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1.急性期
(1)热毒壅盛
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兼杂,质黏稠如脓血,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组成】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20克,大黄6克,丹皮、桃仁、冬瓜皮各10克,芒硝6克、薏苡仁15克、栀子10克、败酱草15克、玄胡12克。
【加减】腹痛,加川楝子;热不退,加柴胡、生甘草;若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带下量多色黄者,加黄柏、椿根皮、败酱草,以清热利湿止带;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角刺、白芷;若热毒传入营分,出现神昏谵语,高热汗出,口渴欲饮,烦躁不宁,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等气营同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银花、连翘、丹皮、丹参、川连、犀角(用代用品)、竹叶心;神昏谵语者,以本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芳香开窍。
(2)湿热瘀结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厚,脉弦滑。
仙方活命饮加减: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组成】银花30克、甘草6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各6克、花粉2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贝母12克、白芷6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5克、薏苡仁20克、冬瓜仁20克。
【加减】带下多者,加黄柏、椿根皮,以清热利湿止带;腹胀者,加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湿热瘀结
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带下增多,色黄黏稠或臭秽,尿赤便秘口干欲饮,舌暗滞,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银甲丸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组成】银花15克、鳖甲15克、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升麻6克、茵陈15克、大青叶15克、生蒲黄9克、桔梗6克、椿根皮12克、琥珀(冲服)6克、紫花地丁15克。
【加减】若发热者,加柴胡、黄芩,以清热;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大黄,泻热通腑。
(2)寒湿凝滞
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缓,经行错后,经行量少色暗,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组成】小茴香6克、干姜9克、玄胡12克、没药9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肉桂6克、赤芍12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
【加减】腰骶疼痛,加桑寄生、川续断、牛膝;白带增多者,加党参、白术、薏苡仁、椿根皮,以益气除湿止带;炎性肿块者,加皂角刺、黄芪、三棱、莪术以化癥消瘀。
(3)气滞血瘀
下腹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量多有血块,块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隔下逐瘀汤: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枳壳10克、红花10克、玄胡10克、五灵脂10克、丹皮10克、乌药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
【加减】有炎性结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乳房胀痛甚者,加青皮、郁金、川楝子;疲乏无力,食少,加人参、白术、焦山楂、鸡内金;带下量多,加薏苡仁,白芷。
(4)气虚血瘀
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理冲汤加减:健脾益气,化瘀散结
【组成】生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天花粉15克、知母9克、三棱9克、生鸡金12克、莪术9克。
【加减】若腹痛不减,加白芍、玄胡、蜈蚣;腹泻去知母,重用白术;虚热未清,加生地、天门冬。
(5)肝郁脾虚
少腹疼痛,隐隐而作缠绵不休,带下增多,大便时结时溏,时有低热,舌苔薄,脉虚弦。
逍遥散加减:疏肝理脾,化湿活血
【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薄荷6克、虎杖12克、郁金12克、白芷6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
【加减】低热者,加青蒿、黄芩;腰酸者,加独活、桑寄生、牛膝;有痞块者,加穿山甲、三棱、莪术。
(6)肾虚瘀滞
少腹疼痛,绵绵不休,带下增多,腰脊酸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暗或有瘀点,苔薄,脉细软。
左归丸加减:补益肝肾,和营祛瘀
【组成】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5克、牛膝15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烊化)15克、龟甲胶(烊化)15克、丹皮15克、甘草15。
【加减】若瘀滞明显者,加丹参、当归、鸡血藤;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带多者,加芡实,莲子肉、薏苡仁、牡蛎。
(7)阴虚血热
少腹坠痛,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或月经失调,舌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慢盆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组成】地黄12克、龟甲(先煎)15克、鳖甲(先煎)15克、丹皮10克、青蒿10克、丹参15克、百部9克、玄参9克、白芍12克、地骨皮12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8)脾虚,湿瘀互结
下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劳累后,加重,带下量稍多,色白质稀,无臭气,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缓弱。
完带汤加减: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组成】丹参15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郁金15克、香附12克、车前子15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体虚明显者,加黄芪;下腹痛较甚,加玄胡、败酱草;湿盛,加薏苡仁、川萆薢。
(9)肾阳虚
带下量多,质稀如水,畏寒肢冷,头晕耳鸣,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少腹坠痛,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内补丸加减: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组成】熟附子9克、肉桂(后下)15克、补骨脂15克、淫羊藿12克、菟丝子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当归15克、桑螵蛸9克。
【加减】夹瘀少腹痛甚,加赤芍、丹参、败酱草;兼脾虚,加党参、炒扁豆;夹湿,加薏苡仁、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