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医验方

四、名医验方

1.白仲英

安经汤:养阴,清热,止血

【组成】贯众、生龟甲各18克,生地12克,生白芍、地骨皮、生地榆、黄芩各9克,知母、川柏炭各6克,炙甘草0.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崩漏初期,胸闷不适者,加制香附;小腹疼痛拒按者,加川楝子、玄胡,甚者,加失笑散;夹风热者,加荆芥炭、生白薇等;崩漏持续旬余,量多不断,加黄芪、阿胶、侧柏炭。

2.蔡小荪

益气升提方:益气升提,调摄冲任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炒当归10克、熟地10克、砂仁3克、白芍12克、升麻5克、柴胡5克、仙鹤草20克、墨旱莲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不止,色红或淡,气短少力,腰腿沉软,气随血亏,虚而下陷,苔薄或淡,质淡或嫩红,脉虚或缓,或细。

【加减】如出血过甚,气虚更甚,可增加参、芪用量至30克;腰酸者,加杜仲、川续断;大便溏薄者,加炮姜炭;脘腹胀者,加木香;血仍不止者,加阿胶。

加味两地汤:滋阴清热,养血止漏

【组成】玄参10克、大生地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墨旱莲20克、仙鹤草20克、陈阿胶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女经漏,长期不止。一般淋漓十余日,甚至二三月不等,血色鲜红或偏紫,或淡红,有时面赤升火,口干唇燥,或伴有低热,便坚间日,或感头晕,俯仰目黯,疲惫少力。舌质偏红,脉细或细数。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腰酸者,加杜仲、川续断、狗脊;眩晕者,加枸杞;口干唇燥者,加川石斛;大便干结者,加麻子仁、全瓜蒌。

育肾固冲汤:育肾滋阴,清热止崩

【组成】生地12克、炙龟甲9克、煅牡蛎30克、丹皮炭9克、墨旱莲20克、白芍12克、党参12克、黑荆炭9克、生蒲黄(包煎)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期提前或经行量多,色鲜如注,或经期淋漓日久不止,颧红潮热或手心灼热,咽干口燥,腰酸头晕,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温阳止血汤:补肾健脾,温阳止血

【组成】党参12克、生黄芪30克、炒当归9克、熟附子9克、牛角腮9克、生地炭20克、炮姜炭3克、白芍12克、煅牡蛎30克、蒲黄炒阿胶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周期延后,甚至两三个月一行,量多如崩,血色淡红,质稀薄,经期延长,面色晄白,头晕气短,乏力畏寒,或兼大便不实,神疲肢软,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脉细软或虚。

化瘀定崩汤:活血调经,化瘀止崩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9克、香附9克、生蒲黄(包煎)30克、花蕊石(先煎)15克、大黄炭9克、三七粉(吞服)2克、正灵丹(包煎)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量多如崩,色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

化瘀治崩汤:活血调经,化瘀止崩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白芍9克、香附9克、生蒲黄30克、花蕊石15克(先下),大黄炭9克、三七末2克(吞服)、震灵丹12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量多如崩,色黯红,质黏稠,夹有血块,心腹疼痛,瘀块下则痛减,或出血淋漓不绝,舌质红或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

3.陈苍雨

固崩止漏饮:固崩止漏

【组成】阿胶(烊化冲服)15克、血余炭(包煎)10克、三七粉(冲服)6克、乌贼骨15克、茜草根15克、焦山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服至阴道血止。后每月经前7日,续服上药5~7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脾气虚者,加潞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中气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肝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肾气虚者,加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鹿角胶;肝肾阴虚者,加墨旱莲、女贞子、生白芍、黑豆、龟板胶;血热者,加犀牛角或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肝气郁滞者,加柴胡、生白芍、绿枳壳、制香附;血瘀者,加京丹参、藕节片、五灵脂。如大出血者,当治标为先,饮服经验方,红参龙牡汤(红参、煅龙骨、煅牡蛎),益气敛阴,摄血固脱,以防气随血脱,并可结合西医输血抗休克等治疗。

4.柴松岩

经验方一:化瘀止血,固本生新

【组成】柴胡3克、益母草10克、香附10克、仙鹤草12克、茜草炭10克、阿胶珠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胞宫瘀阻,新血不安,经乱无期,离经之血时瘀时流,产后瘀血未尽,感受寒湿,气结不畅,乃致成瘀,邪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临床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血色紫黯有块,小腹胀坠而痛,大便不畅,舌质绛黯,苔不洁,脉弦细滑。

