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医验方

四、名医验方

1.白安宁

消炎止带方

【组成】银花、败酱草各30克,连翘、蒲公英、冬瓜子、椿根皮、艾叶各15克,川续断30克、薏苡仁20克、桔梗12克、玄胡10克、羌活3克。

【主治】湿热带下,腰酸腹痛明显者。

2.班秀文

清宫解毒饮: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组成】土茯苓30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薏苡仁20克、丹参15克、车前草10克、益母草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湿热带下及子宫颈炎,慢性盆腔炎,腹痛,腰骶酸痛,时有低热,或带下量多,并性状改变者,经妇科检查子宫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呈索条状,肥厚,压痛明显或有炎性包块。

【加减】带下量多,色黄而质稠秽如脓,可加马鞭草15克、鱼腥草10克、黄柏10克;发热口渴者,加野菊花15克、连翘10克;阴道肿胀辣痛者,加紫花地丁15克、败酱草20克;带下夹血丝者,加海螵蛸10克、茜草10克、大蓟10克;阴道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苍耳子10克、苦参10克;带下量多而无臭秽阴痒者,加蛇床子、槟榔各10克;带下色白,质稀如水者,减去忍冬藤、车前草,加补骨脂10克、桑螵蛸10克、白术10克、扁豆花10克;每性交后阴道胀疼出血,小腹胀坠而痛者,加桑寄生15克、川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骨碎补15克。

3.蔡小荪

经验方一:养阴和营

【组成】功劳叶20克、山海螺15克、百部12克,当归、鳖甲、丹参、怀牛膝、生地黄、女贞子、鱼腥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结核性盆腔炎。症见颧红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夜寐盗汗,月经失调,量少色红,甚至闭经,舌质红,脉细数。

【加减】潮热较甚者,加地骨皮9克、银柴胡5克;盗汗者,加柏子仁丸12克吞服;内热便秘者,加知母、麻子仁各9克。

【按】经来期间,可用四物汤为主,养血调经,扶正补虚,随证加味。

经验方二:理气化瘀

【组成】败酱草、红藤、紫草根各20克,茯苓12克,桂枝3克,赤芍、牡丹皮、桃仁泥、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症见少腹两侧隐痛,坠胀,喜暖喜按,经来前后较甚,时有低热,腰骶酸楚,带下色黄,月经失调,痛经、不孕。

【加减】黄带多者,加椿根皮,鸡冠花各12克;腰酸者,加川续断、狗脊各9克;气虚者,加党参、茯苓各12克,白术9克,生甘草3克,狗脊9克;血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白芍各9克,川芎6克;便秘者,加全瓜蒌12克、生甘草3克。

经验方三:清热泻火,化湿祛瘀

【组成】败酱草、红藤、生薏苡仁各30克,鸭拓草20克,赤芍、牡丹皮、延胡索各12克,金铃子、连翘、黑山栀仁各9克,柴胡梢、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性盆腔炎。症见下腹剧痛拒按,发热恶寒,甚至满腹压痛,或反跳痛,带下色黄或呈脓性,大便或溏,伴有尿急尿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各5克;便溏热臭者,加炙黄芩9克、川黄连3克;尿急者,加泽泻、淡竹叶各9克;带下色黄如脓者,加黄柏9克,椿根皮、木槿花各12克;腹胀气滞者,加香附、台乌药各9克;瘀滞者,加丹参12克、川牛膝9克。

【按】热退痛止后,还须清热化瘀,适当调治,以防转为慢性炎症。

清热化湿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湿消肿

【组成】赤芍10克、云茯苓12克、丹皮12克、川桂枝3克、败酱草30克、鸭拓草30克、红藤20克、川楝子10克、玄胡10克、柴胡5克、怀牛膝10克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炎。

【加减】若兼有炎性肿块者,加桃仁泥、皂角刺、海藻;赤白带下者,加椿皮、鸡冠花等。

4.丛春雨

健脾补肾汤:补脾肾,祛寒湿,固冲任

【组成】土炒白术、生山药各30克,酒浸巴戟天、大黄、熟地各15克,炒黑杜仲、肉苁蓉、酒炒白芍、炒五味子各9克,莲子10粒,水炒补骨脂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脾肾亏虚型,寒湿内阻型)。症见腰酸腹胀,白带量多而清稀,纳差、乏力。

5.胡玉荃

通胞调经合剂:活血逐瘀,益气温肾,理气清热,调经止痛

【组成】黄芪15克、土鳖虫10克、桃仁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益母草30克、牡丹皮10克、蚤休9克、巴戟天12克、白薇12克、乌药10克、甘草6克。

