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拳械

一、地方拳械

在地方拳械中,多为安徽籍人士创编的。也有在安徽保留、沿袭、演变后已形成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技艺。其主要种类如下:

(一)九华山拳

九华山拳,又称九华岔拳,是九华山僧人何九天创编的。

此拳取武当之“雄”,二点苍之“险”,青城之“幽”,峨眉之“奇”形成独自风格。拳械套路主要有:九华山拳一至十套、岔拳十八式、抄手四十四式、混合技法以及刀、枪、剑、戈、三节棍、九节鞭等单练、对练。其中以岔拳、雄剑为本门绝技。

何九天自幼从习武当门派,精得拳、剑秘诀。曾云游四海,后定居九华山,研究各大名派武艺20余载,独创九华自然门拳术。

(二)东乡拳

东乡拳,因此拳流行于原桐城县东乡而得名,它具有浓厚乡土特色和顽强的生命力。

此拳熔化“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此外,特别注重功法。

现有拳械套路:单、双狮门、五步、小五虎、虎拳、飞虎腿、梅拳、套拳、长拳、洪拳、提拳、腿拳、观音掌、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双盖、重杨、武松夺岭、独立长城、险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痒、走趟对打以及刀、枪、叉、耙、三节棍、霸王棍、齐眉棍、九节鞭、梭镖、菱角梭,板凳花、扁担花、手中花,另有擒拿、分筋、错骨、点穴等拳术精华。

“东乡拳”主要分布在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5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之地。

(三)晰扬掌

晰扬掌,以穆斯林教意而创立之拳术,长期在回族中秘传。

此拳强调柔、烈、凶、猛、威。步法有随、快、退、碾,“步走三角梅花式,恰似古兰经文图”。回环转折,曲线迂回。技法多种,灵活多变,总分三百六十五手,招招意明,势势相应,随意变势,意动势随,以掌贴身,柔其身,找其穴,击其要害。劲力刚而不僵,柔而不松,以内合为基础,以外合为根本,达到劲、力、体一致。

拳械套路有:晰扬掌、狮子头、八技、棋势功、四仕、四象、四兵、八炮、十掌、二十四式连环掌、游龙险爪、三手、提手炮,单刀、双刀、剑、手梢、八叉、匕首、双戈、齐眉棍、九节鞭、晰扬鞭、大枪、春秋大刀,晰扬对练、枪进棍、匕首枪等。

晰扬掌在安徽阜阳地区、滁县地区和蚌埠、安庆、合肥等市的查拳门派中流传,但皆以查拳为主,兼习晰扬掌法。

(四)叉拳

叉拳是流传于阜阳地区的主要拳种之一,约有200多年历史

此拳熔少林拳、查拳、华拳于一炉,具有少林拳的刚健有力,刚中不柔,猛烈迅速,结构紧凑;又有查拳的姿势舒展,动迅定静,节奏分明,劲力顺力;还有华拳的形体工整,心动形随,意发神传,气势连贯的三个拳种的风格和特点。强调先练功,多练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春秋不间断。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蓄力养气,健内壮外,特别讲究足、腿、膝、胯功法。

主要套路有:二路镦锤、三路飞脚、四趟叉拳、六路叉拳、活腿架子以及春秋刀、沥泉枪、九节阴手等。

早在清朝,王之局(阜阳县回流集人)精通叉拳,传授给其子王道斋。父子武功精湛,技艺超群,在阜阳一带颇有名望。王道斋曾为尹家护过院,当过国术教官,后在家乡收徒传艺,在众徒中练而有成者,首推赵敬宣。如今,叉拳主要流传于利辛、界首、太和、阜南、临泉和颖上等县。

(五)六合八法拳

六合八法拳,是中国古代著名道家、养生家陈希夷(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创编。

此拳以“六合”为体,“八法”为用。讲究转、气、神、意。拳术动作有太极之轻沉柔发,有八卦之轻灵多变,有形意之刚劲浑雄。在技击上,定静守虚,以静制动;行气集神,制胜之本;园通策应,反应迅速;隐藏现机,声东击西;往来反复,战术多变;顶悬虚空,先声夺人;化象模仿,志清神敏;骨劲内敛,刚柔制敌。“六合”“八法”,是心意为先导,形于外而安于内,故可外练筋、骨、皮,内壮精、气、神、日久习之,则筋骨健壮,血气通畅,精神焕发,祛病延年。拳术套路有,六十六势。

陈抟,安徽亳州人。唐·咸通十三年壬辰生,宋·端拱二年卒(872—989)。幼读经史,敏悟过人。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离家访遭求“仙”。后半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20年,后移居华山,相传常睡百日不起。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及还丹之事,又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诗六百余首。相传有《太极图》《先天图》,今在《道藏》所见《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此图名为“太极先天之图”。创编十二月坐功、二十四势及六合八法拳。

目前,亳州市正在推广六合八法拳,人们都说:“祖创之拳回老家”。[2]

