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极拳

四、太极拳

太极拳是在明末清初逐步形成的。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的武术,在山东称名手”,其遗词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黄庭》即《黄庭经》,说明太极拳吸收了道家的呼吸导引理论等。另外,从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下来的太极拳的动作看,与明代戚继光(1528—1587)由16家拳法中总结出来的拳经三十二式有关,其中相同的式名很多。在三十二式中,太极拳就采用了二十九式。

戚继光选编了“拳之善者三十二式”,陈家沟拳谱旧抄本上抄了戚继光的《拳经》,同时陈家沟的拳经部分理论也采自戚继光的《拳经》,从而有力地证明陈家沟拳谱采取了《拳经》内容。《拳经》源于民间,并非戚继光所创,因而陈王庭创拳的素材无疑也采自民间。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阴阳太极原理使拳术与太极说相结合,动作呈圆形和弧形,要求动作动静、阴阳、虚实等相互转化,以太极哲理贯穿于所有动作之中,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太极拳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氏、杨氏、吴氏、孙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

(一)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是各太极拳种最早的一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的陈王廷对创立陈氏太极拳起了重要作用。《陈氏家谱》载:“陈奏庭又名王廷,明末武庠生……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他生于十七世纪初叶。到十八世纪末,太极拳分成新架(革新)与老架(正统)两派。前者以陈有本(字道生)为代表,后者以陈长兴(字云亭)为代表,但在风格、行拳姿势及原理上并未发生质变,只是拳架大小上有区别。大架的拳式,手足运转的圈较大,又叫大圈拳。小架的拳式,手足的运用圈较小,又叫小圈拳。20世纪的陈鑫编著的《太极拳图说》,详述了陈氏历代练拳经验。

陈氏太极拳的拳式有:金刚捣碓、揽擦衣、单鞭、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斜行拗步、演手肱锤、庇身锤、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红、十字脚(又名十字靠)、指裆捶、青龙出水、铺地锦、上步七星、当头炮等诸式。陈式太极拳还有一个套路,名曰炮捶,动作比较激烈,但仍不失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二)杨氏太极拳

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禄缠),河北省广平府永年县人,幼时从师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陈长兴是陈氏老架继承者,他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状如木鸡,人称“牌位先生”。杨与李伯魁二人,因不是陈族,居陈家数年所得无几,后发现隔院有哼哈之声,就在墙壁上打个洞偷看,看见他的师傅在教徒弟,于是与李伯魁每到晚上就去偷看,共同研究,功夫大进。后陈让杨与他的徒弟比武,杨均胜,陈长兴才传给他秘术。杨回乡后,学的人很多,当时称他所教的拳为化拳,或叫绵拳。他后来到北京,跟清代王公贝勒学的也颇多,为旗营武术教师。当时因他武艺高超,世称“杨无敌”,从而打破了陈氏太极拳,一花独放的局面。

杨露禅的长子名杨钰,字班侯(1837年生),次子杨鉴,字健侯(1842年生),号镜湖,都从小随父练功,各有特色。杨班侯擅长“粘术”。杨健侯大中小三种架子都很好,又善用枪竿,后传给他的三子杨兆清(1883年生,字澄甫)。杨澄甫幼时不善习拳,快长到十五六岁时,才跟从父亲学武,父亲死后,他日夜苦练,功夫大进。他身材魁梧,动作架势大开大展,逐步形成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的杨氏大架的风格。

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可归纳为“松”“沉”两字。“松”是身体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杨氏太极拳的战术有十三式,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定,指中心平衡。前进后退,指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此外还有招架、击退、按、推拉、劈、肘、肩等。杨氏套路有108式、128式、148式、88式、24式等。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以后,郝为真又传孙禄堂。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做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

(四)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为形意拳、八卦掌名家,晚年独打太极。他在50岁时向郝为真(1861—1932)学太极拳,并巧妙地吸收了陈、杨、武氏三派之长而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孙式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共95式。孙氏太极拳姿势多开合,理论又吸收了形意拳理。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1870—1942),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从小跟他父亲吴全佑学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又在北京向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侯初改的小架,两者互相吸收融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融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