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1.塞流,即止血,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常用固气摄血,收敛固涩止血法。

2.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固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炭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当补肾、扶脾、调肝。

治崩三法各不相同,但又不可截然分开,塞流须澄源,澄源当固本,复旧要求固,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寒凉凝血之品当慎用。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肾气、益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舒肝养肝、调冲任;绝经过渡期患者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具体论治崩漏,应当按出血期和止血后进行辨证论治。

(一)出血期

1.脾虚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或经来先期,量多,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固本止崩汤: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加减】心悸怔忡者,加炙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久漏不止,加荆芥炭、益母草。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

补中益气汤合固本止崩汤

【组成】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2克、阿胶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远志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炙升麻6克、荆芥炭6克。

2.肾虚

肾虚分为肾气虚、肾阳虚和肾阴虚。

(1)肾气虚

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血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背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组成】熟地、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桑寄生、菟丝子、艾叶、党参、黄芪、阿胶。

【加减】当归辛温,走而不守,亦可去当归或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滋水益阴,止血调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10克、菟丝子10克、龟甲胶1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五味子10克。咽干眩晕者,属肝肾不足,可加夏枯草、牡蛎;心阴不足,虚烦少寐者,可加柏子仁、夜交藤。

(2)肾阳虚

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或月经提前、量多,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右归丸加减: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组成】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霜、当归、杜仲、党参、黄芪、田七。

【加减】出血量多者,加仙鹤草、煅龙牡、乌贼骨、阿胶、白术;青春期肾气未充者,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以加强补肾益冲功能;若出现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则是由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所致,可加茯苓、砂仁、炮姜等以健脾温中;若伴血量多,色黯红,有血块,加蒲黄炭、茜草、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3)肾阴虚

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数月不止,或停经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咽干颧红,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或有裂纹,脉细数。

左归丸合二至丸: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女贞子、墨旱莲。

【加减】若症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牡蛎;若心阴不足,症见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养心安神。

3.血热

(1)虚热

经来无期,或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两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保阴煎合生脉散加减: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组成】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川续断、山药、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加减】若下血如崩者,加血余炭、棕榈炭;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益母草之类,化瘀止血;烘热汗出,加白芍,柔肝,龟甲、珍珠母、田七育阴潜阳,化瘀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玄参12克、麦冬10克、阿胶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五味子10克。

【加减】若经来量少者,加枸杞、山茱萸,以滋养肝肾,填精益血;量多者,可加地榆、槐花;潮热盗汗者,加知母、黄柏、桑叶,以清虚热、止盗汗;若伴见乏力神疲,脉细虚弱者,加西洋参、菟丝子、川续断,以补肾气,调阴阳;若头晕耳鸣者,酌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失眠者,加远志、夜交藤、炒酸枣仁。

(2)实热

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固经汤加减: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组成】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加减】若兼见心烦易怒,胸肋胀满,口干苦,脉弦数,加柴胡、夏枯草、龙胆草,清泻肝热;若兼少腹或小腹疼痛,或灼热不适,苔黄腻者,加黄柏、银花、连翘、茵陈,清热利湿,去阿胶之滋腻。

清经散合保阴煎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白芍10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山药15克、炒地榆12克、炒槐花12克、白头翁15克。

【加减】若经量过多或经行不止者,加侧柏炭、茜草;烦渴甚者,加天花粉、玄参、焦山栀;若有阳盛血热主症,又见神疲肢软,倦怠乏力,或心悸少寐者,则为气虚血热之症,则要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选《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安冲汤。

4.血瘀

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或边尖有瘀点,脉弦数或涩。

逐瘀止血汤加减: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组成】生地、大黄、赤芍、丹皮、当归、枳壳、龟甲、桃仁。

【加减】久漏不尽者,加益母草、蒲黄炭、田七粉,化瘀止血;若见口干苦,经色血红而量多者,加地榆,仙鹤草、夏枯草,化瘀清热止血;若腹肋胀甚者,加香附、川楝子,理气行滞。

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桃仁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蒲黄炭15克、三七粉3克、益母草30克、海螵蛸15克、茜草炭15克、山楂15克。

【加减】若肋腹乳房胀痛明显者,加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若血量较多或崩漏不止者,可去当归、川芎,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摄血;若瘀久化热症见血量多色红,口干口苦者,加夏枯草、栀子、黄芩,以清肝。

(二)非出血期

1.肾虚

青春期肾气未充,或更年期天癸竭,出血量多或淋漓日久,止血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或红,苔白或少,脉沉细或细数。

杞菊地黄汤加减:补肾固冲,调经

【组成】枸杞、熟地、生地、茯苓、山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菊花、紫河车粉(冲服)。

【加减】偏肾阴不足,加女贞子、墨旱莲各15克,菟丝子、覆盆子、杜仲、肉苁蓉、炒白术各10克;偏肾阳不足,去丹皮、生地、泽泻、菊花,加补骨脂20克,菟丝子、川续断、黄芪、党参各15克,淫羊藿、炒白术、巴戟天、焦艾各10克;偏肾精不足,临床无明显阴阳偏盛偏虚,加淫羊藿、巴戟天、川续断、补骨脂、焦山药、菟丝子、枸杞、女贞子各15克;心阴不足,症见心烦、睡眠差,加五味子12克,夜交藤30克;兼有痰湿,症见形体肥胖、头身困重,带下量多等,加苍术9克,白术12克,法半夏12克,浙贝15克。

2.肝郁

素性抑郁,或性急易怒,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或少而血止后,伴有少腹痛或胸肋疼痛,或乳胀,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滋水清肝饮加减:舒肝解郁,调冲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栀子、生地、丹皮、山茱萸、茯苓、泽泻、山药、大枣。

【加减】肝郁伐脾,加黄芪、白术;郁热伤阴,症见口干、心烦、便干,加制首乌、玄参、桑寄生。

3.脾虚

出血量多,日久而止,气短神疲,面色晄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固本止崩汤:健脾补气,养血调经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

【加减】兼血虚者,加制首乌、白芍、桑寄生;心悸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