【加减】产后身痛出血,加太子参20克、当归10克;血少黑,淋漓者,加川芎5克。

经验方二:滋阴清热,止血固冲

【组成】南沙参20克、生白芍10克、阿胶珠12克、生牡蛎20克、莲子心3克、枸杞10克、墨旱莲10克、仙鹤草12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血非时而下,血量时多时少,心烦失眠,潮热多汗,腹痛酸楚,气短乏力,大便不爽,尿频或少,舌质嫩红,苔少或干,脉沉细,或滑数。

【加减】便秘者,加全瓜蒌2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

止血方

【组成】生牡蛎20~30克、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椿根皮10克、仙鹤草12克、益母草6克、白芍10克、侧柏炭12克、柴胡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大便干者,加瓜蒌15~30克;出血多,加三七3克。

平时调经方一:清热凉血,固摄安神

【组成】柴胡6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白茅根12克、黄芩10克、墨旱莲12克、麦冬10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如冲,或淋漓不断,面赤口渴,烦热,溲赤便干,舌红绛少津,苔黄白相间,脉滑数而大。

【加减】月经周期少于25日,加生牡蛎20克,连服15日,日久月经正常者,经净后服10剂;周期长于35日者,加丹参10~15克。

平时调经方二:着重滋阴,固冲补肾

【组成】南沙参15克、百合12克、桔梗10克、地骨皮10克、莲须10克、白芍10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10克、柴胡3克、女贞子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血非时而下,血量时多时少,心烦失眠,潮热多汗,腹痛酸楚,气短乏力,大便不爽,尿频或少,舌质嫩红,苔少或干,脉沉细,或滑数。

【加减】月经周期少于25日,加生牡蛎20克;月经周期长于35日,经前,加益母草,均在经后服10~15剂。

出血时方:益气固冲,止血

【组成】太子参15克、生牡蛎30克、柴胡6克、覆盆子10克、阿胶珠12克、益母草6克、仙鹤草15克、枸杞15克、杜仲炭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体乏无力,恶寒肢冷,浮肿,月经失调,不孕,大便溏,舌质淡,苔少色白,脉沉细滑无力。

【加减】腹胀,加茯苓、鸡内金各10克;失眠,加制首乌藤30克;出血多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

平时调经方三:益气固冲,止血

【组成】太子参15克、枸杞12克、香附5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柴胡6克、山药12克、陈皮10克。于经期第5日,或经净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体乏无力,恶寒肢冷,浮肿,月经失调,不孕,大便溏,舌质淡,苔少色白,脉沉细滑无力。

【加减】贫血,加阿胶珠10克,鸡内金10克;月经周期少于23日者,去山药,加生牡蛎20克。

5.丁光迪

举经汤:扶脾调肝,举经止漏

【组成】炒防风10克、荆芥炭10克、白芷10克、藁本10克、柴胡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炒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木香5克、鲜藕250克。

【用法】先用煎剂,一般5剂左右见效,连服10剂收功;如见效而血不全止者,服至经净为期。下一次经潮5日后,不问经血如何,再服5~10剂,第3个月一般即可恢复正常周期。在第2个月,经行调正以后,将上药10剂,研成粗末,分成20包,分别在第3、第4个月经周期连续煎服10日,或用煎剂即可,5剂分成10日服,以资巩固。

【主治】中气不足,阳陷崩漏。

【加减】如兼腰酸坠痛,为督带虚损,加羌活、独活各5克,续断10克;如经崩血多,为气虚下陷,不能摄血,加白芷、防风各5克,黄芪10克;如血色鲜红,去黄芪,加蒲黄炭10克;初时血多紫块,为气虚血瘀,加红花、炮姜各5克;见腹痛者,加芍药5克,茴香5克;兼白带多,经色淡者,为气虚湿盛,加白芷、藁本各5克;带多如水者,再加龙骨、赤石脂各10克,亦可加苍术10克(有伏龙肝最佳,用250克煎汤代水);如大便溏薄者,加苍术10克。

急挽崩漏汤

【组成】炒防风10克、荆芥炭10克、白芷15克、藁本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白术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炙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崩突发,或反复发作,或漏下与崩中交替出现,腹不痛,腰脊酸坠,头目昏沉,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肤凉畏寒,或时燥热,脉细,按之微弱,甚时芤大,舌微胖,苔薄。

【加减】气虚血脱,冲任大损,见经血鲜红,加阿胶15克、艾叶炭10克;气虚兼血瘀,加炒红花、炮姜各5克;气虚湿胜,加苍术10克、伏龙肝500克,煎汤代水。

【另】红参20克(或用炒党参100克代)煎浓汤频饮,干莲房2个,炙炭存性,参汤调服。

6.戴慧芬

加味愈风散:补血养肝,祛风止血

【组成】当归15克、黑豆10~12克,炒荆芥、独活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

戴氏化瘀止漏汤:活血化瘀,疏肝达郁,通畅冲任血脉

【组成】五灵脂、蒲黄(生、炒各半)、炒川楝子、醋炒玄胡、当归各10克,桃仁、乳末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其症多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淋漓难净,长者可达数十天之久,按常法治之无效,脉涩,舌质偏红或紫黯,或有瘀斑,小腹疼痛,经血紫黑成块,心烦等。

