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医验方

四、名医验方

1.班秀文

疏化调经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赤芍、香附、益母草各9克,桃仁、川芎各6克,柴胡5克,红花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所致的月经后期,症见量少色红,经将行乳房及少腹胀痛,胀过于痛,按之不减,经净后则舒,平时腰酸,入寐不佳,苔薄白,舌边尖黑点,脉弦细。

2.段富津

活血调经汤:活血祛瘀,调经止痛

【组成】生地黄、香附各20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紫苏、丹皮、炙甘草各15克,木香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适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后期,症见经来不爽,小腹胀痛,月经有块色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

益肾补血汤:补肾,养血,调经

【组成】熟地黄、淮山药各25克,制首乌30克,枸杞20克,当归、酒白芍、山茱萸、阿胶(烊化)、桑寄生、川续断、菟丝子、炙甘草各15克,川芎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适用于下元不足,血虚之月经不调,或一月二至,腰膝酸软,毛发焦枯,脱发,舌淡,脉缓无力。

健中调经汤:益气健脾,温中调经

【组成】煅牡蛎25克,香附20克,党参、焦白术、吴茱萸、乌贼骨、砂仁、紫苏、台乌药、法半夏、炙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月经后期,经来不爽,胃脘不适,嗳气吞酸,四肢不温,舌淡,脉虚弦。

3.孔伯华

桑寄生赤豆汤:清滋和血,调中通络

【组成】桑寄生24克,荷梗20克,赤小豆18克,生滑石块15克,青竹茹、茵陈、生川牛膝、萆薢、玄胡、鸡血藤各12克,焦麦芽、代赭石、旋覆花、桑叶各9克,炒丹皮、川朴花各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后期,症见经期错后,寒热皆畏,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滑数。

经后期汤:清热利湿,行气调经

【组成】石决明24克,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延胡索、台乌药、制香附、杜仲炭、鸡血藤、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萆薢、滑石各12克,莲子心、牛膝各6克,桑寄生18克,鲜荷叶1角,莲藕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后期,症见经来延期,经色晦暗,腰膝酸楚,脉弦而数。

4.高仲山

行气温经汤:行气,温通,止痛

【组成】当归、丹参、香附各10克,艾叶、小茴香、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气滞寒凝之月经后期,胸肋胀痛。

丹参通经汤:养血调气,通经止痛

【组成】瓦楞子15克,当归、丹参、香附、制半夏各10克,荜澄茄、青皮、陈皮、砂仁、台乌药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月经愆期,少腹作痛。

理气调经汤:理气,行瘀,调经

【组成】赤芍15克,当归、丹参、茺蔚子各10克,红花、陈皮、砂仁、延胡索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瘀血凝结,月经延后,或三五月一至,少腹或胀或痛。

5.何子淮

经验方:燥湿利水,化痰调冲

【组成】二陈汤,加生山楂,薏苡仁、平地木、泽泻、苍术、大腹皮、生姜皮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愆期,晨起有痰,带多色黄,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内分泌失调所致月经稀少,闭经、无排卵型月经,患者多肥胖不孕。

【加减】痰稠咳不畅者,加浮海石、天竺黄;带多者,酌加扁豆花、白鲜皮、川萆薢、鸡冠花;水走皮间、肢体水肿者,加肉桂、椒目。

【按】本证治疗较为棘手,一般经4~5个月治疗后,可望体重减轻,月经周期缩短,经量色泽也趋正常。

6.韩百灵

益脾温肾汤:益气补血,温经

【组成】人参、白术、怀山药、巴戟天、菟丝子、当归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型月经错后,症见量少色淡,腹痛喜按,白带清稀,舌清苔白,脉沉迟弱。

【加减】白带多者,加益智仁、补骨脂。

加减生化汤:活血行气

【组成】川芎、当归、甘草、桃仁、茯苓、陈皮、木香。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由气血失调引起的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痛,心烦不宁,产后恶露甚少,舌质紫暗,脉弦涩。

