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形意拳

五、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等,与八卦、太极、少林并称武林四大名拳,始于明末清初,为姬隆凤所创。姬隆凤,字际可,号龙峰(1642—1697),据传说姬隆凤创拳后恐有人偷学拳术,在家务农时只雇短工从不雇长工。河南洛阳马学礼学拳心切,伪装哑巴,经常到姬家乞食。姬见马学礼身强力壮,就同意雇用。

马学礼到姬家后,偷看姬练拳,夜间偷练3年。后来姬隆凤父子发现马练拳,感动了姬隆凤,主动提出再留学3年,成为姬的大徒弟,后传马三元、张志城等,姬的另一高徒山西曹继武,传给山西忻县戴龙邦和戴陵邦。河北深州李洛能,是一个贫苦农民,在山西太谷附近的农村勉强度日,听到附近的戴氏兄弟精于形意拳,与戴龙邦交手失败,就认戴为师学艺。他几年后学成已47岁,以形意拳著称于河北。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用五行哲理解释: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钻拳似闪属水,炮拳似炮属火,横拳似弹属土,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套路有“五行连环拳”“五行对打”及“十二形”。十二形是吸收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鸽、鹰、熊等12种动物或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和技能而制订的。[2]

五行、十二行都可以重复只练一种动作,也可以把所有动作连接起来练。五行合起来练,叫作进退连环掌。十二形合起来练,叫作杂式锤。由于组合形式不同,又有十大形、四把法、八式、十二连锤、八字功、熊出洞、龙虎斗等多种单练拳法。由于动作简单、结构严密、攻防清楚、用力充实、姿势稳固、急速起动,所以形意拳节奏格外分明。对练有五行生克、九套环、安身炮、五花炮、绞山炮、八连锤、三手炮等。器械有“凤翅锐”“三才剑”“连环刀”“连环剑”“连环棍”“连环枪”等。

拳术与器械都讲“六合”“三节”“八要”“六合”分内外: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八要”是顶、提、扣、圆、抱、垂、敏、捷。击法上讲究斩、截、裹、胯、换、顶、云、领。

形意拳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对协调性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做到“七顺”:肩摧肘,而肘不逆肩;肘摧手,而手不逆肘;手摧指,而指不逆手;腰摧胯,而胯不逆腰;胯摧膝,而膝不逆胯;膝摧足,而足不逆膝;首摧身,而身不逆首。这种上下相连,还要求与呼吸等协调配合,以便做到内外合一。从劲力上讲,对爆发力要求较高,分明劲、暗劲、化劲。所谓七疾,即在眼快、思维判断快的情况下,还要手脚快,身法快,出势快,进退快。因此,形意拳对培养人们沉着、果断、机智等优良品质有一定作用。

形意拳在其发展中涌现了不少高手,如河北形意“八大弟子”——河北省深县神拳李洛能的八室高徒刘奇兰、郭云深、白西园、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刘晓兰、张树德等人。传说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功夫了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刘奇兰、郭云深、车永宏、宋世荣四人。四人各怀绝技,刘的腾龙搜骨、郭的崩拳联珠、车的游鼍化险、宋的内功精传,技艺皆为世上罕见。传说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曾让5名壮士各持一木棍,顶住他的腹部;云深一拧腰,便将5人打出一丈开外。又传李洛能的再传弟子李存义,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天津一带时,率6人参加义和团,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之役,单刀上阵,血染重衣,洋兵望风披靡,以至“单刀李”之名驰名中外。

民国初年武士会教师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学形意。自此,形意拳开始在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广为流传。

形意拳在其发展中不断充实,拳法理论与技术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意拳自曹继武之后,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为河北、山西形意与河南形意两大派。两派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内容与练习方法上亦各有特色。然而它们毕竟又源出一家,所以无论哪一派形意,其拳理、技击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形意拳的技击特点:要求体现“六方”之妙。即做到: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狠(不容情)、真(每发必中)。在战略上要求“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并强调在搏击中树立敢打敢拼、战则必胜的信心。练拳时,“面前无人如有人”;交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要从气势上压倒敌手。出击强调“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即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求“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一发即至,一打则赢。在战术上强调“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脚踩中门裆里钻”,即要求出手时以我为主,近打快攻,抢占正门,夺取有利位置。形意拳称头、肩、肘、手、胯、膝、足为“七拳”,交手中处处可发。即“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来用脚踢,近来便用膝”。形意拳还主张虚虚实实,如虎之行无声,龙之行莫测,即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要求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