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
经前乳房肿胀疼痛,甚则不能触摸。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胁胀,或小腹胀痛,或肢体肿胀,月经周期紊乱,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或有小血块,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柴胡疏肝散加味:疏肝解郁
【组成】柴胡15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郁金1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乳房胀痛明显,触痛有结节者,加夏枯草、桔梗,散结止痛;肢体肿胀明显者,加泽泻、泽兰、茯苓等。
2.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或经行时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或行经时肢体肿胀,按之随按随起;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或经期发热,酸痛,舌黯或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或弦涩。
血府逐瘀汤加减:理气活血
【组成】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柴胡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头痛剧烈者,加藁本、白芷以辛散定痛;腰膝关节疼痛者,加桂枝、细辛、鸡血藤、桑寄生等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头面肢体肿胀者,加泽兰、益母草、泽泻、茯苓皮等以化瘀利水;经行发热者,加生地、牡丹皮以清热凉血。
3.肝郁化热
经前乳房胀痛拒按,或经前、经期发热,或经行吐血,衄血,或经前头痛头晕,或经行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抑郁不乐,两胁胀痛,口苦咽干,不思饮食,经量或多或少,色深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加减:清肝泄热
【组成】丹皮10克、栀子10克、生地黄10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行吐衄者,可去软柴胡之升散,加白茅根以清热凉血、牛膝以引血下行;肝火上炎头痛剧烈,甚至巅顶挚痛者,加夏枯草、刺蒺藜以清肝息风。
4.肝肾阴虚
经前乳房作胀,或午后潮热,或舌口糜烂,或头晕目眩,经行量或多或少,经色淡,伴见五心烦热,烦躁少寐,口干咽燥,舌红而干,苔少或黄,脉弦细数。
一贯煎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滋肾养肝
【组成】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15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
【加减】发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玄参、青蒿、鳖甲等以养阴清热;阴虚阳亢者,加天麻、钩藤、枸杞、黄芩、牛膝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经量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
5.脾肾阳虚
月经将潮或行经之期,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或经行面浮肢肿,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伴有脘腹胀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月经后期,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濡滑。
温土毓麟汤加减:健脾温肾
【组成】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0克、巴戟天15克、山药10克、川续断10克、神曲10克、菟丝子10克、陈皮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泄泻明显或五更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以温肾扶阳、涩肠止泻;经行浮肿者,加桂枝以化气行水;经行眩晕者,加半夏、天麻以合半夏、白术、天麻之意。
6.气血虚弱
经行头痛眩晕,或肢体麻木疼痛,或经行风疹团块,瘙痒难忍,或经行发热,形寒,动则汗出,行经量少,色淡红质稀,伴见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
归脾汤加减:补气养血
【组成】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炙黄芪15克、茯神1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炒酸枣仁15克、白芍10克、木香10克、制首乌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加鸡血藤、桂枝以舒筋活血;风疹团块瘙痒难忍者,加荆芥、防风、刺蒺藜等以祛风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