7.韩百灵

调气活血汤:调气活血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川楝子15克、枳实15克、柴胡10克、川牛膝15克、生地黄15克、青皮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气滞血瘀证。小腹刺痛者,可加玄胡以行瘀止痛;小腹胀痛者,加乌药以行气除胀;血瘀难下,大便秘结者,加少量大黄行瘀血、荡秽垢;突然大下血块,血色由深变浅者,加炒地榆、蒲黄炭,以塞其流。

补阳益气汤:补阳益气,脾肾兼治

【组成】熟地20克、山药5克、白术15克、巴戟天15克、菟丝子15克、川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黄芪40克、海螵蛸25克、炒地榆5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脾肾阳虚证,脾虚甚者,重用白术,加人参、茯苓;肾虚甚者,加鹿角胶、艾叶炭;血多者,倍炒地榆。

育阴止崩汤:育阴潜阳,固冲止血

【组成】熟地20克、山茱萸20克、杜仲20克、海螵蛸20克、白芍25克、牡蛎25克、川续断20克、桑寄生20克、黄芪15克、牛膝15克、炒地榆5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气虚下陷者,加升麻、黄芪;流血过多者,倍炒地榆,加侧柏叶;烦热者,加麦冬、地骨皮;不出血时,减原方中炒地榆,加首乌、龟甲,久服为宜。

益气养血汤:气血双补,助肾纳气

【组成】人参15克、黄芪15克、熟地20克、白芍25克、当归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气血两虚证,症见月经淋漓不断,或突然大下,血色浅淡清稀,无腹胀痛,头眩心悸,汗出气短,倦怠懒言,失眠健忘,目花,眼角干涩,皮肤不润,四肢不温,面唇、指甲浅淡或淡白,舌质干淡,脉微弱,或虚涩。

8.黄绳武

补阴止崩方:补阴止崩

【组成】生地30克、熟地30克、墨旱莲20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阿胶15克、枸杞12克、麦冬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虚所致崩漏。

9.何任

补益冲任汤:补奇经,益冲任

【组成】党参15克、阿胶珠10克、小茴香3克、炒当归10克、鹿角霜6克、沙苑蒺藜10克、淡苁蓉10克、紫石英10克、枸杞10克、炙龟板(先下)15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补骨脂12克、淡竹叶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冲任不足型崩漏。本方在崩漏塞流澄源之后使用,每获奇功。水煎服,2次/日。

【加减】经行量多如崩者,加炒黑蒲黄、炒黑荆芥、炒黑地榆;腹痛有瘀者,加川芎,酒元胡。

10.何少山

止血方:益气滋阴止血

【组成】炙黄芪15克、党参15克、焦白术6克、柴胡5克、升麻炭5克、生地炭12克、炙龟板12克、藕节15克、煅牡蛎18克、阿胶12克、艾炭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淋漓不断。

11.何子淮

内异崩漏解郁生新方:清泄腑热,荡涤实邪

【组成】生黄芪20克、制大黄10克、龙胆草9克、丹皮15克、半枝莲10克、川连炭5克、川柏炭5克、荠菜花12克、马齿苋12克、蒲公英15克、鱼腥草20克、生甘草6克、瓜蒌仁12克、血见愁15克、莲房炭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崩漏。

【加减】有血块者,加血余炭10克;痛者,加红藤20克。

12.胡玉荃

栀母霜汤:补肾固冲,清肝祛瘀,止血调经

【组成】鹿角霜、益母草、炒栀子、红花炭、川楝子炭、鸡血藤、白茅根、生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出血时用,出血停止后去红花炭,加逐瘀清热补肾药,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青春期和育龄期崩漏(肾虚肝热血瘀证)。症见经血非时妄行,量多或量少淋漓,或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血色鲜红或暗红,伴心烦易怒,出血时欲动不欲静,血止后欲静不欲动。

安宫调经汤:补肾清热,凉血化瘀,止血调经

【组成】鹿角霜、黄柏、墓头回、炒栀子、白茅根、益母草、田三七(冲服)、生贯众、海螵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出血期间服用,血止停药,或月经第5日开始服药。

【主治】皮下避孕埋植后子宫出血。症见经血非时妄行,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或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血色鲜红或暗红,可伴腹痛腰酸。

