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象形拳
象形不仅包括仿效生物,还包括仿效非生物。通过研磨各种生物、非生物,在形、神两方面加以模仿,以学习被模仿物的长处,利用其特点,这是传统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是中国传统武术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象形的初步是指模拟动物的形态、性情、智慧和长处,取其所以动静之原因和作用,得其形神实质所在,进而利用发展,产生一种防身自卫的方法逐步形成一种拳术。因此,象形拳,是一种模仿人和艇蝼动物的形态、动作、搏击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编创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醉拳、武松脱铐等,均称为象形拳。演练起来呈龙腾、虎跃、猴灵、鹰旋、鹤展、蛇游、鸭摇、狗颠、鸡巧及螳螂挥“刀斧”等形象,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这种惟妙惟肖的仿生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中的“百兽舞”,可说是最早的一种象形“舞”。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熊径鸟伸”《(庄子·狲意篇》);“凫浴、猿蠼、鸱视、虎顾”(《淮南子·精神训》);汉代出现的“猕猴舞”“狗斗舞”“马舞”和刘安的“六禽戏”,华佗的“五禽戏”;葛洪还创编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莺飞、蛇屈、鸟伸、猿踞、兔惊。这与后来创编的规格化象形拳术套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象形拳术的套路和拳术中的象形动作是极为繁复的。著名的拳套有猴拳、螳螂拳、鹰爪拳等;少林五拳中有龙、虎、豹、蛇、鹤五式;峨眉拳派中的火龙拳;南拳派中有鹤拳、狗拳、虎鹤双形拳;形意拳中有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鼍、鹰、熊十二形。
其他拳种中的象形拳式名称更是不胜枚举。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白蛇吐信”;八卦拳中有“鹞子钻天”“猿猴摘果”“飞燕抄水”“大鹏展翅”“狮子张嘴”;通臂拳中有“孤燕出群”“猿猴出洞”“燕子钻云”等。
象形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动作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技法高难,技巧性强。
象形拳虽追求形象、神似,但不单纯地拘泥于生硬的模仿。因为人并不是模仿对象的本身,模仿的动作往往都要高于模仿对象的本身。如醉拳中的跌扑、翻腾动作,就是真醉汉所不能做到的;猴拳中旋子腾翻等空中造型,就是真猴子也望尘莫及;螳螂拳中的“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的快速,敏捷动作,连真螳螂都望而生畏。
(一)威武的虎拳
虎为百兽之王,出山时,一啸而狂风生。虎尚未出山,已先有威武气氛,虎不动,但目光炯炯,所谓虎视眈眈。虎一动,摇头摆尾,气势汹汹。虎取食搏斗时,先是前两爪在地下略按,借地的弹力,以爪为锋,合身望上一扑,其有勇在骨,切齿而发,向着对象窜将下来称为“饿虎扑食”。如扑不着,便使出全身力气搏斗,这一掀,即“猛虎摇身”。猛虎扑食时咧嘴露齿,叫“猛虎张口”。两前爪回缩称“虎抱头”。如一扑一掀不能捉食便大吼起来,如晴天霹雳,震得地动山摇,称为“恶虎怒吼”。其声发自丹田,然后倒竖虎尾,如同铁柱一般,横剪过来称为“猛虎揽尾”(也称为“虎鞭”)。虎给人的印象是威猛凶恶,威震四方,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虎劲,勇猛向前,所向披靡。
虎形拳则是仿效老虎这种猛兽的扑食、跳跃、奔窜、怒吼等动作创编而成的一种拳术。人练时则以意导为动作,心胸虚静,意念在先,动作随心意而出,即稳定不动,而产生所谓“虎桩”。在不动中锻炼内部气息的调动,内劲的增长,全身的协调和下盘的稳固。站桩时,同虎一样要求吸阴卸眉,眼平视前方,目光炯炯如虎视之威;背圆而挺、丹田后吸,坐胯沉气,脚趾抓地,像猛虎般气势凛凛,有敢打敢拼之气概。特别是抓住了猛虎动作的最大特点:威猛、有力、迅疾,意在攻取。正如《拳经》上所说:“虎拳练骨。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腕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怒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拔山之势。”振颠臂膀,周身力整气行于内,形显于外,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动无不动,一动无不合。
