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医验方

三、名医验方

1.蔡小荪

蔡氏用自拟系列方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1)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自拟“内异”1号方:化瘀止痛

【组成】当归9克、丹参9克、牛膝12克、赤芍12克、香附9克、川芎6克、桂枝4克、没药6克、失笑散12克、血竭3克。

【用法】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日。

【按】蔡氏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其他瘀血性痛经不同。瘀血性痛经多咎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经血排出困难,但当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腹痛即见减轻或消失。本症之痛经则因有功能性的子宫内膜异位于宫腔以外所致,即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因而造成新血无以归经而瘀血不得排出之势。故本症痛经的特点是:经下愈多愈痛。治疗当于“通则不痛”之原则,法以化瘀治本为主,选方用药不能专事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其瘀血溶化内消之法。

(2)子宫内膜异位症血崩

自拟“内异”2号方:以通求固

【组成】当归9克、牛膝12克、赤芍12克、香附9克、大黄炭12克、生蒲黄9~60克、丹参12克、花蕊石15克、血竭3克、震灵丹(包煎)15克。

【用法】于经前3~5日开始服。其中蒲黄一味,常需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克。

【按】临床治崩,多遵循古贤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方法,若遇暴崩久漏之际,则宜急取治标止血原则。本症之崩漏乃因瘀血停滞,阻于经脉,新血不得循经所致,故治疗当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以化瘀澄清之法为主,选方用药不能纯用炭剂止血。蔡氏认为,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专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宜,方中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重在益气生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热

自拟“内异”3号方:活血化瘀

【组成】云茯苓12克、桂枝4.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皂角刺20克、鬼箭羽20克、石见穿15克。

【按】蔡氏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本症患者中经前发热占有相当比例,本症发热和经期发热有别,经期发热是由外感发热或内伤引起气血营卫失调所致。而本症发热则系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之故。

(4)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为22%~66%,对此类患者治疗分为三期。

月经净后至排卵期治以育肾通络法,拟用“孕”1方合“内异”2、3号方。“孕”1方组成为:云茯苓12克、石楠叶10克、熟地15克、桂枝2.4克、仙茅10克、淫羊藿12克、路路通10克、公丁香2.4克、川牛膝10克。

排卵后至经前3~7日为第二期,治以育肾温煦法,拟用“孕”2方合“内异”3号方。“孕”2方组成为: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云茯苓12克、石楠叶10克、鹿角霜10克、淫羊藿12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0克、墨旱莲12克、女贞子10克、怀牛膝12克。

经前数日至经净或痛止为第三期,治以化瘀调经止痛法,拟用“内异”1号方或“内异”2号方。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堕胎。

(5)子宫内膜异位症

消癥治本,癥瘕是本病患者的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类型之中,此为疾病根本。蔡氏按“血实宜决之”法则,于经净后以“内异”3号方消癥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3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需长期坚持服药。

内异Ⅰ号方

【组成】当归、川牛膝、制香附、玄胡、赤芍、莪术各9克,丹参12克、川芎4.5克、失笑散(包煎)15克、制没药6克。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来不畅,而腹痛剧烈。

内异Ⅱ号方

【组成】当归、赤白芍、怀牛膝、制香附各9克,生蒲黄30克、花蕊石15克、震灵丹(包煎)12克、丹参6克、血竭3克。

化瘀定痛汤: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组成】失笑散15克,当归、丹参、川牛膝、赤芍、苏木、延胡索各10克,制没药6克、川芎5克、血竭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来腹痛剧烈者,须在临经前3日即服,过晚则瘀积即成难收预期功效。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一般表现以经期进行性腹痛加剧,月经量多等为主。

【按】蔡医师认为,子宫膜异位症腹痛是血瘀造成的,自拟化瘀定痛汤治疗此症,每应手而效。

2.戴德英

痛经方: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组成】红藤、败酱草、煅牡蛎(先煎)各15克,柴胡、赤芍、牡丹皮、丹参、延胡索、川楝子、制香附、木香、夏枯草、失笑散(包煎)各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口服或灌肠。

