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优化小学低年段综合主题活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我校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乐在其“综”——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旨在将学校“以爱立人,以学成人;七彩童年,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课程设计和实施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制作、体验、服务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促进学习与生活的融会贯通,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会感恩、善求知、乐实践”的七彩好少年,为培育面向未来的社会劳动者而奠定综合素质基础。

学习进阶理论(Learning Progression Theory)认为,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过程具有“进阶”的特点,是一个在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连续的、更加熟练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决策和设计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生活经验,要求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他们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的课程理念是实践中促成长。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小学生低年级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校本化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广博爱心、适应社会、探索自然,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在连贯一致的幼小衔接中快乐学习。为此,学校领导聚集在一起,依据市综合活动课程目标,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的特色,一起头脑风暴,初步拟定本校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再由教导处与拓展、研究型组长就总目标与一、二年级的学情特点进行分析,最后为了将分目标落实落细,开发团队与课程专家一起研讨活动双向细目表。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中,“主题”和“活动”两个概念是基本要素。所有活动的设计均要服务于主题,主题又决定了活动的内容。教育部要求活动课程主题必须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学校内外自然和社会课程资源、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确定。因此,我校在确定“乐在其‘综’”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主题时,参照了学校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学校原有的拓展、研究型课程中的相关资源,如五爱、苗菜、花灯等综合活动课程。同时也有针对总目标寻找区校本课程网上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总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主题序列。最后在“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三大主题下,细分出了十三个符合我校的子主题。

在综合活动的安排上,我们注重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包含有多个组成要素与子系统的活动系统模型,使活动主体、活动对象、学习共同体以及中介工具,融合在主题活动中,从而形成了主题下的多个活动,体现了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前一个活动成为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初始苗菜”到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种植、收割苗菜;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手拉手,游戏真快乐”到第二学期“帮助伙伴”等,体现活动内容的关联性,注重活动难易程度的递进性,体现活动内容的结构化。

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持续不断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习需求,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建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培养关键能力的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真实学习的课程体系,把朱泾二小创办成学生喜欢乐学、教师爱岗敬业、老百姓心目中真正家门口的好学校。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校长 孙翠英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