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关照下的媒介生存空间

一、生态学关照下的媒介生存空间

在传媒研究领域,“生态”是近十年来逐渐兴起并走热的一个新名词。作为自然科学中专门研究生态现象的生态学,从诞生之初就被人称为“环境的生物学”,寓意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40年代起,生态科学的影响触角开始渗透到人文社科领域,成为一门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综合性学科。不难发现,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媒介亦是如此,而生态学的自身特点使之成为一种研究某一主体与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基于媒介生存与人类生存的相似性,在媒介生态学的特定视角下,遵照人类生存空间的逻辑去探寻媒介生存空间自然也能找到合理之处: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看,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任何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都要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生态因子,还要受到媒介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的总和共同构成了媒介的生境,这个生境所限定的最大环境范围就是媒介的“生存空间”。这里的“生存”并非简单地指媒介存活,而是指某一媒介种群能够稳定地延续;而“空间”也是一个包含了各要素的多维度概念。生存空间描述了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媒介种群生存与发展的多维要素整体,是媒介种群对媒介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有效占据。它深刻地揭示了媒介种群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内在本质,对于我们研究媒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如何适应环境以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上看,以媒体生存空间为中心的研究将会涉及媒体生存空间的培育、媒体生存空间的构建、媒体生存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媒体的生存困境、媒体生存空间的多维度拓展,等等,这对于透过当前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指导媒体正确处理自身与其他媒体、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继而走出困境、拓宽自身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微观上,对媒体生存空间的探讨将会涵盖媒体的内容空间、受众空间、经营空间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当媒介面临竞争对手,诸种空间遭到挤占,媒介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发生变化、媒介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被打破时,专注于媒体生存空间的研究对于如何继续保持媒介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以满足传媒、受众、经济和社会共同演进、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将会是一种强有力的指导。

参照相关学者构建的人类生存空间框架模型,可以将媒介生存空间的模型搭建如下:

其一,物理空间。它是指每个媒介种群在整体的媒介群落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媒介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属于媒介空间生态位的部分。例如,报纸依赖于纸张(文字)空间,广播依赖于频率(音频)空间,电视依赖于频段(音视频)空间,新媒体则依赖于网络(富媒体)空间。不同媒体的物理空间可能会相互交错,但每种媒体都必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主要的物理空间。

其二,资源系统。它是指延续媒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经营资源、受众资源等,每种资源中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子资源项,例如内容资源中又包括内容定位、内容生产、内容编排等,技术资源中又包括智能化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其三,环境系统。它是指对媒介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因子的变动、媒介竞争对手的出现、媒介格局的变动、媒介技术的变迁、新的媒介潮流的兴起等。

第四,关系系统。它是指媒介生存空间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包括某一系统内部的关系,例如资源系统中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的关系;也包括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还包括媒介与其自身的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的关系。

同样地,媒介生存空间也是物理空间、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关系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下媒介对极限空间有效占据的部分,“极限空间”则指客观存在着的媒介最大生存空间,是在媒介的充分协调下,物理空间、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等都达到一种最大开展状态,关系系统达到最适状态。媒介需要努力做的,便是使自身的生存空间无限接近这个极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