(二)凶猛的螳螂拳
螳螂本是一种昆虫,有何能耐呢?首先是它有敢于斗争的勇气,它的两只前足,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变形如镰、如刀、如斧。螳螂拳就是模仿螳螂的形态、搏击特点,结合武术攻防技击动作,而创编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拳法套路丰富多彩,并有南北派别之分。
1.螳螂拳的产生
螳螂拳相传系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反清复明义士王朗创编。王朗自幼喜爱练武,后投身少林寺学艺多年。少林寺被官兵焚烧后,王朗返回山东,因身材矮小,与师兄比武,屡被击败。王朗暗自发奋苦练了三年,可惜仍不是师兄的对手,内心十分纳闷。盛夏的一日,王朗在家无聊,走进森林避暑,忽见树上一只螳螂挥舞着“刀斧”双臂与一只大蝉进行激烈的争斗。相斗不久,大蝉便死于螳臂之下。王朗见螳螂攻防有度,擒纵得法,长短兼施,刚柔相济,颇有技击特点。因此捕捉了许多螳螂回家,经常戏斗,细心观察研究每一细小的神态动作变化。最后终于在模拟螳螂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少林拳法之精华,创编出螳螂拳法。在精神上取螳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神态;手法上则吸其巧妙快速运用两个前臂当“刀斧”进行突袭的动作;身法上则取其踏实,稳固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蹿跃动作。
2.螳螂拳的种类
螳螂拳在传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流派,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三大派。
(1)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该派拳法,多用“七星步”,动作浑厚刚健,刚多于柔,架势舒展。其基本功法有:腰、腿、肩功、站功和拍打功等。
(2)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梅花螳螂。该派拳法多用鱼鳞步,动作连绵不断,灵活敏捷,似梅花朵朵迎雪开放,轻巧多姿,形象逼真。招式动作,节奏鲜明,发劲讲究顺、巧、柔,横劲多于直劲。
(3)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该派拳法要求内、外三合(即六合)以意导形、神形并重,从外形看柔多于刚,暗刚多于明刚,发劲常用内劲。
3.螳螂拳特点
螳螂拳以其刚毅勇猛,灵巧快速,刚柔相济,长短兼施,虚实结合,攻防有度,擒纵得法,变化多端,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的风格而称著于武坛。武林还称螳螂拳为七长八短之拳,它长短具备,八刚十二柔,刚柔相济等技法,还体现了短打拳法之特点。
各派螳螂拳法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螳螂的形象,动作严谨,轻巧,敏捷有力,攻击性强,式式衔接巧妙,手法连环,手、眼、身、步法讲究,快、活、稳、精。发劲富于弹性,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断,快而不乱。
4.螳螂拳技法
螳螂爪是螳螂拳独特的手形:小指屈曲,指尖触及掌根,无名指屈曲压在小指上,中指屈曲压在无名指上,三指重叠,掌心成一空窝;食指第一节骨稍屈,拇指按在食指的第一、二节指骨间,屈腕。技击手法讲究,勾、搂、采、挂、粘、靠、刁、进、崩、打、劈、挑、扑、弹等法。
螳螂拳最常用的手法有刁手、搂手等。刁手用手掌外沿向外或向内划弧,手腕屈伸成螳螂爪,力达手指。技击用法多为先勾后刁。勾时,用顶旋之劲,刁时用顺下捋之劲。搂手是用掌心向左(右)划弧,力达掌心。技击用法,多为拨开对方手臂等。搂拨时多用腕顺之劲。
采手在螳螂拳中经常出现,技击用途极广,只要接触到对方某一部位时就可用采手。采手是掌心向下,自上而下,快速抓采。采手时,多用暗刚劲,一采到底。螳螂拳对于采手有“采衣入扣”之说,即只要抓住对方,就使其不能脱掉。