【用法】经前或经期应用。每次50毫升,1日2次,温服。

【主治】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痛经、月经不调。

通胞消癥合剂:益气健脾补肾,清热利湿止带,理气消癥止痛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5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败酱草30克、炒薏苡仁30克、白头翁30克、鳖甲12克、元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经后应用,每次50毫升,1日2次,温服。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症见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经期及劳累后,加重,带下量多。

通胞化瘀灌肠合剂:清热解毒除湿,消癥散结止痛

【组成】蜀羊泉、山慈菇、昆布、海藻、黄连、槐米、肉桂。

【用法】非经期应用,一般于经净第5日开始,每晚睡前100毫升,保留灌肠,连用10~15日。要求灌肠时取侧卧位,药液温度37℃~40℃,一次性灌肠管插入直肠的深度10~15厘米,缓慢推注,保留至少2个小时以上。

【主治】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盆腔瘀血疼痛。

6.金维新

妇科消炎方:补气益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组成】党参18克、黄芪18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公英15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元胡12克、香附9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桃仁12克、薏苡仁30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剂: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0剂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连服1~2个疗程。丸剂:上方,加等量蜜为丸,9克/丸,每次2丸,3次/日;或水泛为丸,10克/次,3次/日,根据病情可连服1~3个月。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症及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

7.金真

二英二藤汤: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湿消肿

【组成】白英15克、蒲公英15克、红藤15克、忍冬藤15克、薏苡仁15克、元胡10克、败酱草15克、桃仁10克、生蒲黄(包煎)10克、川楝子10克、柴胡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所致带下病及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8.季衡友

橘核昆藻汤:调气活血,逐瘀软坚

【组成】白英15克,橘核、鳖甲(先煎)、茯苓、海蛤粉各12克,昆布、海藻、夏枯草、当归、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炎性包块。症见下腹胀痛,腰骶坠痛,白带增多,舌质暗有紫斑点,脉沉或涩。

【加减】如素有胃痛者,去海藻、海蛤粉,加佛手片、鸡内金各9克;包块较大者,加莪术10克、龟板(先煎)12克,丹参15克。

【按】本方治疗盆腔炎包块有显著效果,且药性平和,可以久服,若配以“艾透药”外敷,则相得益彰。

“艾透药”组成为透骨草、艾叶各250克,桑寄生190克、续断、五加皮、赤芍、当归尾、防风各120克,千年健、白芷、羌活、独活、红花、乳香、没药、丹参各90克,追地风、川椒、桃仁各60克。

上药共研粉末,纱布袋装,每袋0.5千克,每日隔水蒸热,用干毛巾包好,热敷下腹部1次,每次敷半小时,药袋用后放在通风处晾干,次日再用,1袋可用10~15日,月经期不敷。

9.骆安邦

骆氏认为妇人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症其病机主要为气血失调,经遂脉道不畅,故应重视大黄的应用,因为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多有瘀血之症,基于“瘀血”之观点,取大黄活血通瘀通利血脉之作用,而湿热瘀结,热瘀交阻,湿瘀互结之证均能奏效。如瘀热交阻之盆腔炎、附件炎等。常用大黄配丹参为主应用,大黄逐瘀破结,丹参活血化瘀,一破一化,力专于行,精于通,两者,合用,相得益彰,其清瘀热,破瘀血之力倍增,可通调下焦之血行,荡涤血府之瘀血,从而使药物奏效神速。

10.罗元恺

蒿蒲解毒汤

【组成】青蒿(后下)、丹皮、黄柏各12克,蒲公英30克,白薇、丹参、连翘各20克,赤芍、桃仁各15克,青皮、川楝子各10克。

【主治】急性盆腔炎,症见壮热恶寒、小腹灼热、腹痛拒按、尿黄便秘、带下增多、色黄质稠而臭秽。

盆炎清热汤:清热化湿,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组成】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30克、金银花、绵茵陈、丹参各25克,台乌药、桃仁泥、延胡索各15克,牡丹皮、黄柏各12克、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性盆腔炎,症见发热、恶寒或寒战,头重且痛,下腹胀痛拒按,按之有反跳痛,其压痛点多在耻骨联合上缘两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腰胀坠痛,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有臭秽气。

【加减】高热者,加青蒿(后下)12克、白薇30克;有寒战者,再加防风9克;月经量多者,加益母草30克、蒲黄9克;化脓者,加冬瓜仁、生薏苡仁各30克;腹胀严重者,加木香(后下)10克、大腹皮20克;尿痛者,加滑石25克、甘草梢6克。

