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艺术美学
武术与军事武艺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长期以来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社会作用远远超出军事武艺,形成不同于单纯用于战场之技的艺术特色,使之更为丰富,具有更多的艺术性。
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道家美学思想对武术就有较深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中国武术之美是形神兼备的内外统一。武术作为审美对象,仅仅看它的外观美,如形体美、动作美、技术美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武术讲究“精、气、神”“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具有含蓄、深邃的内在美。武术中的“气”“韵”“意”“神”等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基本一致。所以,要表现出这些内在美,光有形似是不够的,必须认识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不懈的自我修养,才可达到“神似”境界。
从反映公元前11世纪的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起,武术就涉足文艺领域中,成为古代音乐、舞蹈、诗歌、戏曲、小说、杂技的题材。《大武舞》《弓矢舞》是古代武术与舞蹈结合的一种优美艺术形式。古代武舞、武乐恢弘浑厚,气势磅礴,反映古代战争的《十面埋伏》《将军令》等至今仍是备受音乐家推崇的名曲。
到了汉、唐时期,武侠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可视为较早的一篇武侠小说。晚唐时期,武侠小说的创作出现一个高潮。武侠传奇作品中所描写的义侠,寄托着平民除暴安良、改变社稷的理想。武侠小说延续一千多年始终不衰,就是在今天,武侠小说的新作仍源源不断。尽管武侠小说创作还有亟待改善之处,但它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类和创作形式,除了欧洲中世纪出现过骑士文学外,如今世界上其他地区几乎是看不到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脱颖而出,于是又诞生了武术电影和武术电视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于中国戏剧中的武戏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剧中的武林场面十分壮观。武术渗入到艺术领域,使武术文化更为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