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内容

一、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内容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武术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有起伏兴衰,但总是在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武术吸收和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某些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形成了符号化的套路和物态化的器械以及制度化的武举制和比赛制。在武术的内容和形式中,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论、美学观点、伦理道德、兵法思想等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体育文化,日益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武术运动在人们广泛的关注、喜爱和支持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价值不断提升。迄今为止,武术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武术的产生与形成

1.传统武术的雏形

武术如同其他文化一样,有其萌生、发展和推陈出新的历史过程。早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在进行狩猎时,经历了从徒手与野兽搏斗到利用“武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很多搏斗的技能,比如现在武术运动中常见的劈、砍以及刺等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讲,原始时期人们与野兽所进行的搏斗是属于一种生产技能,但是人们通过这种搏斗技能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击刺技巧、攻防姿态与动作,这种武术技能是人们在与野兽进行搏斗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虽然这种技术还不能被称之为武术,但是它的出现依然为武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徒搏技法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对原有的徒搏动作进行改进和提高,并以游戏的方式教授儿童、训练狩猎人员,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拳技传授法。武术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小雅》,文中有“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是古籍中最早的“拳”字,说明上古时期“拳”的确是一种徒搏的武力手段。[1]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人类打制石器用作生产工具的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诸如石球、动物骨头或者角制成的矛等更高级的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工具的发展则更加迅速,人们已经懂得通过石头、动物骨骼等原材料制造出斧头、铲子、刀子等工具,甚至还通过初级的冶金术制造了铜钺、铜斧等工具,并且开始广泛地使用弓箭攻击猎物。

在不断地生产和狩猎过程中,人们在劈、砍、刺等技术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人们已经开始制造一些相对锋利的搏斗工具并且利用这些搏斗工具进行攻击与防御,由此,传统武术的雏形逐渐被大家所熟知。

从真正意义上来讲,武术诞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之中,或者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斗争之中,比如远古时期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战争。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与野兽搏斗的技能和工具逐渐被用于人与人之间。由于在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欲求不同,所以,这种斗争对象的转变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过程的转变使得技击技术的发展以及器械的制作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兵器种类的增多,促使兵器技术不断丰富和演进。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生产工具也慢慢地从生产活动中走出来,演变成武器被用在战争中。人们发现战斗的技能也十分重要,于是武术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技能。

根据历史资料信息,在原始社会时,诸如狩猎和战争等活动开始前或开始后会举行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叫作“武舞”。在这种仪式当中,人们会想象用诸如击刺等动作来获得超乎自然的力量去击败对手。在我国现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当中,还有原始武舞的影子存在,如纳西族在进行祭神仪式时会举行“东巴跳”。

“武舞”在一定程度上讲,不仅是一种表现威猛的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训练搏杀技能的重要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很好地融合了武术元素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身体训练,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用以实战和表演,这是远古时期人们对武术运动认知层面的一种升华,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传统武术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中,武术产生于人与人或者种族与种族之间相互争斗的过程,同时也是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形式的产生不属于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进入到阶级社会之后,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武术。

在阶级社会当中,战争不断发生,家族之间的斗争接连不断,格斗技术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格斗中比较成功的击、刺、腿、拳等逐渐被人们模仿和传习。所以,人们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得到不断总结,武术也逐渐向着实用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兵器和武艺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武术体系逐步形成。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

1.古代武术的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已经成为一种军事技能,统治者会让自己的队伍练习武术,武士开始走向专业化、复杂化。夏朝的建立,是奴隶制社会的开端。在奴隶主与贵族之间开始爆发战争,于是技击技术得到了发展。西周时,凡军事性的武技,多称为“手搏”“手格”“股肱”等。《史记》记载说,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拳技能手,能够徒手生擒猛兽。当时的战争中,主要作战形式是车战,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车战的形式,再加上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生产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兵器,军队得到兵器之后的战斗力急剧上升。经过人们对于武器的逐渐改进,军队得到了越来越能够适应当时作战的“先进武器”,比如通过矛与戈之间的结合,产生了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吞并战争十分频繁。诸侯国之间烽烟四起、刀兵相向,武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开始迅速发展。

由于骑术的发展,当时的战争已由车作战为主转变为步兵和骑兵作战为主,战争方式的改变,使步兵的军事素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武技就成为训练军事作战人员的重要手段。冶炼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军队配备了大量铁制兵器,其中以铁剑最为普及。作战形式和兵器的改进与提高为武技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取代之后,相应的,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技的局面也随之被打破了。