13.季衡友

参乌合剂:益气养阴

【组成】党参20克、制首乌12克、山药15克、白及10克、川续断10克、女贞子10克、黑墨旱莲12克、仙鹤草12克、蒲黄炭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日久,阴虚而导致气虚,症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口干寐可,或手足心热,面色白或有颧红,脉细弱,舌质淡红,或有裂纹。

【加减】出血过多者,加阿胶12克、三七末3克;气虚较重者,加黄芪15~20克;肝火过重者,加白头翁10克、秦皮6克。

白头翁二至合剂:养肝平肝,凉血止血

【组成】白头翁12克、秦皮6克、女贞子10克、墨旱莲12克、怀山药12克、川续断10克、生地黄12克、白芍10克、黄芩6克、仙鹤草12克、藕节7枚、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血色殷红,头晕目眩,耳鸣腰酸,手足心热,性急易怒,脉细数,或细弦,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黄。

【加减】出血多者,加阿胶12克。

14.刘云鹏

清利固冲汤:清利固冲,止血

【组成】黄芩9克、黄连9克、滑石30克、通草9克、茅根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9克、大黄炭9克、益母草30克、贯众15克、蒲黄炭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科血症,属湿热内蕴,冲任不固出血。

【加减】肋痛或少腹痛,选加柴胡、蒲公英、川芎、五灵脂;腹胀,加香附;腰痛,加牛膝;胸闷恶心甚者,加白蔻仁、半夏,去生地;产后或人工流产后出血腹痛,酌加川芎、桃仁、姜炭;无腹痛去蒲黄炭。

活血化瘀方:活血化瘀

【组成】蒲黄炭、赤芍、泽兰、川芎、桃仁、莪术、卷柏、川续断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瘀崩漏,阴道出血或多或少,或有血块,腹痛拒按,下血后腹痛减轻,脉沉弦,舌质黯,或有瘀点,苔薄。

【加减】腹痛甚,加五灵脂9克,或三七末(冲服)3克,以活血止血,祛瘀止痛;腹胀是兼有气滞,可加香附12克、枳壳9克,以理气行滞;兼有热象,可选加黄芩9克、炒栀子9克、丹皮9克,以清热凉血;兼有寒象者,可加姜炭6克、艾叶炭9克,以温经散寒,通络止血;补血止血,加阿胶(烊化)12克、棕榈炭9克等;气虚者,加黄芪18克、党参12克,益气摄血。

加减黄土汤:健脾坚阴,固涩冲仼

【组成】黄芩9克、白术9克、地黄炭9克、白芍12克、甘草3克、阿胶12克、姜炭6克、赤石脂30~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下血,量多色红,口干,纳差,四肢无力,脉虚数,或沉软,舌质红而干,或淡红,舌苔黄。

【加减】畏寒腹痛,加艾叶炭,以温经止血,下血量多,可选用棕榈炭9克、牡蛎18克、龙骨9克等以固涩冲任;舌质红,脉细数,或手脚心热是阴虚之侯,可加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滋阴清热止血;腰痛者,加杜仲9克、川续断9克,以补肾止血;气虚者,加党参15克,以益气摄血。

15.罗元恺

固漏汤: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组成】党参、制首乌、黄芪各30克,白术25克,川续断15克,鹿角霜20克,棕榈炭、阿胶(烊化)各12克,砂仁(后下)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气虚甚者,加吉林参(炖服)12克;血量减少时减棕榈炭,鹿角霜、制首乌,加菟丝子、桑寄生、穞豆衣、五味子。

滋阴固气汤:滋养肝肾,固气益血

【组成】熟地25克、川续断15克、菟丝子15克、制首乌20克、党参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9克、桑寄生20克、牡蛎30克、岗稔子30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

二稔汤:补气摄血

【组成】岗稔根30~50克、地稔根30克、川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党参20~30克、白术15~30克、熟地15~20克、棕榈炭10~15克、炙甘草9~15克、桑寄生15~30克、赤石脂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出血较多的阶段,血块多者,加益母草;血色鲜红者,加墨旱莲、紫珠草;血色淡红者,加艾叶或以姜炭易棕榈炭;血量特多者,加五倍子、阿胶、高丽参。

补气摄血汤:补气摄血

【组成】党参30克、炙黄芪25克、生白术20克、阿胶12克、血余炭12克(研末冲服)、艾叶15克、乌梅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适用于脾虚失摄,崩漏不止。

补肾固冲汤:补肾固冲

【组成】党参30克、鹿角霜20克、破故纸20克、菟丝子20克、阿胶12克、川续断15克、姜炭10克、生白术20克、杜仲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久崩久漏而有肾虚证候者。

