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说的检验
三、假说的检验
1.假说的论证
科学的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假说的合理性涉及到与更为广泛的事实和理论的关系,严格的科学假说既要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还要能够解释科学中出现的全部事实的总和。假说还要用更深层次的理论理性地解释自己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因此,假说的合理性是通过逻辑的论证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驳斥谬误的。如果通过广泛搜集事实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这就是归纳论证;如果运用各种原理来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那就是演绎论证。当一个假说理论能够尽可能多地解释经验事实,说明它具有合理性,这对于经验定律形态的假说来说,用归纳推理来论证是可行的方法,但归纳推理论证某一经验形态假说的合理性并非必然性。对理论形态的假说来说,由于它不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而是用抽象的理论化的形态和框架来建立假说的核心理论,以研究对象的结构功能,这种纯粹理论只能按照逻辑思维进行严密地逻辑推理,论证假说体系的无矛盾性,论证结论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从而假说得到确立。因此,寻找更普遍、更深层的理论依据,进行严密的演绎论证往往是更为重要的逻辑方法。
2.假说的逻辑推演
假说的逻辑推演是纯粹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逻辑推演可刻画如下:
H→E
(H表示假说,E表示从假说推导出来的必然结论)
公式(H→E)中,E是由H推演出来的判断,如果这一判断是已知的事实,说明假说理论可以解释已知事实;如果推演出来的E判断是未知事实,那就是假说对未知事实的预见。对未知事实的检验比一般事实的检验更为重要,在假说建立之初,对经验定律的解释是伴随着假说出现就出现过,而根据理论对将要发生的事实进行推测需要的是对理论的深度的把握,显示了理论的张力和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例如:
如果非洲和美洲大陆过去是一个板块,那么就能够在对应的两个大陆找到相同的地质结构、相同的物种、相同的矿藏资源。
如果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线在引力场中必定是弯曲的,那么,星光在太阳表面附近通过时将偏折。
就两个推理来看,第一个判断是随着大陆漂移说产生就曾经用于对假说的支持;第二个命题则不同,它是在相对论出现后对相对论应用领域的预测,这个预测的理论强度高于对一般事实的解释。
3.假说的实践检验
对假说的论证需要逻辑,实践的检验具有最终判定的意义。如果一个根据假说理论作出的预测得到事实的证实,它对假说理论的支持度就强,比如对“光线在引力场中必定是弯曲的”预测首次于1919年被英国考察队在非洲观察日全食时所检验,这就从实践上支持了相对论理论。
从假说中必然推导的结论越多,说明假说能够预言未知事实和现象越多。公式表示为:
H→(E①∧E②∧……En)
结论越多,说明可解释的事实越多,或者预测的事实越多,就更能有效判定假说的可靠程度。
(H→E)是一个假言命题,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否定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推理形式如下:

(“~”表示否定)
如果后件(E①∧E②∧……En)被否定了一种情况,是否意味着必然否定假说H呢?推理形式上应该作这样的断定,但侦查中,否定一个假说却不可能如此轻率,因为一个具体的假说可以推导出许多必然性的后件,后件也可能出现“例外”的情况,比如康德的“星云假说”对太阳与行星角动力平衡的问题就属于这种“例外”的情况。出现“例外”情况可能会引起研究者出现另外的猜测,当研究者把“例外”放到一个更大的知识背景条件下进行综合思考的时候,“例外”可能会被解决,假说理论就更加完满。当然,对“例外”的研究也可能导致其他假说的出现,从而出现不同假说的“竞争”的局面。
根据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规则,肯定后件不能必然肯定前件,形式如下:

如果在实践检验中,由假说H必然推导出来的E是正确的,解释了实践,也就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根据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必然肯定前件规则,即使(E①∧E②∧……En)全部都得到肯定也不能由此就肯定H。但是,不能必然肯定H却支持H成立,如果E越多,并且都经过检验是正确的,则假说H存在的可能性更大,被否定的可能性就越小。
总之,肯定一个假说或否定一个假说都不是凭一二件事实就能确定的,它的验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假说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是科学发展的通道,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科学理论,但科学理论的建立受到认识能力、科研水平、人的因素等等的影响,就必然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假说这种认识程序,累积假说中理论知识的量,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