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减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1.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膈下逐瘀汤: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香附10克、丹皮12克、甘草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玄胡15克、五灵脂10克、乌药12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黄柏、夏枯草,以疏肝清热;小腹胀坠或二阴坠胀不适,加柴胡、川楝子、升麻,以行气升阳;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竹茹、法半夏、陈皮,以和胃降逆止呕;膜样痛经酌加莪术、山楂、血竭末、益母草、水蛭。
2.寒凝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组成】小茴香10克、干姜6克、玄胡15克、没药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官桂10克、赤芍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
【用法】水煎服。
经量过少,色黯,可加鸡血藤、桃仁,活血通经;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加炮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湿气重者,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胀甚于痛者,加杜仲、川续断、狗脊。
3.湿热瘀结
经前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清热调血汤加减:清热化湿,化瘀止痛
【组成】粉丹皮15克、川连3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玄胡12克、莪术10克、香附12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痛甚连及腰骶部,加川续断、狗脊、秦艽,以清热除湿止痛;若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酌加地榆、槐花、马齿苋、黄芩,凉血止血;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者,加黄柏、土茯苓、椿树皮,除湿止带。本方中清热祛湿之力不足,宜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车前子;有盆腔炎者,平时可用败酱草、苦参、连翘、黄柏煎液,或毛冬青甲素液做保留灌肠。
4.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八珍益母汤: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党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5克、益母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气虚兼寒,痛喜热者,加艾叶、乌药、肉桂,以温经散寒止痛;血虚甚者,加阿胶、鸡血藤、酸枣仁,以养血安神;若脾气弱者,加砂仁、佛手,也可用十全大补汤或圣愈汤,血虚肝郁,症见胀痛、乳胀、小腹胀痛,加柴胡、丹皮、香附、乌药;兼腰酸痛不适,加菟丝子、杜仲、桑寄生,以强腰补肾;小腹痛喜热熨,加艾叶、小茴香、吴茱萸。
5.肝肾不足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调肝汤加减:滋肾养肝,止痛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5克、山药30克、阿胶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腰骶痛甚者,加杜仲、桑寄生、川续断、菟丝子;少腹痛兼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玄胡;经血量少,色黯,加鹿角胶、山茱萸、淫羊藿;夜尿频数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伴肢冷畏寒等肾阳不足者,加仙茅、补骨脂、艾叶、玉桂;潮热者,加鳖甲、青蒿、地骨皮;肝肾不足者,加女贞子、枸杞。
6.肾虚血瘀
经行第1日腹痛剧烈,量少色紫红有血块,伴有腰酸,多伴有月经后期,神疲、头晕、舌黯淡,苔白,脉沉细。
膈下逐瘀汤
【组成】乌药12克、玄胡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10克、丹皮12克、川续断15克。
【用法】水煎服。
补肾育宫汤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山药20克、熟地15克、川续断15克、菟丝子15克、紫河车6克、茺蔚子10克。
【用法】本方于经净7日后水煎服至经前3日。
【加减】恶心呕吐,加钩藤、陈皮;昏厥者,加全虫、琥珀;有寒象者,加肉桂、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