11.刘奉五

疏气定痛汤: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组成】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当归、台乌药各9克,枳壳、木香各5克,没药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腰腹痛,属气滞血瘀型者。

②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组成】蒲公英、连翘各15克,瞿麦、萹蓄、滑石各12克,木通3克,车前子、延胡索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湿热下注型)。症见气血郁结,腰腹疼痛拒按,伴有低热,带下黄稠,时有尿频者。

解毒内消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冬瓜子各30克,犀黄丸(分二次吞服),土贝母、赤小豆各9克,赤芍、牡丹皮、甘草节各6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脓肿属于热毒内聚者。

暖宫定痛汤:疏散寒湿,温暖胞宫,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组成】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五灵脂、川楝子、乌药、香附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属于下焦寒湿,气血凝结者,或宫冷不孕。

清热解毒汤

【组成】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黄芩,车前子、丹皮、地骨皮各9克,瞿麦、萹蓄各12克。冬瓜子30克、赤芍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属于湿热毒盛者。

12.刘云鹏

柴枳败酱汤:清热凉血,行瘀镇痛,理气消积

【组成】败酱草30克,赤芍、白芍、丹参、红藤各15克,三棱、莪术、香附各12克,柴胡、枳实、牛膝、大黄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炎之瘀热内结证,症见小腹疼痛,黄白带下等。

【加减】急性发作者,配伍五味消毒饮或选加大、小承气汤等;若系癥瘕不化者,配加土鳖虫9克、鳖甲15克;黄白带下有气味者,加黄柏9克,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经行腹痛拒按者,加蒲黄9克、五灵脂12克;经期延长者,加蒲黄、茜草各9克,炒贯众15~30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白术9克。

13.李文君

清热消瘀灌肠方

【组成】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鱼腥草15克、蒲公英15克、制乳末各6克、三棱5克、莪术5克、丹皮3克。

【用法】上药用水浓煎100毫升,保留灌肠,每天一次。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

14.李祥云

消癥饮

【组成】当归12克、丹皮12克、海藻15克、茯苓6克、薏苡仁30克、甲片12克、川芎6克、银花9克、连翘10克、桔梗12克、青皮6克、玄胡9克。

【主治】慢性盆腔炎。

消癥饮: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化痰软坚,清热解毒

薏苡仁30克,海藻15克,当归、丹参、炮山甲、橘核各12克,连翘10克,金银花9克,茯苓、川芎、青皮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

【加减】附件增厚,附件囊肿未消失者,加三棱、莪术、昆布、牡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鸡血藤、紫河车;脾胃虚弱者,加白术、大枣、炙甘草;脾肾阳虚者,加枸杞、怀山药、熟地黄;寒凝气滞者,加小茴香、干姜。

15.庞泮池

通管汤:活血化瘀,清障滞,通胞络

【组成】当归9克、熟地黄9克、赤芍9克、白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生茜草9克、海螵蛸12克、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石菖蒲9克、生薏苡仁12克、皂角刺9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

【主治】盆腔炎引起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加减】经前见下腹刺痛,烦躁易怒,舌苔薄边暗,脉弦,有肝经气郁者,上方去熟地,加柴胡、郁金;平素腰膝酸软,小腹隐痛,经行有块,脉细无力,舌质暗淡,肾元不足者,去红藤,加菟丝子、淫羊藿;口渴咽干,大便燥结,脉细数,舌质红,有阴虚内热者,去熟地,加生地、丹皮、黄芩;临经形寒肢冷,酸痛喜熨,脉细舌淡有寒者,去败酱草,红藤,加桂心、炮姜,小茴香。

16.宋光济

清热导滞汤:理气活血,清热通络

【组成】忍冬藤、鸡苏散(包煎)、红藤各12克,当归、炒白芍、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所伴发的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癥瘕、不孕。

【加减】气滞者,加橘叶、乌药、青皮;乳房肿块者,加路路通、小金片;月经量多者,加槐米、侧柏炭;夹瘀者,加茜草根、失笑散、益母草;带多色黄者,加椿根皮、墓头回;肿块者,加三棱、莪术。

17.王渭川

银甲汤

【组成】银花、连翘、升麻各15克,红藤、蒲公英、生鳖甲各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琥珀末、桔梗各12克,茵陈13克。

【主治】湿热蕴结下焦所致带下病,症见黄白带、赤白带(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等疾病。

18.王子瑜

盆腔炎合剂:疏郁解热,凉血解毒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5克、赤白芍各10克、川楝子10克、醋元胡10克、丹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10克、红药子10克、生甘草6克、川大黄(后下)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炎,发热恶寒,下腹部压痛,拒按,腰骶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质黏稠,气秽,泛恶呕吐。