吴王好剑、赵文王喜剑等史料都表明,当时剑客开始走进社会主流,这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武术雏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武术运动技能发展的多元化,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武术运动技能突出地体现出了表演性、娱乐性与竞赛性。正是这种发展的多元化才使得现今我们所接触到的武术运动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斗剑之风”和“角抵之戏”。

二是搏斗技术向多样化发展。由于技击技术在民间的生根发芽,使得“个对个”和“两两相当”的武技活动为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了个体性前提。

三是技击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这种发展的趋势从一些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就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到。如《庄子·说剑》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秦王朝建立后,大将蒙恬亦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御匈奴。1974年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仿秦宿卫军制作的陶质卫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000余件,并探明尚未发掘的二号坑有武士俑、陶马俑4000件,近万件陶质战俑分别组成步、弩、车、骑4个兵种,或手执弓、弩,或执青铜刀、剑、戈、矛、戟等实战兵器,面向前方。通过秦军武器装备的配置,可以大致窥见当时军中习武风气之盛。

在汉朝,由于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所以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的训练,甚至还出现了“兵民合一”的现象,全民尚武之风流行于世。汉武帝身边的车骑将金日碑,用“摔胡”(掳颈擒拿法)将企图刺杀武帝的莽何罗刺客摔于殿阶之下。汉代还出现了观赏性、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术。《汉书·艺文志》记载,此时已著有武术专著《手搏六篇》。武艺的名称也从此开始沿用。

渐渐地,为了满足实际作战的需要,刀取代了剑,在军队武器中地位最高。三国时期的军队,最常使用的短兵器就是刀。曹操部下的奋威将军邓展“手臂”技艺很高,能“空手入白刃”。后来,剑术在民间完成过渡,在非军事用途上,剑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非常残酷。然而也正是战乱的原因,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武术运动在军队和民间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武术形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武术运动的形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

隋唐开始实行“府兵制”,士兵主要是来自农民。唐代百姓“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新唐书·兵志》)。军队再也不是兵农分离的特殊阶级了,而是国人练武,以适应战争需要,使当时“拳勇矫捷”者屡见不鲜,少林武功始扬寺外。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唐(周)朝建立了武举制。用武术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发展。

首先,武举内容的进步是对武术运动全面精炼和深度研究的结果,其次,统治者对于参与武术选拔的人没有任何限制,无论你处在什么阶层和地位,都有平等的参与权。这一举措的实施,成功地带动了民间武术运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武术运动的热情。唐代尚武之风能够如此盛行,与当时的统治政策以及社会风气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这一时期,在军事武艺发展的同时,民间武艺蓬勃兴起,民间结社十分普遍,如影响较大的有“弓箭社”和“忠义巡社”等。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群体中不仅出现了武艺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以增强人们身体素质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能够供人们进行游乐的场所,规模也非常大,如竞技的角抵、手搏等。

宋代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考试项目都有明确规定,“武学”是官员子弟学习武艺之所,社会上的尚武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元朝是少数民族执政,为了防止其他民族人民的反抗,对军队的习武尽情强化,但在民间则对习武行为严加禁止,并且还出现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从元代开始,戏曲中一些武戏的打斗艺术被当时的人们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客观上为明、清舞台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武术取得了重大发展。火器出现后,在军队实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逐渐占据了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使得武术从军事武艺中分离出来,在民间流传。接着,人们迎来了传统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形成了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主要特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武术拳种流派形成。拳种林立、门派众多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而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都发端于明清之际。据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说:“宋太祖(赵匡胤)有三十二式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花拳。”

第二,武术内功形成。武术与气功导引术本来是各自独立存在并行发展的两种文化现象,在前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代,武术与气功导引术结合,于是武术内功诞生了。因此,“内外兼修”得到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鲜明特点。

第三,武术套路形成。虽然在明清之前长期存在着“武舞”或“打套子”,但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却自明朝开始。

第四,内家拳出现。内家拳当中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虽然都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而且拳理也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且各自是由何人所创也众说纷纭,但都出现于明清两代却是毫无疑问的。内家拳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拳理的阐释是通过我国传统哲学理论来进行的,从而对我国文化的哲学内涵有着深刻的反应,其意义在于修身养性。

第五,对武德有了明确要求。在明清时期,几乎在各种拳谱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习武者道德的要求,甚至某些拳种的技术层面上对武德也有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多元化和严格化。中国传统武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技术上都有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烙印。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态大致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这种文化的形成,直到现在都深深影响着武术,使武术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在全世界的先进地位也得以确立。