清热止崩汤:清热止崩

【组成】茜草根15克、乌贼骨15克、地榆15克、黄芩12克、女贞子20克、墨旱莲20克、太子参3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陈棕炭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内有虚热,迫血妄行者。

16.李振华

健脾止血汤:止血补血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远志10克、炒酸枣仁15克、醋柴胡6克、升麻6克、黑地榆15克、阿胶珠10克、广木香6克、炙甘草6克、米醋180毫升(分两次后下入煎)。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气虚弱,脾不统血,气虚血脱的崩漏即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四肢不温者,加黑姜5克;四肢不温甚者,加附子10克;浮肿较重,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明显者,加泽泻12克、薏苡仁30克、山药20克;出血夹有血块者,加田三七粉3克(分两次另冲)、炒蒲黄6克;兼腹痛者,加醋香附10克;如出血势急、量大者,改党参为红参(先煎30分钟再纳诸药)6克,并酌加黑荆芥6克,或加黑柏炭12克;如兼肝郁症状,胸闷肋痛者,可酌加青皮、郁金各10克。

17.马宝璋

青功汤:益气祛瘀,止崩

【组成】黄芪20克,党参、茜草、当归、炒蒲黄、炒地榆、马齿苋、小蓟各15克,炮姜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阴虚有热者,酌加麦冬、地骨皮、龟板各15克;阳虚者,酌加补骨脂、杜仲各15克;脾虚者,酌加人参、白术各15克。血止后用加减固阴煎为主补肾调周(处方:熟地黄20克,当归、香附、山药、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甘草各15克)。卵泡期重补肾阴,酌加山茱萸、枸杞各15克;排卵期阴阳并补,稍佐活血之品,加丹参15克;黄体期重用活血之品,加丹参20克、益母草15克。

18.马龙伯

自拟固经汤:平补肝肾,兼施扶脾

【组成】桑寄生30克、川续断12克、海螵蛸12克、生龙牡20克、锦黄芪20克、焦白术20克、生熟地各20克、炒白芍10克、醋柴胡6克、炒茜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气郁滞所致之崩漏,并无偏阴虚或偏阳虚之表现。

【加减】有时酌加地榆炭、仙鹤草、炒槐花、侧柏炭等,效果相当满意。

19.欧阳惠卿

宫血饮:补肾益气,化瘀清湿

【组成】补骨脂、白花蛇舌草、党参各30克,续断20克,蒲黄12克,三七末(冲服)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20.裘笑梅

参芪胶艾汤:益气摄血

【组成】炒党参15克、淡炙黄芪24克、阿胶12克(另烊)、艾叶炭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虚崩漏,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者。症见面色晄白,冷汗自出,神色昏沉,四肢不温或厥冷,脉浮大无根,或细弱如丝。

【加减】若气随血脱,出现虚脱险象者,宜急用益气固脱之法,方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止血药可选用艾叶炭、蒲黄炭、侧柏炭、陈棕炭、紫珠草、仙鹤草等。

三黄忍冬汤:清热凉血

【组成】黄连4.5克、黄芩9克、黄柏9克、忍冬藤15克、贯众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属实热者,出血量多而势急,色鲜红或紫红夹块,面赤气粗,口渴心烦,怕热喜冷,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加减】止血药物可选用鲜生地、牡丹皮、冬桑叶、白茅根、大小蓟、地榆炭、炙椿皮、茜草炭、贯众炭、银花炭、大黄炭、牛角腮等。

生地龙牡汤:养阴清热,固涩止血

【组成】大生地30克、煨龙骨15克、煨牡蛎30克、墨旱莲12克、冬桑叶30克、蒲黄炭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日久伤阴。若食欲不振,加谷芽、鸡内金;阴虚盛汗,加地骨皮,浮小麦;腰脊酸楚,加桑寄生、杜仲。

21.孙宁铨

功血Ⅰ号:脾肾阴虚之崩漏

【组成】生地榆20克、女贞子30克、墨旱莲30克、制大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血Ⅱ号:脾肾阳虚之崩漏

菟丝子15克、补骨脂15克、炙乌贼骨15克、仙灵脾15克。

【用法】水煎服。

22.施今墨

胶艾四物汤加柴胡

【组成】鹿角胶(溶化)10克、砂仁3克、醋柴胡5克、阿胶珠(溶化)10克、生地6克、熟地6克、杭白芍10克、酒川芎5克、当归5克、醋蕲艾6克、刺蒺藜12克、炒远志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怒之下经血暴下。

