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安徽武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安徽拳械种类及其套路繁多,长江以南的南派拳械,淮河以北地区的北派拳械,江淮之间的南拳北腿,还有长江上游传入的武当、峨眉等拳械,据初步统计约有40多种。此外,还有不少拳论拳谱,或散落于民间,或被图书馆收藏而束之高阁。
安徽省武术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武术旅游与文化资源整合,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武术文化作为最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弘扬问题一直受到国人的极大关注,并长期不懈地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文化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或内涵的存在形态,而且其内容跟现代社会往往又有较大的距离,所以保护工作相当棘手,以至于有些优秀的文化逐渐消亡了。所以文化的保护必须让它“活”起来,并且与现代生活融合。
武术文化在经历了历史上的繁荣和“文化大革命”的衰退后,也遇到了上述问题,但在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武术文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又一条有效发展途径,即与旅游联姻而产生的一项朝阳产业——武术文化旅游业。它推动了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内和国际间的传播,而其本身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使武术文化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因此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通过旅游的形式使人们对武术产生兴趣,扩大习武人群规模,使濒临失传的拳种有传承之人,同时由于旅游带来的收入也为武术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效可持续性保障机制[4],另外区域文化与武术旅游的整合,武术的内涵必将进一步丰富,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并将逐渐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有利于安徽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的跨越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安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先天禀赋。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镇、文化名村,如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西递村、宏村等。地下文物数量、馆藏文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居全国前列,黄山、古村落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安徽还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除此以外,安徽的戏曲、舞蹈、武术、美术资源都十分丰富。所有这些,都为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条件。
同时安徽还是潜在的巨大文化消费市场。安徽是人口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2017年,安徽人均GDP超过44000元,经济社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为安徽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但从本质上来讲,安徽省还是文化资源大省,围绕安徽地域文化相关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文化消费在居民的日常消费中比重很小,因此安徽离文化资源强省还有一定的距离。而旅游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武术旅游是安徽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产品,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安徽文化、感悟安徽文化、消费安徽文化产品,乃至拉动整个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的跨越。
(三)有利于推动旅游景区规范化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省领导和各地市领导的政策规划实施和带动下,安徽省各大武术旅游景点整体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还有部分武术旅游景点的关联产业配套较差,服务体系方面建设不到位,单兵作战较多,大多都局限于区域开发和眼前利益,政府、地方、武术馆校、企业横向联系沟通不够,尤其与游客需求之间不够紧密。
旅游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离不开合作,武术旅游也不例外。不少旅游景点在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经营不合理、秩序混乱、管理体制老套、武术与旅游部门沟通不够、旅游企业的市场地位得不到确认等,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等现象。部分典型的武术旅游企业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经营混乱、管理松散,缺乏市场调控。安徽的许多旅游景点、酒店饭店、娱乐区、购物区等分属文物、宗教、文化、工商等部门管理,他们自己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联动乏力,配合欠缺等现象。缺乏对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的吸引力,难以形成产业化的武术旅游市场。
利用安徽省武术旅游的品牌优势,整合区域内的旅游景点景区的资源,对于安徽省整个旅游市场的规范发展和配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丰富武术旅游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要想科学、合理地开发必须要缜密地论证、研究,要把握武术产业的市场营销规律,处理好武术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因素的关系,尤其是加强传统文化产品方面的开发与创新。然而,各景点资源在开发上缺乏参与武术运作的意识,在安徽省武术文化产品方面存在着产品活动少、形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牌市场辐射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武术文化产品疲软,销售渠道狭窄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全面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中,既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又要融入古老的优秀项目。武术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利用应本着“以游客为本”的思想,注重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注意保护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注重武术自然体系和武术服务体系的开发,为游客提供高满意度、高需求度服务,以更好地促进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武术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对于扩大区域文化内涵,丰富武术旅游产品的类型和优化产业结构乃至壮大整个文化产业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有利于提升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联动性
安徽民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很不均衡,民间文化产业的弱势地位和旅游产业的强势地位形成反差。民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旅游产业孤立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却未能也无法对旅游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二者之间最多也就是一种单向带动关系。两大产业不能有机融合,产业联动未能充分实现或程度较低,根本无法体现两大产业的相互支援、相辅相成的优势,难以保证持久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同时,安徽民间文化缺乏品牌,自身竞争力差,有了品牌的却未能向更多的产品经济领域渗透,产业链过短,文化品牌效应未能扩散,形不成产品扩张力。民间文化具有独占性,这是民间文化固有的内在品质,它充分展示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满足了游客寻求文化差异的需求。但是,民间文化在旅游中的这种独特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几个大的旅游景区还是主要靠自然风光和山水来吸引游人,民间文化最多起着零星的点缀作用,民间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并不突出,甚至部分文化由于不能和景区有机融为一体,缺乏亲和力而显得多余。
武术是安徽省最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之一,武术与旅游的结合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和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利用武术旅游的龙头优势,加快安徽省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的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武术旅游的推动,将会使更多的安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了解安徽,同时旅游者的进入也会带来更多的异域文化元素,安徽文化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使得安徽文化在吸收外来先进因素中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将有利于提高安徽区域文化的竞争力。
(六)有利于武术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品牌传播
文化商品只有被广大消费者认同,其价值才能实现,文化产业才有持续生命力。因此,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以期生成庞大的文化商品消费群体。信息来源是指人们获取所需求信息的途径、方法和措施。通过对游客旅游信息来源的调查发现,游客获得信息来源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
1.通过亲友介绍(即口碑效应),这部分人群占游客的51.3%。因此,无论是武术旅游景点还是其他旅游景点都应该在合理开发景点的基础上,做好旅游景点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以千姿百态的美姿,以形形色色美的魅力来吸引各地游客。不但满足旅游者物质的、生理的享受渴求,更给旅游者带来一种精神愉悦的审美快乐与审美满足,以拓展和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视域,进而取得良好的口碑效应,获得更多、更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2.通过网络获取,这部分人群占游客的23.6%。这表明随着网络的发展,来自网上的旅游信息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为游客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因此应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安徽省所具有的丰富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来为安徽省的武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
通过对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对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不熟悉的比重占到七成以上。这表明:安徽省武术旅游方面的宣传还不够,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安徽省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武术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提升安徽省武术旅游品牌知名度以及提高安徽省区域旅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