2.近现代武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时局动荡不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各种思潮之间激烈交锋,各种思想之间相互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与创新,但是我国人民在自强不息的理念号召下,武术运动逐渐走向正轨,使武术运动逐渐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在这一时期,新、旧思潮交锋、“土洋体育”之争、学校采纳武术课程、武术进入运动竞技场,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很多人已经从体育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武术。当时的文化领域涌现出很多学者和专家,开始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验证武术的健身与技击效果,并取得了宝贵的学术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科学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传统武术也不断发展、前进。在增强人民体质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层次上,传统武术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武术的推广也增进了国际间的交往,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在全世界发挥其影响力。具体表现为:

(1)武术活动遍及城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城市或农村,学校或工厂,公园或胡同,到处可以看到习武的人群。有的中、小学校把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成为体育课程的一个内容,有许多体育学院设立了武术系或武术专业。全国很多大专院校纷纷建立武术协会,积极开展武术健身活动。社会办武术之风盛行,素有武术之乡盛名的沧州,民办和社会办的武术馆、社,就有八九十个。可以说,武术活动的广泛性和社会化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1958年成立的中国武术协会,就是随着武术的兴旺发达应运而生的。

(2)武术水平日益提高

中国武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拳种林立,技术多样。为了把传统武术纳入现代体育的轨道,我国从1957年起制订了《武术竞赛规则》,武术成为正式竞赛项目。现在每年都有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剑比赛,散手锦标赛,少年武术比赛等。散手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没有很好加以整理,致使发展迟缓。直到1979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散手项目亮了相,自此每年都举行一次试验性比赛,到1997年,升格为正式比赛。这样武术套路比赛与武术散手比赛相媲美,竞赛内容就比较全面了。早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就有武术比赛,由于制订了新的规则,使长拳类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武术规范的逐步完善和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运动员的武术动作规格和基本功、攻防意识和技击技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85年国家体委制订了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和武童的优秀运动员等级及其评审标准,使中华武术朝着更加科学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1997年内蒙古首先举行了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98年湖南湘潭便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武术比赛,该次比赛主要是以套路为主,通过比赛的情况来看,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武术运动自此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04年在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共21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2005年11月,第2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深圳举行。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行,打破了套路与散打一统武术竞赛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3)武术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说到武术工作时,就强调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武术。从1957年开始,国家组织专家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长拳、刀、枪、剑、棍术等22种拳术和器械套路。1962年和1972年,先后编写了94万字的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有过两次大的行动。一次是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后,组织调研组到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接着,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84名运动员,表演了510项各个流派的武术项目。另一次是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后,成立了一个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小组,发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8000余人,进行了3年多大规模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国武术遗产的家底,编写了《地方拳械录》。并从上千个拳种中选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系统的拳种129个,宝贵的武术文献480多本,珍贵的古兵器近400件,还录制了约400小时的录像,在这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编写出40余万字的《中国武术拳械录》。

在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同时,武术的学术研究这几年也发展起来。为加强武术学术理论的研究,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研究院,领导和开展武术研究工作,1987年又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当然,武术研究工作只是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等待着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学科深入研究,发愤把武术的科学明珠摘取下来,镶嵌到世界科学的皇冠上。

(4)武术走向世界

在历史上武术很早就向海外传播了。从当今风行于世的柔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泰拳等武道项目上都可以找到中国武术的影子。现在流行于世界的“功夫”一词早在18世纪就被法国学者引进欧洲了,到了现代的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上,欧洲人曾为中国武术队的表演喝过彩。但是,武术真正走向世界,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1960年我国武术团第一次出访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当年晚些时候,周总理出访缅甸时又带了武术团去。此后,我国武术团队访问过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国武术的信息。

近些年来,外国朋友来华习武的络绎不绝,有的是专门来留学习武的。1985年是值得纪念的,这一年,中国武术界同国际武术界的团结合作立下了一块里程碑,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在中国西安成立了,这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在组织上打上了一个烙印。武术的理论也引起外国朋友的向往,许多国外习武者在习练拳械的同时,要求学习有关武术的历史、哲学、美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随着时间的不断演进,武术运动也被奥林匹克运动会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武术运动加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这使得中国武术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也促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加深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武术运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把深邃的武术理论和多彩的武术文化传播于世界,是中国武术工作者不可忽略的国际责任。把武术推向世界,正是中国对人类的一个贡献。

(三)武术内容上的分析

技击技术在武术运动中有本质性的特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武术(套路、对抗)运动,其中都充斥着进攻和防御的重要内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武术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攻防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这也是体现武术运动本质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火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火器技术的提高也加剧了武术运动在实战当中的没落,在战争中,武术的实刚性逐渐被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武术运动向着健身与养生的方向发展。直到现在,武术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技击特点,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