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再踏新征程
从跑步到骑行,从健身操到广场舞,从大众化的“足、篮、羽、游”到小众的滑板、攀岩、武术。体育健身,从未像今天这样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热潮,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并融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全民健身已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
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两份“重量级”文件相继出台,标志着“全民健身”正在进一步转型升级,“健康中国”展开了新的蓝图。在青少年活动时间短、中青年工作压力大、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的今天,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是健康生活最可靠的“保险”。
(一)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是考量每个个体成长的标准,也是体育事业和产业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有全面发展才意味着更加专业、更加科学化、更加成熟化。
相比以往社会把全民健身更多理解和定位在体育系统、体育行为,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全民健身将更加突出一个“全”字——这是一项社会范畴的工作,应以融合的方式推动,使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专业领域有机结合,融合发展。
发展体育的渠道与过去相比更加多样。一方面,体育主管部门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审批,在这一利好因素作用下,诸如路跑、草根足球等民间赛事和活动风起云涌;另一方面,体育类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方兴未艾,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客观上促使全民健身类的赛事活动越来越多。
(二)全民参与
无论是全民健身工作还是健康中国建设,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底子”——老百姓。这两项工作只有依靠人民广泛参与、满足人民需求,才能取得显著成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09年首个全民健身日以来,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全民健身工作可谓蒸蒸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城乡居民的身体素质合格比例都在逐年上升。
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服务好广大人民,为他们提供一份上佳的全民健身“菜单”,是各级体育部门、各级体育社会组织面临的紧迫课题。
2016年,第二届上海市民运动会贯穿全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78项,参与人次超千万,被上海市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奥运会。”赛事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介绍说:“市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比赛,我们就办他们喜欢的比赛,并且在项目专业化的同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项,让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并且乐在其中”。组委会把市民群众、把体育爱好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既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负责,也激发了群众的体育热情。
不管是东北的各式滑雪滑冰赛,还是西南各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不管是高大上的高尔夫、帆船、马术运动,还是大众化的足球、篮球赛事,体育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当认识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性,只有把满足老百姓的运动健身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全民健身工作和健康中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科学锻炼
要想让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关键就在于要搭建从“健身”通往“健康”的桥梁,而其中的要义,则在于如何科学锻炼,让体育运动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被跑友们称为中国“跑神”的陈盆滨在七大洲都完成过极限马拉松比赛,多年的奔跑下来,他最大的感悟就是跑步需要技巧而不能蛮跑。
近年来,跑步热潮席卷全国,跑步赛事数量几何式增长,跑步人群迅速扩大,跑步健身蔚然成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训练、急功近利的心态等原因造成的运动损伤甚至跑友猝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陈盆滨说跑步不仅需要迈开双腿,更需要用心体会、用脑思考。思考之后再在奔跑中理解、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培养成熟的跑步心态,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成绩、降低受伤几率。
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已经逐渐认识到科学锻炼的重要性。他们中有的是陈盆滨一样的健身圈“网红”,在网络上、朋友圈中传播正确的健身理念;有的则是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街镇指导百姓科学锻炼。
用运动锻炼推进全民健康,既要解决“能健身”的问题,即降低消费门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又要解决“会健身”的问题,即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将逐步改善。如何解决“会健身”的问题,将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中之重。只有两个方面一起抓,才能将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实处。
武术小镇会引进一些国家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和有深厚武术基础的武术爱好者充当运动指导员,这些指导员有着多年的实训经验,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理论与实战技巧,可以更加严谨科学地指导锻炼人群,减少或是降低运动给群众带来的运动损伤,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宣传了科学健身的理念,传播运动健身的科学概念,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四)身心齐健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表示,和以往相比,社会对全民健身的理解、认识、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的认识就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现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过去对体育的认识,现在不光是要健身,还要健心,达到身心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郭建军说:“不是说每天打球、跑步的人就一定健康,因为其中存在一个科学评价标准的问题,这需要医疗领域的介入,而不光是体育部门的判断。进行体育和医疗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要有合作的机制。”
体育应回归教育是很多体育从业者的心声,知名体育社会学者卢元镇认为,必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把学生的“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建立起来。
健康中国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青少年应该从小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每人至少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