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腿之戳脚
戳脚是以腿法为主的拳术,是我国北派拳术中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戳脚以“鸳鸯腿”著称,远在元末明初成书的《水浒》第24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就用了“玉环步、鸳鸯腿”,说明当时在民间颇有影响。戳脚以灵活多变的腿脚功夫著称于武林。北派拳种多重视腿脚技法,故又称“北腿”。拳谚说得好:“拳打三分,脚打七分”“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戳脚可谓“北腿”拳派之代表。
戳脚这门拳种,起源于宋代,盛兴于明清。传说最初是由邓良根据十八基本腿法,按珠算九归口诀演出了九趟戳脚,又按三盘九点构成一百零八连环腿,后传于周桐,周桐传于岳飞,故戳脚翻子派拳师多奉岳飞为祖师,供奉岳武穆。还传说梁山首领之一的卢俊义(真名李进义)也曾向周桐学过戳脚,后传于燕青。现在流传的燕青翻子拳(十八趟),据说是因燕青所练而得名,实为戳脚,故现在有人把戳脚称为“水浒门”。《太平天国野史》卷二十记载:每当与清兵决斗时,精兵们“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步外,甚有跌出数丈者”。这支精兵人称“石敢当”,与清兵作战,屡建军功。太平军北伐将领林凤祥部下的一位战将叫赵灿益,精通戳脚。太平军攻打天津失败后,赵灿益就隐居在河北饶阳一带,将“戳脚”传给段永清、段永和兄弟俩;清末,该拳艺流传于东北沈阳等地。
戳脚分“八根”,称文趟子,和“九枝”,称武趟子。“八根”是8个单式动作,属下盘腿法,演练较吃力,但各种踢法变化都是由这8个单式分化出来的,故称“八根”。“九枝”是有9个趟子,踢法见上盘居多,以高腿为主,动作较舒展。故传统套路可分两大流派:武趟子和文趟子。而北京一带戳脚没有文、武趟子之分,全称“戳脚翻子”,即“戳脚”和“翻子拳”的简称。还有一种是综合文、武趟子之长编创成的套路。
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传说由王氏继承者徐兆熊到东北将戳脚拳技传授给沈阳郝鸣九,后继者又称其为“郝式戳脚”。其特点是:架式舒展大方,动作雄健武美,刚健矫捷;手法严谨细腻,脚法灵活多变,手脚配合合理;步法、腿法合一,利于放长击远;劲力刚脆、勇猛,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以刚为主。套路有“九转连环鸳鸯脚”九路,即一路跺子连环鸳鸯、二路展翅鸳鸯、三路迎风变式鸳鸯、四路狸猫扑鼠鸳鸯、五路白蛇吐信鸳鸯、六路闪式鸳鸯、七路反背劈砸鸳鸯、八路八卦连环鸳鸯、九路九转行式鸳鸯。这九路拳可以单练,也可以互接互换连接起来练习,故称为“九转”。每路拳没有固定的过渡架式,也没有走空之处,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连发击,环环相套,似连环锁紧紧扣连,故叫“连环”,腿脚的出击,常是一左一右,左右互换,似鸳鸯鸟成双配偶,故喻之为“鸳鸯脚”。还有一种戳脚套路,叫“九滚十八跌”。
文趟子是武趟子后来变化发展起来的套路。传说清光绪年间,沈阳拳师胡奉三,慕名千里奔赴饶阳,拜戳脚艺人段氏为师,苦练数年,深悟戳脚之奥理,载艺归还。后经胡氏发展,形成了文趟子拳套,又称“胡氏戳脚”。其特点:架式小巧紧凑,动作明快,招式严密,灵活多变;式式环连,无停无歇;出手、发腿迅疾。套路有十二连拳、十八拦拳、燕行拳(小燕行拳)、肱拳、转环拳、玉环拳、武侯拳、六门拳、二八拳、二八腿、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软四趟子,还有单操八十腿,单操手八十一诀等。
综合文、武趟子技法之长,吸取戳脚散打技法之华,按照攻防技击规律编创成的“戳脚摘要”拳套,称文武结合趟子。其特点是:兼备文、武趟子共同优点,将高低、回环、伸缩、收放等动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招式严密精悍,动静相间,刚柔相济,虚实互融。
戳脚腿法有十几种类型,几十种踢法,有飘、坡、捺、圈、株、跺、戳等,以提、点、抖、餐、踹为基础。配合灵活多变的步法,在技击上起到下肢发脚,半步赢人,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目的。
戳脚虽以腿法为主,但手法亦很严谨细腻。文趟子主要手法有:贴、穿、捋、推、展、提、绵、转、撞、缠;武趟子主要手法有:劈、挑、冲、架、拍、穿、剪。技击上表现为拥抱、旋转、开张、紧凑、单靠、绵长等技法。老一辈戳脚名家都极为重视手法的运用,并总结有颠、钳、折、落“四字诀”手法精要。颠,就是两臂借助自身体重重心下降,运用腰裆劲向下猛烈颠压对方;钳,就是两手运用掌指之劲力,似“老虎钳”般,夹扣对方;折,两手运用短促劲力压崩对方;落,两臂运用腰裆劲抡挥劈砍对方。北京戳脚翻子的手法讲究压、打、刁、拿、搂、撞、搪、封、刚、柔十个字。其中还分掌法:劈、扇、拍、挂、踏、带、插、撞;拳法:起、落、崩、翻、钻、转、横、坚。在技击上还有明打、暗打之分。所谓明打,即用掌、拳、臂等手法明显的出击;所谓暗打,即用摔跌之法。拳谚说:“手到腿不到,净是瞎胡闹。”实用时,要求明打暗摔,手脚齐动,上下合击,以脚为先,这是戳脚技击法则的总原则。
戳脚在眼法上强调“左顾右盼”“视前及后”,并做到眼行拳随,眼拳同行,指哪打哪,视哪踢哪,出击必中。
戳脚在身法上要求中正、安舒、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四肢、五节(肩、肘、腕、胯、膝)发力顺畅,全赖身法带动;进退、闪摆、拧扭、盘旋等,都由身法变化而出。手出由脊发,脚出由臀生,周身劲力均借助于腰胯、身法之内劲发出,这样可以做到劲整、力合,雄厚有根。实用时,颠翻穿插,高低回环,横拦反闯,抽换盘旋,前后倒踢等,都能做到“快”“转”“急”“变”,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