【主治】瘀热夹杂型之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伴包块者。

3.何子淮

内异崩漏解郁生新方:解郁清泻腑热,荡涤实邪,使胞宫平复

【组成】生黄芪20克、制大黄10克、龙胆9克、丹皮15克、半枝莲10克、黄连炭5克、黄柏炭5克、芥菜花12克、马齿苋12克、蒲公英15克、鱼腥草20克、生甘草6克、瓜蒌仁12克、地锦草15克、莲房炭10克。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血阶段。

【加减】有血块者,加血余炭;痛者,加红藤。

血竭化瘀汤:化瘀调冲

经来腹痛,量时多时少,淋漓不断,色紫暗夹块,块下痛减;舌边紫暗,脉沉弦或弦涩。

【组成】失笑散、没药、当归、川芎、广木香、香附、赤白芍、血竭、五灵脂、艾叶等。

血竭化癥汤:化瘀调冲

【组成】失笑散、制没药、当归、川芎、广木香、制香附、赤芍、白芍、五灵脂、艾叶、血竭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痛经之有瘀阻者,如膜样月经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按】临床应用血竭配合活血化瘀药治疗血热瘀阻型妇科疾病,对炎症的治疗疗效较好。可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流产或人工流产后感染,子宫内膜炎所引起的腹痛及月经过多等。

4.何少山

血竭化癥汤:子宫内膜异位病症

【组成】血竭、玄胡、生甘草各5克,当归、炒赤白芍、酒玄胡、炒川楝子、焦山楂各10克,制大黄9克、莪术12克、桃仁6克。

5.韩本

妇痛宁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经来过多兼有腹痛者

【组成】血竭、三棱、莪术、穿山甲、鳖甲、皂角刺、海藻、昆布、生薏苡仁、贝母。

【加减】结合主症及月经周期进行加减;主症痛经:于经前酌加乌药、牛膝、路路通;主症月经过多:于经前或经期,加蒲黄、花蕊石、三七粉;主症月经不调及不孕,配合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6.金季玲

加味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消癥

【组成】夏枯草15克,丹参、延胡索各12克,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赤芍、三棱、莪术、川楝子各10克、山慈菇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膜异位症、痛经、异位结节、包块之属于瘀血凝滞型。

【加减】如在月经期,经量多者,宜去三棱、莪术、山慈菇、桃仁,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各10克,乌贼骨20克,三七粉(吞服)6克。

7.李祥云

补肾祛瘀汤:补肾祛瘀,活血止痛

【组成】熟地黄、怀山药各15克,淫羊藿、仙茅各12克,三棱、莪术、丹参、香附、鸡血藤各9克。

【主治】肾虚血瘀型子宫膜异位症。症见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口干颧红。

【加减】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阴虚者,加女贞子、地骨皮;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经量多者,加仙鹤草、阿胶;腰酸痛者,加杜仲、桑寄生;痛剧者,加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赤白带者,加墨旱莲、茜草;包块者,加皂角刺、苏木。

8.林君玉

失笑归竭汤: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组成】五灵脂12克、当归10克、炒蒲黄8克、血竭3克、田七粉1.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于经前3日始服。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加减】经血过多者,加阿胶(烊化)10克;经血过少者,加益母草15克、青皮5克;盆腔炎有热象者,加金银花12克、牡丹皮10克;病程过久而有虚寒见症者,加党参15克,白术、巴戟天各10克。

9.刘德傅

内异消散方:活血化瘀,软坚温肾

【组成】淫羊藿30克,土鳖虫、锁阳、茯苓、炙鳖甲各15克,赤芍、牡丹皮、昆布、三棱、莪术、王不留行、逍遥丸(包煎)各12克,桂枝、桃仁各9克。

【加减】随着经期变化,另设经前方和经期方。

经前方

【组成】刘寄奴15克,生蒲黄、五灵脂、丹参、川牛膝各12克,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各9克,参三七片(吞服)2片。

