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拳

一、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拳术总称,目前在我国南方各省市及东南亚各地广泛流传,较有代表性的拳种主要有:洪拳、蔡李佛拳、侠拳、咏春拳、鹤拳、南技拳、虎鹤双形拳、黑虎拳等几百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其拳有“南拳”“赵家拳”“勾挂拳”“披挂拳”……可见,南拳在400年前已被载入史册了。

南拳品类虽然繁多,但它们的基本风格还是一致的,具有南派的风格,拳势刚劲,步法稳固。手法上,上肢动作较多,劲力突出;身法上,俯仰吞吐,靠、崩、闪、转,灵活多变;步法上,四平八正,落地生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硬桥硬马,稳扎稳打,步稳势烈,刚劲有力,发力有声。打练起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落地生根,发力刚猛,有较浓厚的攻防含义。虽然南拳和长拳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卫能力的作用却是一致的。

南拳技法上讲究威猛势烈,以势蓄劲,注重寸劲,多用上肢手法、桥法,少用腿法。它和长拳技术恰恰相反,所谓“南拳北腿”,大概指此而言。南拳技击在进攻方面,多用冲、爪、鞭、顶、劈和抛、捞、挂、扫、插;在防守方面,多用封、拨、截、缠、挡和架、拦、按、挑、穿;在腿击方面,有正踢、弹踢和虎尾脚等低挡腿法。

南拳技击讲究“来留去送”,即对方攻来,先吞下其攻势,化解其力点,当对手要抽手逃脱时,顺势回击。“连消带打,以四两拨千斤”,这是南拳技击常用的手法。有攻有防,看时机而定。南拳技击家有句老话:“你不打,我不发,桥(臂)来桥上压,上打挑,下打压。”即对方以右拳向头部冲来时,本方即用右臂上挑消解;对方再以左拳向下部击来时,本方再用左桥(臂)下压消解。

经常练习南拳,可以强体魄,壮筋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卫能力。

练南拳,先要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在于练好基本功。基本功以桥(臂)功、腰功和桩(腿)功为主。桥功先练冲拳,然后练扫拳、勾拳、挂拳、抛拳。“拳出如猛虎,气势壮如虹”,练拳要讲究力气。身形上要做到含胸、塌腰,收腹,沉肩,沿桥。

拳家说:“练拳不练腰,终须艺不高。”练好腰功,要练弯腰、拧腰、压腿和跌、扑、摔、打、滚等动作。

练桩功是讲扎马,“未学功夫,先学扎马”,这是练好南拳的常规。扎马以马步、弓步为主,然后练虚步、盖步、麒麟步、三角步、独立步;再练拖马、走马等。马步稳固了,才能“稳如铁塔坐如山”。

南拳的劲力表现,可分寸劲、长劲、粘缠劲等。用力顺达,不沉滞。拳家说:“力、其源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倘能善于领会,可得上乘功夫。

南拳练习上讲究发声,这与长拳有不同之处。打练时要以气催力,根据各种不同的劲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呼喝声音,这不但可消除积气,增添劲力;同时对生理也能起保护作用。

对折与散手,是南拳中的高级技术。它对培养勇敢、机智和顽强战斗作风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