螳螂拳的步形除弓、马虚步外,还有七星步、玉环步等,步法的内容也很丰富,如跟步、跳步、拖步、滑步等。
螳螂拳的技法丰富多彩,轻似柳絮随风飞舞;柔似迎风缠绕不脱;软如曲水浸沙,无孔不入;刚则铁杵顽石尽化为粉。实劈硬砸,无坚不摧。刚柔相济,变幻莫测,以快制胜。
(三)矫健的鹰爪拳
鹰爪拳是一种传统的象形拳术。它是脱胎于翻子拳,是在翻子拳的劲力、身法,手法基础上,仿效鹰的形态和击法而创的拳术。所以也叫“鹰爪翻子拳”。鹰爪拳法吸收了鹰的形、意和击法等特点组合而成,手形多似鹰爪。因此得名“鹰爪拳”。
1.鹰爪拳的来源
据传说,鹰爪拳源于河北雄县、创始人刘仕俊(河北雄县孤庄头人),少时家境贫寒,以卖烤烟为生,但十分喜爱练武。一日外出卖烟,时近傍晚,便在一家小客栈中住宿休息,深夜独自在院中练功,拳脚声惊动了住店的一位法成和尚。法成待刘仕俊练好后对他说:青年人,你练得不错,这对强健身体还可以,要想防卫克敌就不行了。刘仕俊听了很不舒服,当场要与法成较量,于是两人就在院中比试起来。刘仕俊求胜心切,连续进攻三招,均被法成轻易地化解掉。当他第四次猛出右拳时,法成即用“鹰爪”手法,紧紧抓住了他的手腕,刘仕俊尽力左右扭转,也无法挣脱。法成又顺势在他背骨缝穴点了一下,刘仕俊立刻感到全身酸麻无力,瘫软在地。这时他才知道法成武功高强,便立即叩头拜其为师,法成亦欣然接受。从此,刘仕俊随法成苦练拳艺,深深地悟出了法成和尚的奥妙。三年后,刘仕俊辞师云游,并以毕生精力研究拳艺,传艺授徒,名声显赫,被人誉为“雄县刘”。后又在北京的护驾军神机营充当教习。刘仕俊在北京和家乡两地,分别传授了刘德宽、纪三、纪四和侄子刘成友。刘成友传于外甥陈子正,陈子正又在东北、上海、广州等地广授门徒,使鹰爪拳术广泛流传。
2.鹰爪拳特点
鹰爪拳特点是“击拳掌打,回手鹰爪,拳密如雨,脆快似鞭”故其手形似鹰爪(第二三指节拳曲,手背后张)。手法有抓、打、掐、拿、翻、崩、靠,动作有“零鹰展翅”“雄鹰捕食”“鹰击长空”等。主要套路有:鹰爪拳、鹰爪连拳、鹰爪行拳等。
鹰爪拳风格独特:动作淳朴,刚劲有力。动则刚暴凶狠,迅疾有力;静则机智稳健,似鹰待兔。演练时,身灵步活,出手疾速,回抓(刁)有力,善攻能守。北派拳法重视动作舒展大方,造型美;南派拳法,讲究手法、技巧细腻,丰姿引人。
鹰爪拳术流派很多,有全套模仿鹰爪手形的鹰爪拳,有翅爪并重的老鹰拳,还有起伏昂扬的岩鹰拳等。这些套路一般都是由飞、捕、击等四部分技法组成,并要求心、意、神、形配合一致。
3.鹰爪拳技法
鹰爪拳技法上讲究:抓打擒拿,分筋错骨,蹿跳绕蹦,闪展腾挪,刁靠扔攞,转缩纵跃。要求做到一耗、二拿、三降、四守,点穴如闭气,沾衣如号(扪)脉。运劲发力讲究阴、阳、刚、柔、弹、寸、脆、崩八法。阴劲:运劲发力随意念由体内运行至出击点,又称“暗劲”;阳劲:运劲发力,随形所显,又称“明劲”;刚劲:运劲发力,凶猛、有力,有斩钉截铁之势;柔劲:运劲发力,如胶似漆,柔韧性强;弹劲:运劲发力,具有弹性和伸缩性;脆劲:运劲发力,清楚、果断,无拖泥带水之状;寸劲:运劲发力,短而脆,刚而猛;崩劲:运劲发力,昂扬刚强,有山岳崩颓之势。
攻防实战中注重摔掷、擒拿、肘靠;抓、拿时,多用寸之劲;打击时,多用刚、弹、寸、脆之劲;翻崩时,多用弹劲;分筋错骨时,多用寸、脆之劲;沾衣时,多用阴、柔之合劲;耗、拿、降、守时,多用刚之劲。总之八劲混合运用,不拘于刻板。应势而变,巧妙胜敌。
鹰爪拳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如站桩功:练马步、虚步等;爪功:手指抓沙袋、抓石、抓铁球、六指倒立等;眼功:点夜香,随亮点旋转眼睛,目光要练得像鹰目一样的凶猛、威严。
鹰爪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演起来,时而鹰击长空,神目利爪;时而低翔谷林,钩扑叼拿;时而猛速如离弦之飞箭;时而稳健如迎风之苍松。将雄鹰之凶猛、矫健、灵活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四)似醉非醉的醉拳
醉拳也是一种象形拳。行拳时模仿酒醉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很像醉汉。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称谓。根据不同名称,组成不同形象和内容的套路,但都离不开醉态之特点。
1.醉拳特点
醉拳在形上要求头如波浪,拳如流星,腰似摆柳,脚成碎步走人字形,在跌冲摇摆中,要求形醉心不醉,并表现出闪展腾挪,虚守突走,逢击而避,乘隙而入等击法。
醉拳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一个“醉”字上,以醉酒的形态为基础经过艺术处理提炼而成,但不拘泥于醉形醉态的机械模仿。
然而,醉拳不只是给人以艺术欣赏的美的“醉舞”,也很讲究技击。它把进攻防御等技击动作巧妙地融合贯穿在一系列醉形醉态中,以其特殊的技法迷惑对手,常能出奇制胜。
