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武术文化优势

二、内部武术文化优势

(一)独有的武术拳种、名人及著作等是安徽武术得以延绵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江淮大地上人们普遍以习射、练剑为生,至秦朝遭到挫伤,西汉年间得以复苏,东汉末五禽戏问世,南北朝出现武术套路,唐朝及明清两代才逐步形成各门派拳种并得以广泛流传,进而涌现出大批的武术名人及书籍等,成为安徽武术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与外域拳种相融合,相互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套路。据《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全国武术挖掘及整理工作的开展,共挖掘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套路1397路,多项拳种29种,单项拳种43种。其中包括:九华山僧人何九天所创的九华山拳,流传于今枞阳县陈湖区境内的东乡拳,产生于亳州地区的五禽戏、晰扬掌。除此之外,还有叉拳、六合八法拳、五童气功拳、石头拳、三皇太极拳、戗拳、五音八卦拳、岳王拳、峨眉坤门拳、洪拳、查拳、梅花拳、秘宗拳、八极拳、形意拳以及大量的拳械套路,这些多为安徽籍人士所创编,也有部分是通过沿袭而逐步实现本土化,成为安徽武术历史中的一颗颗耀眼明星。

历史上安徽省也曾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名人,有明代武术家程宗猷,系今安徽休宁人;程真如,安徽徽州人;项元池、汪宗孝,安徽歙县人;清代武术家王南溪,安徽琅琊人;江之桐,安徽和州人;著名枪术家潘佩言,安徽歙县人;近代武术家胡朴安,安徽泾县人;吴志青,安徽歙县人;马承智,安徽霍邱县人;吴重光,安徽芜湖人。马承智自幼习武,1914年拜山东王兴隆为师,学习形意、八极,以及摔跤术,1928年10月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取得拳术最优15名之一,并被中央国术馆表演科所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全国武术挖掘及整理工作的开展,各地纷纷举办不同类型的武术表演及比赛等,催生出大批武术高手。如1972年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安徽籍选手杨承冰、陈道云、曹琼瑜对演练套路的大胆创新与突破,赢得大会优秀表演奖称号。1960年至1983年安徽籍杨承冰、刘学志、龚传仁、陈道云、郭省聚、贾平、朱多娟、许斌等26名运动员及教练员组成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先后出访美国、日本、土耳其等24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高度赞赏。如今,安徽武术名家已遍布世界。

历史的遗留与变迁在造就了诸多时代名人的同时也为安徽武术曾经的繁荣留下了历史佐证。大量的武术书籍在图书馆也是有迹可寻,如程宗猷编著的《少林棍法阐宗》《长枪法选》;吴志青编著的《双人潭腿图解》《六路短拳图说》《太极正宗》;安徽大学蒋浩泉编著的《青年长拳》《八极拳》;蒋浩泉与裴锡荣合著的《八卦散手六十四路》《七十二把擒拿法》;合肥刘崇禧与李占元合著的《七星螳螂拳》;安徽大学吴兆祥编著的《醉棍》等。程宗猷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出版,此书共分三卷,是传授少林寺棍法的著作,后与《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单刀法选》合并,改名《耕余剩技》。除上述著作外,还有诸多书籍由安徽籍人所著,如安徽亳州人陈抟移居华山后所著的《指玄篇》《高阳集》《三峰寓言》《钓谭集》以及诗词六百余首,这些都成为安徽武术对外传播的宝贵历史资源。

(二)得天独厚的区位分布为安徽省武术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处在以上海为经济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连江苏、浙江,北靠山东,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的前沿地带,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是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同区域城市常年吸收周边省份的辐射能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差序格局。靠近长江三角洲的沿江地区饱吸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能量,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及数量等方面明显好于皖北、皖东地区,其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利于武术培训、武术表演、武术竞赛等本体产业的进一步培养与开发;皖南地区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尤为突出,有黄山、九华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旺盛,有利于武术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皖北地区紧靠河南、山东两个武术大省,武术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武术历史名人及遗存众多,武术馆校及拳种颇多,安徽境内唯一获得“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亳州,其“五禽戏”“晰扬掌”“六合八法拳”等拳种曾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享誉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