急性盆腔炎经验方: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组成】连翘、银花、红藤、败酱草各15克、红药子、丹皮、柴胡、赤芍、桃仁各10克,枳实、野菊花各12克,川大黄(后下)、生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待症状减轻后,改为日服1剂,7~10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经期停服。

【主治】急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方: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组成】柴胡、枳实、赤芍、当归、桃仁、元胡、川楝子、没药各10克,丹参、败酱草各15克、木香、生甘草各6克。

【用法】日服1剂,7~10日为1个疗程,连服6个疗程,经期停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

慢性盆腔炎经验方二:温经散寒,燥湿化痰,消癥

【组成】桂枝、炒小茴香、乌药、桃仁、丹皮、赤芍、五灵脂、当归、元胡各10克,葫芦巴、苍术、茯苓各15克,广木香6克。

【主治】慢性盆腔炎属寒湿阻滞,血瘀凝结者,多数兼有包块形成。

【加减】若腹冷痛甚者,方中桂枝易肉桂6克;胀甚者,加荔枝核12克;腹部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海藻15克,连服9个疗程。另外,对于慢性盆腔炎兼有气虚的或久治效果不佳的,常配用生黄芪30克,以益气扶正。

19.徐志华

慢性盆腔炎方:理气行滞,逐瘀止痛

【组成】丹参12克、赤白芍、当归、丹皮、川楝子、甘草、元胡、三棱、莪术各10克、制乳没、小茴香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

20.夏桂成

复方红藤败酱散

【组成】炒当归、赤白芍各10克,红藤、败酱草各15克,广木香6克、玄胡10克,炒柴胡、陈皮各5克,桑寄生、山楂各12克,薏苡仁15克。

【主治】急性盆腔炎后遗症湿热夹血瘀证。

盆腔炎1号方

【组成】银花、蒲公英、红藤、败酱草各15~30克,赤芍、丹皮、玄胡、黄柏各10克,生薏苡仁20克,车前草10克,广木香5克,五灵脂10克。

【主治】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初期发热证。

盆腔炎2号方

【组成】丹参30克,赤白芍、桃仁各10克,红藤、败酱草各15克,生薏苡仁30克,三棱、莪术、甲片各9克,陈皮6克、山楂、玄胡各10克,炒枳实、桔梗各9克,皂角刺6克。

【主治】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中后期癥瘕证。

21.姚寓晨

慢盆Ⅰ号:活血行水

【组成】益母草30克、凌霄花10克、石见穿20克、紫丹参15克、琥珀末(吞服)3克、生薏苡仁45~60克、茯苓12克、车前子(包煎)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阻型。症见有烘热时作,口干腰酸,腹痛阵阵,带下黄赤、月经提前,经色红而有小块,舌质暗红,脉弦数。妇检:盆腔充血明显,盆腔内一侧或两侧可摸到囊性肿块,子宫多粘连固定。

慢盆Ⅱ号:温阳消结

【组成】鹿角片10克、大熟地30克、白芥子6克、川桂枝10克、炮姜10克、生黄芪30克、麻黄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皂角刺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盆腔炎阳虚寒湿型。症见遇劳则发,面色晦暗,畏寒怯冷,腹痛喜按,白带清稀,月经稀发,量少色暗。舌淡苔薄,脉沉细。妇检:附件可触及条索状物,局部压痛不明显,偶可伴有轻度低热。

为提高疗效,常配外敷药:透骨草100克、京三棱12克、白芷10克、花椒10克、路路通15克,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水浸隔水蒸30分钟,敷于下腹两侧,每次20分钟,15日为一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经期及皮肤过敏者,勿用。

22.于载畿

盆腔炎经验方:活血化瘀止痛

【组成】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乳香6克、没药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颈炎,输卵管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

【加减】若触及盆腔一侧或两侧有片状或索条状增厚,或有输卵管水肿,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炎性包块,加三棱、莪术。若经期延长,经水量多,白带多,色黄秽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可加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败酱草、蒲公英等,若小腹胀痛,有冷感,得温则舒,月经后期,量少,有味,白带清稀,舌质清苔薄白,脉沉,可加肉桂。月经期停止服药。月经量多者,去桃仁,量仍多者,加鸡冠花;若恶心呕吐者,去乳香、没药。

结核性盆腔炎经验方:活血化瘀,养阴清热

【组成】丹参15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生龟板9克、生鳖甲9克、生牡蛎9克、夏枯草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结核性盆腔炎。月经紊乱,经量进行性减少,甚至闭经,下腹憋痛,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午后盗汗,手足心热,舌光无苔,脉细数。