(六)石头拳

石头拳,属于少林门派“矮架子”,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

此拳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而著称于众。出拳、发拳、震脚,皆忌导气,以气摧力,内外结合。讲究手、腿、眼、身、步。手法:单拳、双拳、十字拳、魁星拳,单掌、双掌、十字掌、花手掌。腿法:单腿、起腿、飞腿、提腿。眼法:神速、准确,手到眼到,手眼相合。身法:进、退、闪、展。步法:马裆步、前弓后箭步、白鹤掠翅步等。拳械套路有:上石头、下石头、曦阳掌、六家式,单刀、戚门十三剑等。

民国初期,由老武师唐殿卿将石头拳传入安徽。起初在合肥,后到三河镇收徒传艺,历时十载。众徒中有成就的有杨友成、周志海、吴重光、李世清、宋武、余应生、王品仙、刘敬明等人。此拳,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地流传至今。

(七)三皇太极拳

三皇太极拳,属于外家拳术,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

此拳发力迅猛,多中途换式,可单练、双练,也可三人合练,即甲打外四门,为太极正四门;乙打内四门,为太极四偶门;丙打中心九宫及神仙鱼。甲练大红拳,乙练小红拳,丙练九龙摆尾,三人在习练中互相穿插,交替换位,逢进必闪,逢闪必进,头尾相连,稳而不乱。另有十人集体演练,以太极图布阵,内外结合,相互交错,车水马龙,前呼后应,外御强敌,内控外窜,围点打面,川流不息。

拳械套路:大红拳、小红拳、弹腿、四门拳、大五虎拳、小五虎拳、白虎拳、二十四靠打、洪门八十小家,三皇连环腿,四门棍、四门单、双刀、三皇太极一、二、三路大合枪、双钩、春秋大刀、滚堂刀和器械对打等。此拳分布在全椒、滁县以及马鞍山、淮北市。

(八)戗拳

戗拳,是由明末曹登寅依据江中行舟之“折戗”而创编的一种拳术。

此拳具有敌进我避,敌退我进,敌绕我转,敌围我绕的击技和避敌锋芒、乘隙而入的特点,注重攻防意识,强调实战运用。其动作结构简洁,朴实无华,精炼实用,融少林拳技为一体,风格独特。

曹登寅曾在贵池等地收徒传艺,后流传武林之中。近代在皖南山区仍有人习练此拳。

(九)五音八卦拳

五音八卦拳,是在“伏羲八卦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拳术。

此拳内容丰富,套路灵活,技法全面,功法独特,风格别致,没有“花架子”,且注重实践,其排打功精巧,形式多样,既练气又练力,内外兼修。

五音八卦拳是由民国初期阜南县方集围村方瑞臣传袭下来的,后分布在安徽西北部的阜南、阜阳、临泉、亳州等地。阜南县的马具森、李玉明为此拳第六代传人。

(十)岳王拳

岳王拳,亦称岳王锤,是一套简练、实用、击技性很强的拳法,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

此拳刚柔相济,形神兼备。对打实战,招式多变,一式一个特点,一招一个用法。它有盖打、压打、截打、过打、封把打、搂勾快把、五肘六扛、七打八靠。讲究眼疾手准,目明手快,拳掌并用。演练多以2人或4人对抗形式出现。拳术套路共十路,另有功力拳。

岳王拳,相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兵南侵,普及“简练实用武术”所创编。此拳现流传于蚌埠、亳州等地。

(十一)峨眉坤门拳

峨眉坤门拳属于峨眉拳的分支,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

此拳以动物格斗形态为拳的招式,动作精巧多变,优美稳健。博采内外两家之长,以内为主,内外兼修。取太极之柔,武当之狠,少林之猛,柔多于刚,刚柔相济。击法有抓、扑、掀、绵、缩、缠、挂,且以掌为主,掌法奇异。步法讲究“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步坚,气静心稳”。演练套路,以九宫八卦方位作路线,迂回转折,东西南北,四正四隅,八方应敌,富于应变。拳术套路:峨眉拳、龙形拳、峨眉掌、子母鸳鸯点穴凿、侠拳、熊形拳、西侠一至四路拳、靠山象形拳等。

峨眉坤门拳,是峨眉山千佛寺玄空禅师李明久传入的。玄空禅师李明久,原籍亳州人,自幼落发于千佛寺为僧,对峨眉坤门拳颇有造诣,特别是精于掌上功夫。艺成后,离寺下山,云游四海,于1928年来到安徽,时已60余岁。在蚌埠,收下韩子尧为徒,传授技艺。韩子尧,怀远人,60年来,苦练善思,终成一家,传艺于蚌埠。

除上列外,还有昆仑十二形、昆仑罗汉拳、梅花转掌、李氏炮捶、唐拳、赵堡架太极、直拱拳、四合连、阴阳掌、拾青拳、马良剑、奇门十三剑、凌云剑、四季枪、神仙棍等单项拳械,分别在淮南、寿县、合肥、泾县、南陵以及亳州等地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