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中医世家,幼受庭训,矢志习医,继承祖业。自6岁开始,在祖父、父亲的督导下,逐字逐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由于当时中医尚无一套系统完整的正规教材,我所读医书甚为杂乱,均是祖上传下来的手抄本,要抄一本读一本,甚是费时费力,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该背的背,该读的读。

1955年,余杭县卫生局招考中医学徒,我有幸被录取,拜当地名医吴青仙为师。由于我跟父亲学习有了坚实的功底,因此我优先跟老师抄方,写侍诊日记,日夜艰辛学习,5年满师,尽得老师之传,老师临别赠言:你们今天满师了,但这只是一个起点,今后的路还很长,老师领进门,今后靠自身。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行医不能光凭我一家之言,要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学医要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我行医几十年来,也悟出一个道理,就是间接经验有时比直接经验还要重要。一名医生个人的智慧、阅历、生命毕竟有限,治病完全靠自己在临床中摸索总结,几十年也熬不出头,要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多读书,勤实践,善于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能打破常规,很快成材,今后独立门诊时,要像写侍诊日记一样,写好临诊日记,注意收集古今名医名方,与自己的方药疗效进行比较,并参悟其中道理,必将成为中医的后起之秀,我将拭目以待。这一教导是我一生中的座右铭,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动力。

1960年以后的三年,是我满师后积累医学知识最丰厚的三年。刚出师,领导选拔我到钱塘联社卫校中医班和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深造与此同时,这年下半年,全国中医学院第一版统编教材(试用)出版发行,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系统学习了这15门课程,毕业后被分配到缺医少药的农村卫生院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医疗设备治病全凭一个脑袋,三根手指,一支笔,所谓“113工程”,服务半径大,人口多,交通不便,还要担任大量的卫生防疫等工作,由于医务人员少,更本不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西医你都得管,诊务十分繁忙,白天门诊、出诊,晚上查书做笔记。在农村摸爬滚打、风风雨雨五十余年的医疗生涯中,练就了一身“硬功夫”,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2000年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疗效,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作为一名医生,就应在临床上下功夫,努力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疗效,减少差错,挖掘更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师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应在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读书多有感悟,临证常有记载,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耄耋之年,始将200多本临诊笔记中的妇科部分摘取成之,编纂成册。由于临诊笔记中记录的各医名方跨度较长,当时没有记录出处,很感抱歉,好在我行医一生,虽然家庭清贫,别无长物,但收藏的中医书籍有数百册之多,这是我唯一的财富,这些名医名家的医案均有收藏,均可查考,如:《刘奉五妇科经验》《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蔡小荪妇科汇集》《朱小南妇科经验选》《韩百灵妇科》《何子淮女科经验集》《罗元恺医著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及夏桂成所著《实用中医医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