【加减】若输卵管梗阻或可触及盆腔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3克;月经量少者,加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鸡血藤、枸杞、覆盆子、菟丝子、肉苁蓉;有低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盗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山茱萸;脾虚食欲不振者,加党参、茯苓、山药、陈皮;偏寒者,加肉桂。

23.《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银翘红酱解毒汤:急性盆腔炎湿热交蕴初期

【组成】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各30克,丹皮9克,生山栀楂、赤芍、桃仁、薏苡仁、玄胡各12克,川楝子9克。

【加减】热毒盛者,酌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川连6克、鸭跖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或加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或,加服犀黄醒消丸,每次1.5克,2次/日。

24.张琼林

红藤六妙饮:活血燥湿,清热止带

【组成】苍术15克、黄柏15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40克、甘草8克

【主治】急、慢性宫颈炎、附件炎、宫内膜炎、盆腔炎性肿块等,症见带下色黄白,质腐味秽者。

【加减】腰骶酸痛,加川牛膝、防己;少腹胀痛,加白芍、乌药;阴灼,尿坠,加土茯苓、萆薢;低热便燥,加知母、青蒿;盆腔瘀血症,加茯苓、桂枝。

化浊涤带汤:清热燥湿,活血浣带

【组成】大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生薏苡仁40克、川黄柏12~15克、炒苍术12~15克、香白芷12克、甘草8克。

【用法】每剂用温水浸泡一夜(夏天3小时),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慢煎20~30分钟,倒取头汁。药渣立即加冷水,煎法同上。头二汁混匀,计得药汁1200毫升,饭后1小时温服250~300毫升,2次/日,每天1剂,选用传统优质饮片,不用颗粒剂。

【主治】湿热带下(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宫颈糜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包块等)

【加减】腰痛甚者,加川牛膝12克、粉防己12克;腹痛甚者,加炒白芍20克、柴胡12克;腹胀甚者,加制香附15克,台乌药12克;带下夹血减轻红藤剂量,加樗皮15克、红苍术12克;带下臭秽者,加菝葜25克、墓头回15克;尿频者,加石韦30克、冬葵子12克,盆腔囊性占位,加桂枝12克、茯苓30克;炎性包块,加莪术15克、瞿麦20克;早期癌变,加白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霉菌和滴虫感染,当配合外用药;亦可用鲜羊蹄根全草捣碎或桃树叶切碎,煮水坐浴,外洗。

25.张达黄

地蚤汤: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利湿

【组成】蚤休、紫花地丁、虎杖各15克,当归、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川芎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炎。

【加减】热毒重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偏血热者,加牡丹皮;偏湿热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车前子、粉萆薢;瘀滞明显者,加山楂肉、桃仁、败酱草;触及包块者,选加鸡内金、昆布、枳实、三棱、莪术;剧痛胀痛者,加枳实、香附;刺痛者,加乳香、没药、失笑散;痛在少腹者,加橘核;痛在腰部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

26.赵松泉

盆腔炎1号合剂:清热利湿,散结软坚,定痛

【组成】炒知母9克、炒黄柏9克、萹蓄9克、瞿麦9克、白芍9克、川楝子6克、蒲公英9克、黄芩9克、元胡6克、郁金5克、山慈菇9克、木通5克、草河车20克、败酱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盆腔炎、症见头晕烦躁,身热重痛,胸脘痞闷,口干不欲饮,少腹疼痛或腹坚拒按,腰酸腹胀连及腿痛,或带下黄白腥秽,小便短赤,灼热尿痛,大便秘结,月经提前,色紫黑成块,脉滑数或濡数,舌苔黄腻。

盆腔炎2号方:温经散寒,化瘀软坚止痛

【组成】橘核9克、川楝子9克、元胡6克、广木香3克、荔枝核9克、香附5克、乌药5克、茴香5克、艾叶5克、吴茱萸6克、白术6克、制乳香5克、没药5克、丹参9克、桂枝6克(或肉桂心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湿凝滞之盆腔炎,症见面色晄白,腰肋作痛,冷痛拘挛,腹坠痛或隐痛绵绵不休,喜热喜按,得热痛减,食欲不振,憎寒肢冷,口不渴,经水量少,色泽不鲜,有血块,色黑如豆汁,时有闭经或经行错后,带下清冷,脉象沉紧,或濡缓,舌苔白或白腻而滑。

27.朱小南

养阴清热汤

【组成】鲜生地30克、椿根皮、大红藤各15克,川黄柏、知母、怀山药、粉丹皮、茯苓、山茱萸各9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盆腔炎及其他附件炎(阴虚火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