【加减】五志化火,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血行不畅,而致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等,临证酌加赤芍、香附、益母草以增强活血调经之力。经行腹痛,胀甚者,加乌药、元胡、木香以行气止痛。刺痛者,加蒲黄、红花、桃仁以增活血化瘀之效。瘀血阻于心之胞络而致脏躁者,加麦冬、大枣、莲子心以清心除烦;瘀血上扰神明而致不寐者,加生地、红花、远志、酸枣仁、丹参,少许麝香以活血通窍,宁心安神。产后气血,冲任失调,瘀阻胞脉而致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腹痛者,加枳壳、元胡、怀牛膝、益母草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7.哈荔田

经验方:养血调经,兼退蒸热

【组成】当归、丹参、赤芍、刘寄奴各12克,香附、苏木、怀牛膝、川茜草、茯苓各9克,鳖甲18克,青蒿12克,银柴胡6克,紫苏梗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滞血瘀,营阴亏损所致的月经后期,或五旬一至,或间月一行,量少有块,色紫,少腹胀痛,拒按。

益肾通滞汤:补益肝肾,疏郁通滞,安神养心

【组成】当归、川续断、丹参、刘寄奴各12克,桑寄生、女贞子、白芍、香附、茜草、炒酸枣仁、远志、夜交藤各9克,川芎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所致经期错后,色淡,量少,间有紫块,经前乳房作胀,小腹坠痛,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纳谷不香,面色灰暗,神疲形瘦,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略弦。

化瘀通经汤:行气活血,化瘀通经

【组成】当归、赤芍、刘寄奴、苏木各12克,茜草、泽兰、香附、川芎、炒枳壳各9克,台乌药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阻于经脉之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紫黑,夹有血块,少腹作胀,疼痛拒按,兼有下肢窜痛,血块既下,诸痛遂减,舌淡红,脉弦紧。

8.梁剑波

理血补肾调经汤:疏肝理血,补肾益精

【组成】赤芍、白芍、泽兰、益母草、鸡血藤、怀牛膝、刘寄奴、苏木、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各10克。

【用法】水煎,月经第1日开始连服3~4剂。

【主治】月经不调,月经错后,或卵巢功能低下,不排卵者。

9.刘奉五

瓜蒌汤:滋阴清热,宽胸和胃,活血调经

【组成】瓜蒌15克,石斛、生地黄、瞿麦、益母草、牛膝各12克,玄参、麦冬、车前子(包煎)各9克,马尾连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由阴虚胃热引起的月经稀发后错或血涸经闭。症见自觉口干舌燥,心胸烦闷,甚者胸中发热,五心烦热,急躁多梦,脉弦滑,沉取无力或滑数。

经验方: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组成】淫羊藿、当归各9克,肉桂、木香各5克,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稀发,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经验方:养血疏肝,活血调经

【组成】当归、白芍、制香附、益母草各9克,川芎、柴胡各5克,桃仁、红花、泽兰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郁血虚,冲任失调之月经稀发,腹部空痛,有血块或膜样物排出。

经验方: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组成】二陈汤,加苍白术,柴胡、防风、羌活、川芎、藁本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所致月经稀发。

10.李兴培

归艾老姜汤:活血通经,温阳散寒

【组成】当归30克、生艾叶15克、煨老姜15克、红糖60克(分两次先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临用时,加红糖30克,搅拌后趁热饮服。月经后期,量少及痛经患者,宜在行经第1日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4剂,服用数月,多数患者,可望痊愈。

【主治】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所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

11.卢国治

经行后期一号方: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组成】当归身、生黄芪各25克,土炒白术、大党参、茯苓、远志、阿胶(烊化)、制香附各10克,熟地黄、大白芍各13克,焦枣仁15克,广木香、生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脾两虚型,经行后期,症见体质瘦弱,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入睡多梦,食欲不振,腰腿酸痛,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舌淡苔灰薄,脉沉弦。