【用法】水煎服,于月经前服5~7剂。

经期方

【组成】花蕊石30克,炙黄连15克,蒲黄炭(包煎)、五灵脂、炒黄柏各12克,香附炭、炒乌药各9克,炒川芎、大黄炭各6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3~7剂。

【加减】气虚者,以上三方均可加黄芪、党参各15~30克;阴虚者,经期中方去肉桂,加侧柏叶、地榆各12克;主方中去桂枝、淫羊藿、锁阳,加玄参12克,麦门冬、桑枝各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3克,瓜蒌仁(打碎)15克;包块明显者,加花蕊石30克,或皂角刺15克。

【用法】刘氏治疗子宫膜异位症,分设经前、经期和经后三方。唯经后方(即内异消散方)软坚散瘀作用尤专,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故单独首先列为主方。其用法为水煎服,经净后服5~7剂。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肛门坠痛,性交痛,不孕等症。

10.罗元恺

罗氏认为痛经多因于瘀血壅阻胞脉,经血不能畅下所致,血瘀必兼气滞,故化瘀方中应兼行气,瘀化气行,其痛自止。辨证论治时要区别寒热虚实,寒者,须温经散寒而化瘀,热者,须清热凉血而化瘀。虚者,宜补气血以缓图,壮盛者,可急攻以祛痰,并认为瘀容易结成肿块之癥瘕,这里需要在化瘀之中,兼用软坚散结之品,才能根治。临床常分三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组成】少腹逐瘀汤,加桃仁、三棱、莪术。

(2)瘀热壅阻证:清热凉血化瘀

【组成】血府逐瘀汤减当归及桔梗,加丹皮、蟅虫、三棱、莪术。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

【组成】隔下逐瘀汤,已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对于经后期的腹痛或月经过多的腹痛宜大补冲任,则不能概行活血祛瘀之治法。

(4)失笑散加味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组成】岗稔根30克、益母草25克、大蓟15克,五灵脂、茜草根、九香虫各10克,台乌药12克,广木香(后下)、蒲黄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气滞血瘀,阻滞胞中,恶血久积,冲任失调之痛经属内膜异位症者。

11.孙氏痛经方

【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12克、葛根12克、玄胡12克、制香附12克、木香9克、山楂12克、五灵脂12克、穿山甲粉(包吞)6克、土鳖虫12克、水蛭9克、肉桂粉(吞服)6克。

【主治】血瘀癓瘕性疼痛

12.宋光济

川乌温经汤: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组成】制川乌、炒党参、独活、威灵仙、炒当归、焦白芍、川芎、肉桂、吴茱萸、姜半夏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痛势较剧者。如膜样痛经,内膜异位症,痛经亦多属此型。

【加减】血块多者,加失笑散(包煎)、炒丹参、泽兰、制没药、益母草;夹湿者,加苍术、茯苓;肾阳虚或妇检子宫发育不良者,加鹿角霜、紫石英、淫羊藿、巴戟天;瘀血甚者,加重当归、川芎之用量,或,加益母草、延胡索、生蒲黄、桃仁、红花;腹胀者,加小茴香、艾叶、香附。

13.沙明荣

脱膜汤:活血化瘀,健脾益肾

【组成】当归、赤芍、白芍、香附、鳖甲各15克,郁金、山茱萸各12克,柴胡、牡丹皮、白芥子、胆南星、陈皮、九香虫、三棱、莪术、白术、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加减】若肝热炽盛者,加黄芩、山栀仁、夏枯草;气滞明显者,重用香附、郁金,酌加木香;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阿胶;气阴两亏者,可合生脉散;肝肾虚损,冲任失调者,加巴戟天、菟丝子,寒凝胞宫者,去牡丹皮,加艾叶、炮姜、肉桂等。