23.时逸人

自拟加减止漏汤:养血止血

【组成】全当归15克,炒白芍15克,地榆9克,阿胶珠12克,牡蛎12克,生地9克,白茯苓9克,益母草9克,血余炭9克,陈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漏证下血淋漓不断,其色或深紫或浅淡或腥臭或秽浊,亦有血色如常,其全身症状有头晕心悸,腰酸腹胀,或潮热烦闷,少眠少食,精神萎困,形体瘦削。

【加减】内有瘀结,加桃仁、红花;内热,加炒山栀、酒黄芩、生龟甲、生鳖甲;内寒,加炮姜炭、艾叶、鹿角胶;腹满,加川朴、砂仁;腹痛,加乌药、川楝子;漏下不止,加棕榈、黄芪、党参、煅龙骨。

时氏新订凉血固经汤:凉血固经

【组成】生地15克、阿胶9克、生白芍15克、地榆炭9克、条芩4.5克、山栀炭4.5克、肥知母4.5克、棕榈炭1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气虚者,加北沙参30克;下血过多,加煅龙牡各30克;口渴甚,加玄参、天花粉适量;内热甚,加地骨皮、丹皮、黄柏、龟甲适量。崩证来势太骤,时氏认为宜用党参、生黄芪、生熟地、龙眼肉、杭白芍、山茱萸、当归身、棕榈炭、阿胶、龟甲之类。尤必重用党参、龙眼肉,甚则加用人参,效果更好。如夹内热,佐以知母、黄柏、黄芩、黄连;夹内寒,桂附、姜炭、鹿角胶,亦须应用;虚脱甚者,人参、黄芪、龙骨、牡蛎、五味子等在所必用。

24.宋光济

凉血固经汤:清热止血

【组成】细生地、麦冬、炙龟板、炒条芩、炒川柏、莲房炭、炒丹皮、侧柏炭、焦白芍、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证。多见阴虚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鲜红,或紫红,质稠,有臭秽,面色潮红,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脉滑数或细数,舌红苔薄黄。

【加减】虚热去芩、柏,加墨旱莲、熟女贞,以滋阴清热;若血量多者,加槐米炭、十灰丸以凉血止血;若便秘者,加熟军炭、玄明粉以泻火通便;若口干者,加川石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益气止崩汤:益气健脾,固经

【组成】西党参、炒白术、炙黄连、炒山药、赤石脂、陈棕炭、侧柏炭、熟军炭、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中漏下,色淡质稀,疲倦乏力,头晕目眩,纳呆便溏,脉见虚弱,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

【加减】若出血量多者,加升麻炭、十灰丸以益气升提摄血;若纳呆者,加焦谷芽、炒陈皮以醒脾化滞;若便溏者,加炒扁豆、煨肉果以健脾止泻;若腰肢酸楚者,加炒川续断、杜仲炭以补肾强腰。

化瘀止崩汤:逐瘀止血

【组成】炒当归、焦白芍、炒阿胶、生熟五灵脂、丹参炭、茜草根炭、参三七、香附炭。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不归经,经行不爽,或量多如崩,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或胸肋胀痛,脉弦涩,舌紫黯或有瘀点。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震灵丹以止血;若腹胀者,加枳壳炭、青皮炭以行气除胀;若腹痛因寒者,可加艾叶炭、姜炭以温中散寒;若腹痛因热者,可加川楝子炭、丹皮炭以疏肝泄热、凉血止血。

调冲固经汤:调养冲任,温肾固经

【组成】熟地、山茱萸、炒山药、鹿角胶、菟丝子、覆盆子、枸杞、五味子、赤石脂、炒阿胶、艾叶炭。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行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暗淡或如咖啡色,腰酸腿软,面色灰暗,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见沉细而弱,苔薄白而舌色淡红。

【加减】若血量多可加陈棕炭、血余炭、煅龙骨、煅牡蛎以收敛止血;若便泻者,可加煨肉果、煨诃子以收敛止泻;若四肢厥逆者,加党参、制附子以补气生火;若腰酸者,加狗脊炭、炒杜仲、川续断以补肾强腰。

25.孙镜朗

黑归脾汤

【组成】绵芪15克、白术10克、熟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茯神12克、川续断10克、桑寄生10克、醋杭菊12克、醋炒黑当归12克、艾炭6克、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蒲黄炒阿胶珠12克、芡实10克、炙甘草6克、红糖1匙、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将上药浸泡1小时,煎煮两次,去渣取液,分两次温服。血热致崩者,忌服。

【主治】气虚崩漏证。

26.吴熙

功军饮

【组成】金樱子15克、制首乌15克、赤地利15克、荔子壳15克、仙鹤草1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功血。