学练醉拳,首先要掌握长拳的一些基本功和基本套路,在柔韧、速度、力量、耐力以及手形、步形、跳跃、翻转、平衡、劲力、协调性等基本素质和技术方面有一个较好的基础。
但是,学会长拳并不等于就能练好醉拳,因为长拳与醉拳在手、眼、身、步法及功架体势、行步转换方面都是有差别的。
因为长拳造型讲究形体工整、姿势均衡,行步转换、方圆规矩,劲力脆直,动作变化要求五体对称。而醉拳的功架造型是半倾半斜、似倒非倒、以侧取势为主;行步讲究点、碎、跌、冲;身法转换讲究拧、旋、摆、转、前俯后仰;劲力讲究沾、带、缠、弹。从而体现出如痴似醉、狂放不羁的风格。长拳在一般情况下要求避免“掀脚拔跟,自立不稳”。而醉拳恰恰就是利用“掀脚拔跟”来体现点、转、碾、旋的踉跄醉态,看起来似乎失去了重心,其实在失势的瞬间,以新的姿势挽回将失去的重心,这是动中求稳的方法。长拳讲究眼到手到,而醉拳的眼法是视、瞧、瞄、瞟、痴、注等,运用时往往不与手的动作一致。这是为了迷惑对手,将对方引入自己的圈套,进而击之。
2.醉拳技法
醉拳的基本功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跌法、劲法六种。
(1)手法:有点、盖、劈、插、刁、拿、采、扣等。主要的手形是“端杯手”——中、小、无名三指卷曲握紧,拇指和食指张开略曲,形似蟹钳状。“端杯手”又名“顶心拳”,有点、击、掐、闯、压、格、带、缠八法,以点拳为主。
(2)眼法:视——正面注视,要求全神贯注,注视一点,如猫捕鼠瞬间之眼神;瞧——正面看近处,眼神不要看得太远;瞄(藐)——用眼斜着看,似乎藐视一切,很轻敌,实际上是非常小心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瞟——很快地看一眼,好像是毫不经意;痴——眼神发呆,给人一种反应迟钝的感觉;注——眯着眼睛轻率地斜看一眼,以蔑视对方。
(3)身法:有换、撞、贴、靠等,腰是贯通上下肢体的枢纽,也是运用身法的关键,必须与手法、步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随势而动、随形而变,以表现出独特的醉形醉态的风格。
(4)步法:有提步、落步、进步、撤步、碎步、击步、碾转步等,还有插步、盖步、旋转步、跛脚步、梅花步、随形步等。
(5)跌法:有俯身跌、鱼跃、盘腿跌、侧身跌、空中腾越、仰身跌、腾空仰身跌等。跌法是醉拳套路的高潮,它可体现出狂醉,引人入胜。在技击上起到化险为夷、以守代攻的作用。这就要求练习者在肌体上有高度的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身体经受得住冲撞。
(6)劲法:主要有沾、贴、钻、引、切、领、提、沉、借、发十种。
①沾:以手、臂、肩、肘等部位接触对方,凭感觉体察对方用力方向,然后确定应变办法。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②贴:以手臂接触对方任何部位,随对方的动作而变化。做到不顶,不丢。
③钻:手臂接触对方后,即以螺旋形动作钻入对方劲隙。
④引:对方击我,顺引之,使对方劲力落空。
⑤切:引劲之未,在对方劲力将要回收的一瞬间,控制之。
⑥领:将对方之劲力领向直上,使其气浮根虚,进而挫之。
⑦提:将对方之劲力上提,使其劲力在我劲之上,进而截之。
⑧沉:气往下沉,使周身完整一体,我劲盖在彼劲之上。
⑨借:乘彼之势、借彼之力,使对方失去重心。
⑩发:周身完整一气,聚劲于一点,将劲向对方透出。
3.醉拳的战术
醉拳的技击特点寓拳法于醉形中,以醉态迷惑对方。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碎身活,刚柔相济。动作要快速灵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击败。在战术上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
虚守实发:主要有部位的虚实、重心的虚实、劲路的虚实。假设我击对方,通过沾、贴、切等方法,体察到对方劲路的变换方向,按虚者必守,实者必发处理。
逢击而避:对方击我,我体察其劲路方向,避其锐势。假设对方以拳击我头部,我即以碾步、拧腰、侧身、转头等方法避开。
乘隙而入:假设对方拳击我上部,我即侧身避之。对方的击拳动作已露,从部位上讲,有实必有虚;从劲路上讲,在对方劲隙,乘隙击之,使对方难以防守。
指东打西: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一点,然后由其他的侧面出其不意地进攻。待对方发觉时成败势,难以挽回。
醉拳在表演中由于动作的幅度、动作的轻重缓急和眼神的变化,融合在跌、扑、滚、翻等动作中,从而身体现出醉形醉态的不同层次,如微醉,癫狂醉、烂醉和醒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