14.司徒仪教授经验方

司徒氏认为本病经前用蒲田胶囊,用蒲黄、田七、鱼骨;经净至排卵期用活血理气,化瘀散结,以棱莪胶囊或三棱、莪术、穿破石、猫爪草等,合并排卵功效障碍者,在补肾基础上行血破血之法,方用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合当归、川芎、红花、泽兰、皂角刺、王不留行。

15.王法昌

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组成】炒小茴香、台乌药、蒲黄、五灵脂、川芎、白芍、香附、清半夏各10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期感受寒湿之邪,或嗜食生冷。致使经行少腹冷痛,得温则舒,伴有恶心呕吐,舌苔薄白,脉弦紧。

经前内异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组成】丹参30克,香附、牛膝、蒲黄、五灵脂、赤芍各10克,三棱、莪术各8克。

【主治】子宫膜异位症。血瘀于下焦致腹痛。

【加减】小腹剧痛者,加血竭、土鳖虫;经行少腹,胀重于痛者,加台乌药;月经量多夹血块者,加茜草。经前服用。

经后内异方:补肾祛瘀

【组成】桑寄生、茯苓各15克,淫羊藿、巴戟天、桂枝、桃仁、当归、赤芍各10克,丹参30克。

【主治】子宫膜异位症。肾气虚损,冲任胞脉空虚,气血瘀滞腹痛,月经后服用。

16.王大增

复方大黄汤:化瘀通腑,软坚消癥

【组成】醋制大黄(后下)6克、鳖甲15克、桃仁9克、琥珀粉(吞服)1克。

【加减】偏寒者,加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各3克;偏热者,加红藤、败酱草各15克,牡丹皮9克;偏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3~5克,炒五灵脂9克,参三七片5片,2次/日吞服;气虚者,加黄芪15克,党参、白术各9克;气滞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枳壳各9克;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者,加黄芪15克,升麻、木香各9克;有包块肿瘤者,加三棱、莪术、海藻、木馒头各9克,生牡蛎(先煎)3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17.夏桂成

补阳消癥汤

【组成】山药、川续断、菟丝子、白芥子、鹿角片、当归、赤白芍、丹皮、茯苓各10克,石见穿15克,五灵脂9克,生山楂10克。

【按】补阳药为主,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阳气以维持基础体温高温相水平,消散内异。

内异止痛汤

【组成】钩藤15克,紫贝齿10克,当归、赤芍、五灵脂、玄胡、莪术各10克,肉桂3克,全虫粉,蜈蚣粉各1.5克,广木香5克,川续断10克。

【主治】血瘀痛经剧烈证。

【加减】若疼痛虽然剧烈但尚能忍受者,去全虫粉,蜈蚣粉,加琥珀粉1.5克,徐长卿9克,若出血量多者,加炒蒲黄9克,血竭粉1.5克,荆芥炭6克。

蜕膜散

【组成】肉桂5克,五灵脂、三棱、莪术、白芥子、川续断、杜仲各10克,玄胡15克,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经前3日服至经期结束。

【加减】小腹胀痛明显者,加醋香附、沉香粉;小腹坠胀明显者,加黄芪、升麻;小腹刺痛,经前黄带多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红藤;出血量多者,加血竭、蒲黄;痛甚者,加全虫粉、蜈蚣粉。

18.徐志华

痛经汤:养血和血,活血消癥,行气止痛

【组成】当归、白芍、牡丹皮、红花、香附、郁金、川楝子、莪术、台乌药、延胡索各10克,川芎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剧痛者,加生蒲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经量多者,加棕榈炭、蚤休各10克;有热者,加黄芩、栀子各10克;有寒者,加白芥子10克、炮姜3克;盆腔有包块者,加三棱、橘核各10克。

19.许润三

克痛汤:活血化瘀,扶正消结

【组成】川芎、赤芍各19克,党参15克,三七粉(吞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改隔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加减】经前,加三棱、莪术各10克;经期,加琥珀(吞服)1克;经后,加黄精10克。