27.王玉玲

调经Ⅱ号方:养阴清热,固冲止崩

【组成】熟地、白芍、阿胶、茜草根、蒲黄炭各10克,海螵蛸30克。

【用法】水煎服。服药6剂为1个疗程。

【主治】崩漏。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瘀血所致者,加川芎、赤芍、牛膝;阴虚血热者,加炙鳖甲、生地黄;偏肾阴不足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肝郁化火,血热妄行者,加丹皮、焦山栀、黄芩、小蓟;出血量多,或时间过长者,加仙鹤草、煅龙牡;腹痛者,加木香;腰痛者,加川续断、杜仲。

28.王子喻

自拟清热固冲汤: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组成】炒黄柏10克、生地榆15克、白芍15克、犀角粉6克(吞服,现用水牛角15克代之)、丹皮10克、茜草炭12克、炒槐花10克、山茱萸10克、侧柏叶10克、小蓟12克。

【用法】水煎服。

清热固冲汤:清热凉血止血

【组成】炒黄柏10克、生地榆15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犀角粉6克(吞服,现用水牛角片15克代之)、丹皮10克、茜草炭12克、炒槐花15克、侧柏叶10克、山茱萸10克、小蓟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之属血热证者。

化瘀止崩汤:行瘀止血

【组成】炒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炒蒲黄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5克、乌贼骨15克、花蕊石15克、制大黄炭10克、益母草15克、三七粉1.5克(吞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之属血瘀证者。

【加减】若偏热者,加茜草炭、藕节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炭。

自拟化瘀止崩汤: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组成】炒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炒蒲黄各10克,五灵脂10克、炒丹参15克、海螵蛸15克、花蕊石15克、制大黄10克、益母草15克、三七粉1.5克(吞服)。

【用法】水煎服。

【加减】偏热者,加茜草炭、藕节炭;偏寒者,加炮姜炭、艾叶炭。

29.王敏之

功血宁

【组成】黄芪60克、炙知母2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升麻炭30克、红参18克、吴茱萸30克、桑寄生60克、莲房炭30克、棕榈炭60克、杜仲炭30克、石榴皮炭30克、艾叶炭24克、仙鹤草60克、煅牡蛎30克、三七粉18克、炮姜炭15克、当归24克、芥穗炭2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伏龙肝100克,煎水合山药粉50克,打糊成丸、每丸6克,早、晚各服1丸,切忌生冷。

【主治】脾肾两虚所致崩漏。

30.王氏(三晋平遥道虎璧)妇科经验方

王氏益气止崩汤:益气养阴,清热止血

【组成】党参30克、土白术15克、阿胶(烊化)10克、血余炭8克、贯众炭20克、墨旱莲15克、女贞子30克、益母草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阴不足,血不归经之崩漏。

【加减】若瘀重者,加蒲黄炭10克,重用益母草30克;量多无块者,加乌贼骨30克、煅牡蛎20克;气虚下陷者,加黄芪20克、升麻6克;血热甚,加生地10克、地榆20克、炒黄芩10克。

31.徐元山

马坤止血汤: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组成】马齿苋、坤草、生地榆、仙鹤草各30克,续断、乌贼骨各15克,芥穗炭10克,三七粉(冲服)3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泡60分钟后煎煮,水煎3次取汁约450毫升,每日1剂,兑匀,分3次温服,重症每日2剂,频服。

【主治】崩漏。

【加减】病久血不止,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淋漓不断,久漏致瘀者,加蒲黄10克、茜草6克;心烦少寐、心悸者,加远志10克、炒酸枣仁30克;出血量多,色红无块者,加翻白草、白芍各30克;肾阳虚者,加山茱萸、炮姜各10克;肾阴虚者,加生地、墨旱莲各30克;肝经郁热者,加柴胡、栀子、桑叶各10克;病久气虚下陷者,加升麻5克、人参(另炖)15克。

32.徐玉琳

刘寄奴散:清热化瘀,固冲止血

【组成】刘寄奴6克,贯众炭、大蓟、小蓟各30克,杭芍、川续断、藕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素有月经先期,阴道流血时多时少。崩发病急,色黯红有血块,伴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加减】腹痛甚,血块排出后痛减者,将方中刘寄奴增为9克,加炒蒲黄、五灵脂各9克;血黏稠伴心烦者,加丹皮12克、半枝莲30克;伴盆腔感染者,加蒲公英、半枝莲、益母草各30克。

33.夏桂成

验方

【组成】鹿衔草30克,钩藤、黄芪、党参各15克,丹皮、炒白术、茯苓、灸远志、炒蒲黄、炒川续断各10克,广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更年期功血。

四草汤

【组成】马鞭草30克、鹿衔草30克、茜草15克、益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瘀夹血热型崩漏。

