前测谎仪主要有“多参量生理心理测试仪”(Polygraph)和“声音分析仪”。

“多参量心理测试仪”由一组皮电传感器、两组呼吸传感器和一组脉搏传感器以及记录仪组成,测试的时候,根据选用的方法(如紧张峰法、相关问题法等),将目标问题(要了解或判定的问题)科学而逻辑地编成几组问题,问题全是一般疑问句形式,应答者只能在“是”、“否”、“沉默”中选择。如果被测试者说谎,三项生理参数在目标问题上会有反应,如皮肤电增高,心跳加快,呼吸抑制,呼吸变化。根据这些记录,测试者就可以分析记录图谱,断定被测试者心理痕迹,断定被测试者对相关问题是否了解,从而断定被测试者是否说谎。

“声音分析仪”则是通过灵敏的话筒检测肌肉微颤而引起的声音中的次声波(本书不对此探讨)。测谎在刑事侦查中主要是配合侦讯,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排除无辜,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以免浪费警力。测谎是将电子技术、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技术,它不是简单的操作仪器,而是“人机结合”,对测试者要求非常高。

专用的测谎仪一般公认的是192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警官拉森(John Augustrus Larsen)和基勒(Leonard Keeler)研制成功的。1949年,基勒终于研制出“基勒测谎仪”(Keeler Polygraph)。

美国自1923年第一次使用测谎办案以来,测谎受到了警方的高度评价,这也是测谎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美国全国科学委员会认为测谎是有科学依据的。美国测谎学会曾对6个国家80年代文献报导统计,共有3 030宗案件,如果都经过侦查、审讯核实,测谎的准确率高达98%。美国诺曼·安斯利用1980年以来有关实地办案中测谎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同口供、物证、法庭判决进行比较,研究了2 042宗案件结果,即使有细微的争议也认为是测谎的差错,得到的准确率是98%。因此对于测谎的争论不在于它的科学性而在于测谎结论能否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在美国,大多数法院都承认测谎结果的证明力[1]

美国莱克肯提出的犯罪知情测试法(Guity Knowledge Tecknique),即GKT测试法。莱克肯曾就GKT测试法的准确性,运用概率论进行了推导。其结论表明,经过有效的控制,完全可以把GKT测试法的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美国测谎仪领域首席权威约翰·E.雷特在法院主持的一次有关测谎仪可靠与否的听证会上作证说,对3.5万个人的测试鉴定及测试监督表明,有经验的测试鉴定员的测试准确率超过91%,美国的测谎器协会通过调查表明,测试准确率在87%至96%之间[2]

[1]杨承勋.“测谎”技术与应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
[2]文盛唐.测谎技术及其在国外的刑事司法应用.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