【加减】头晕、失眠甚者,加血丹参、珍珠母各16克,花龙骨20克;腰酸困痛者,去茯苓、广木香,加焦杜仲16克,川续断13克。

经行后期二号方:补肾健脾,益气生血

【组成】全当归、生黄芪、补骨脂、焦杜仲、核桃仁各16克,大党参、土炒白术各10克,煨干姜6克,吴茱萸、上肉桂各5克,小茴香8克,生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肾阳虚型经行后期,症见体质消瘦,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不温,腰腿酸软,心悸气短,懒言,少腹空坠或腹痛喜按,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或暗黑质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加减】小腹寒盛冰冷者,加葫芦把、炮煨姜各8克;白带多者,加生牡蛎、乌贼骨各16克,生龙骨13克;大便稀溏、遗尿者,加益智仁16克、乌梅肉6克。

12.王渭川

气血双虚后期方:补养气血,调益冲任

【组成】潞党参30克,生黄芪60克,鸡血藤18克,桑寄生、菟丝子、阿胶、鹿角胶各15克,炒北五味子12克,胎盘粉(冲服)、砂仁各6克,槟榔10克,益母草、覆盆子各24克。

【用法】水煎,每周6剂,连服2周。

【主治】气血两虚、冲任虚损所致月经后期量少。

肾虚宫寒后期方:补肾调经,温宫止痛

【组成】川续断60克,益母草30克,潞党参24克,桑寄生、菟丝子、茜草根各18克,当归、白芍、小茴香、艾叶、延胡索、炒川楝、山甲珠各10克,鸡血藤18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后期肾虚宫寒型。

13.王潮宗

温经行滞汤:温经行滞

【组成】当归、白芍、丹皮、牛膝各15克,川芎、莪术、肉桂、炮姜、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赤芍5克,细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小腹痛、肢冷、头眩、脘闷、舌苔薄白,脉沉紧。

14.许润三

补肾调经方:补肾,养血,调经

【组成】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紫河车10克、山茱萸10克、女贞子2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肾亏虚所引起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加减】兼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兼气滞者,加柴胡、青皮;兼痰湿,加半夏、益母草等。

15.夏桂成

益肾通经汤:补肾养血,活血通络

【组成】赤芍、白芍、川牛膝、川续断各10克,生茜草20克,茺蔚子15克,艾叶、柏子仁、泽兰叶、丹参、熟地、当归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子宫发育不良之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

【加减】带下量少,加炙龟板、女贞子;腰酸,加桑寄生;子宫发育不良,加紫河车;白带增多呈鸡蛋清样,加五灵脂、红花以增强气血活动,促使排卵。

【按】本方系夏老创制的治疗月经延后,量少之习用方,经期服用使经量增多,恢复女性功能。另外,在补肾的前提下通经,亦能起到促排卵的效果。临床上采用益肾通经汤治疗经期延后、量少甚至闭经的患者,往往可使一部分患者恢复排卵功能。

16.朱小南

固肾调经汤:固肾理气,调经养血

【组成】当归、白术、陈皮各6克,制香附、杜仲、熟地黄、狗脊、巴戟天、川续断各9克,枳壳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后期,或二月一至,体虚,头眩腰酸,神疲肢软,下瘀血多,兼有白带,舌淡,苔白。

17.章次公

养血调经方:养血调经,消瘀散结

【组成】熟地黄18克,白芍、醋柴胡、泽兰叶、牡丹皮各9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桂枝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主治】月经后期(内分泌失调型)

18.曾绍裘

加味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调理冲任

【组成】嫩桂枝6克、赤茯苓10克、白芍药10克、粉丹皮6克、桃仁泥9克、茜草根9克、海螵蛸9克、三七粉3克。

【主治】月经后期,闭经,倒经,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癥瘕,子宫内膜炎,胎盘残留。胎死不下,子宫息肉,慢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等,凡属瘀阻者,皆可应用。

19.郑惠芳

加味桂枝茯苓丸:温经散寒,活血利气,缓急止痛

【组成】桂枝9克、茯苓9克、桃仁9克、丹皮9克、白芍18克、甘草9克、川牛膝9克、生蒲黄9克、酒五灵脂12克、香附12克、元胡9克。

【用法】水煎服。于每次月经来潮之前服3~4剂,连服3个周期。

【主治】经期延后,行经时四肢清冷,小腿、腰腿部剧痛难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