加味失笑散

【组成】黑当归、赤白芍、五灵脂、大小蓟、炒川续断各10克,炒蒲黄(包煎)6克、茜草15克、益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瘀型崩漏。

34.张琼林

塞流止崩汤

【组成】炙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升麻10克,煅龙牡、鹿角霜、乌贼骨(均先煎)各20克,炒地榆30克,茜草根15克,红苍术(蓼科拳参)、炒蒲黄各12克,重症加西洋参8克。

【用法】每剂用温水浸泡一夜(夏天3小时),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慢煮20~30分钟,倒取头汁,药渣立即加冷水,煎法同上,头二汁混匀,计得药汁1200毫升,饭后1小时温热服250~300毫升,2次/日,每天1剂。选用传统优质饮片,不用颗粒剂。

【主治】血崩(子宫功能性出血)。

35.卓雨农

龟鹿补冲汤:补气固冲

【组成】党参30克、黄芪18克、龟板12克、鹿角胶9克、乌贼骨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劳伤冲任,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加减】腹痛者,加广三七粉1.5~3克,水煎,温服(三七粉冲服)。

泽兰丹参饮:活血通经调气

【组成】泡参24克、酒丹参12克、泽兰叶9克、香附6克、元胡6克、焦艾9克、赤芍6克、楂炭6克、炒黑豆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道出血,淋漓不止,或忽然大量下血,色乌红,时夹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苔正常,或舌质略紫,脉弦涩。

加减断下汤:温经补虚,佐以止血

【组成】党参30克、熟地30克、艾叶30克、乌贼骨60克、炮姜15克、阿胶12克、附子9克。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15克,水煎服。

【主治】暴崩不止,或漏下不绝,其色黑多红少,状如屋漏水,脐下寒冷,时作疼痛,得热则减,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温经摄血汤:补脾摄血温经

【组成】泡参30克、党参15克、白术18克、炙甘草9克、吴茱萸4.5克、姜炭9克、焦艾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阳虚弱,暴崩或漏下,色淡,质淡稀如水,少腹胀痛,有冷感,喜热慰,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迟。

【加减】腰痛者,加杜仲12克、补骨脂9克;血多者,加乌贼骨60克;漏下者,加玄胡6克。

益气补元汤:补中固气摄血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熟地12克、酒白芍9克、黄芪9克、肉桂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劳倦过度,骤然下血不止,继则淋漓不断,颜色鲜明,肢软神疲,心悸气短,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大无力。

【加减】口干咽燥者,去肉桂,加阿胶9克、艾叶4.5克;血久下不止者,加广三七粉1.5克。

清经止崩汤:清热凉血止血

【组成】生地18克、丹皮6克、黄芩9克、黄柏12克、白茅根15克、地榆9克、炒蒲黄9克、益母草12克、棕榈炭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血骤然下崩,或淋漓不断,色深红,烦热口渴,精神不衰,头眩、睡眠不安,舌红而干,苔黄,脉滑数有力。

【加减】气短心累者,加泡参15克、麦冬9克。

清宫汤:清热解毒,理气化瘀

【组成】银花、蒲公英、马鞭草、败酱草各15克,炒当归、赤芍各10克,蒲黄(包煎)6克,车前草、益母草各15克,焦山楂10克,五灵脂10克。

【用法】水煎分服,每日2剂,4小时服1次。

【主治】出血量时多时少,色黯红,质黏腻,有臭气,小腹作痛,发热头昏,腰酸下坠,纳欠口腻,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质红,或有紫点,脉细数无力。妇科检查:子宫正常或略大,有明显压痛,活动差,附件增厚,有压痛。

【加减】小腹胀痛者,加广木香6克、制香附9克、元胡10克;热重者,加大青叶、红藤各12克;出血多者,加大小蓟各15克、侧柏炭10克、大黄炭6克;腰酸痛者,加川续断、桑寄生各10克;食欲不振者,加谷麦芽、神曲各10克;盆腔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土鳖虫6克。

36.郑惠芳

止血方:凉血,活血,止血

【组成】马齿苋30克、益母草30克、生蒲黄9克、茜草12克、仙鹤草18克、地榆30克、升麻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加减】虚者,加人参12克;血热者,加生地15克;肝郁者,去升麻,加柴胡6克;肾阴虚者,加补骨脂12克;血瘀者,加三七粉3克。

37.《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将军斩关汤

【组成】熟军炭3克、巴戟天9克、仙鹤草18克、茯神10克、蒲黄9克、炒阿胶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术9克、生熟地各9克、焦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另取三七末0.9克、藏红花0.9克吞服。

【主治】肾虚气弱夹有血瘀的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