20.异位粉:血瘀癥瘕性痛剧症

【组成】地龙、蜈蚣、水蛭、虻虫、蟅虫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细末,吞服3克,2次/日,或包煎每次6克。

21.尤福珍

克异除痛汤:活血祛瘀,生津养阴,理气止痛

【组成】天花粉、炮山甲、桃仁泥、台乌药各15克,柴胡10克,当归、酒大黄(后下)各9克,川红花5克,甘草3克,琥珀末(冲服)2克,黄精自加适量。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病。

【加减】痛经剧烈,血中夹块者,加延胡索15克,九香虫12克,以理气化瘀止痛;癥块较大者,酌加丹参15克,三棱、山楂各12克,以破瘀消癥;高热,经色红质稠者,酌加忍冬藤,或大黄加量,或加黄芩12克,以凉血活血;低热者,加牡丹皮、毛冬青各15克,以清热凉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者,加黄芪15克,以补气摄血,配合当归,养血不留瘀;心烦口渴,舌上少苔者,酌加太子参、怀山药、麦门冬各15克,以养阴生津;里急不甚,大便无异常者,可以不用大黄。

22.朱南孙

血竭汤: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

【组成】血竭粉(吞服)2克,蒲黄(包煎)15克,三棱、莪术、延胡索、川楝子、青皮、柴胡、生山楂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郁气滞,血瘀癥瘕型子宫膜异位症。

【加减】经前乳胸胀痛,行经量少,腹痛剧烈者,蒲黄宜生用;若经量多者,原方服至行经期即停止;经量少者,加丹参、赤芍;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经量多且有瘀块者,去三棱、莪术、川楝子、延胡索,蒲黄宜用炒用,并加五灵脂、仙鹤草、益母草、大黄炭、三七;经量多且伴有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多者,蒲黄宜炒炭用,并加煨姜炭、山楂炭、大黄炭、牛角腮;下元虚寒,少腹冷痛者,加葫芦巴、炒小茴香;脾虚纳呆者,加党参、土炒白术;伴有盆腔炎者,加刘寄奴、石见穿、红藤、牡丹皮、蒲公英。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组成】蒲黄、刘寄奴、山楂肉各12克,五灵脂、赤芍各9克,青皮6克,血竭粉、三七粉各1.5克,大黄炭、炮姜炭各4.5克。经量过少,加当归、乳香、没药;经量多,加仙鹤草、益母草;有热象,加蒲公英、红藤;便溏者,加牛角腮。

【用法】水煎服。

23.朱葆初

加味绀珠正气天香汤:调经,理气,止痛

【组成】当归尾、延胡索各18克,小茴香12克,生香附、泽兰叶、苏叶各10克,五灵脂9克,台乌药、青皮、陈皮、制乳香、川楝子、淡吴茱萸各6克。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

【加减】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9克,丹参15克;寒甚者,加艾叶6克,干姜3克;营虚甚者,加熟地黄、桑椹各15克。

24.赵树仪

子宫内膜异位症方:补肾填精,活血化瘀

【组成】丹参、桑寄生各15克,菟丝子12克,赤芍、白芍、淫羊藿、续断、补骨脂、水蛭、延胡索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虚血瘀型之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症。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经量多者,去丹参、赤芍、水蛭,加炒蒲黄、大蓟、小蓟、茜草、仙鹤草、阿胶珠、生龙骨、生牡蛎;有热象者,加败酱草、蒲公英、黄芩;输卵管阻塞者,加三棱、莪术、冬葵子、土鳖虫、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等。

25.张志民

吴茱萸汤合抵当汤化裁: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组成】当归20克,水蛭、丹参、川芎各15克,川椒、小茴香、延胡索、桃仁泥、虻虫、续断、制附子、党参、干姜各10克,吴茱萸8克,制川乌、肉桂(后下)、生大黄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每月经前服14~20剂,3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阳虚寒凝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