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竞争下的广播媒体生存空间——基于与其他媒介种群的生态位对比

二、生态位竞争下的广播媒体生存空间——基于与其他媒介种群的生态位对比

一个健全、健康、完善的生态系统必定是物种多样而丰富的。同样,不同媒介种群各具特色、共同生存也是媒介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全的重要标志,只有能够容纳不同媒介种群的媒介生态系统才具有生机与活力。

(一)广播与报纸的生态位对比

1.广播的生态位优势

第一,时效性。报纸占据的是固定的版面空间生态位,这决定了它无法像占据时间生态位、顺应时间流动的电子媒介那样展示事件原生态,因此报纸时效上呈天然弱势。[9]广播是典型的时间媒介,借助于无线电,可以在短时间内穿越高山深壑,把信息传递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此外,广播节目制作简单,收听方便,省去了报纸的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信息采编和接收更为省时便捷。

第二,覆盖面。一方面,广播采用电波传送信息,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人们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陆地还是空中,也无论天气、交通、自然条件如何,都可以听到广播,传播范围较广;另一方面,广播的“门槛”相对较低,听众不受年龄、文化、职业的限制,只要拥有简单的收听工具,都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节目,受众层次较为多样。而与此相比,报纸的覆盖范围就窄得多,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也要求较高,视障人士或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体均很难成为报纸的阅读对象。

第三,传真性。报纸上的信息——无论是文字符号还是图片——均是静止的,无法带给观众如广播一样直观的感受,加之其信息编码与解码过程相对复杂,对新闻事件的信息还原能力也相对较弱,缺乏逼真效果。广播靠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人的听觉感官,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通过语言、音乐和音响的配合,比报纸更容易实现情绪表达、气氛渲染,从而使信息传递的效果更加明显、听众印象更为深刻,更好地完成传达与说服功能。

第四,伴随性。技术的进步使广播的接收终端越来越向小型化、轻便化发展,在移动状态下仍能保证节目的正常收听。而且,人们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阅读、锻炼、驾车等活动,舒心动情的伴随收听还有助于提高从事其他活动的效率。而报纸阅读要求读者大脑思维活跃,精神高度集中。此外,报纸阅读对环境要求较高,如在移动、黑暗等条件下,阅读行为无法发生。

2.广播的生态位劣势

第一,选择性差。一些西方学者把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称为“选择性媒介”,而把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称为“闯入型媒介”,就是因为广播容易受干扰,在同一时间内无法任意选择收听内容,也无法调节收听速度。而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的所有内容均以版面空间呈现,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在阅读时还可以随时跳跃,更易形成迅速、有效的信息聚焦。

第二,深度性差。报纸依靠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文字的理性和逻辑力量使其可以透过信息表象,纵向上挖掘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横向上关注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人物,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满足受众对深度报道的需要。在分析性、解析性较强的报道以及以理性认识为主的重要讲话、论述文章、数字资料和有较大时空跨度的事件中,报纸空间生态位的凝固性和可携带性使受众对深层信息的反复咀嚼成为可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复杂的信息。这是线性传播、过耳不留的广播媒介所望尘莫及的。[10]

3.广播与报纸的关系构成

报纸以深度见长,广播凭速度制胜。生态位的错位使广播与报纸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少。相反,它们的合作更为频繁。受众群体的交叉为广播与报纸生态位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性资源,一些报纸就联合广播设置互动专栏,同时,报纸还可以利用广播听众不受学历水平、知识层次限制的特点,通过广播节目的二次加工拓展受众群,扩大发行量;借广播的移动收听优势实现信息的多样化传达。而广播也可以借助报纸的深度报道之长,设置读报时间。早期的广播就出现过类似报纸摘要的节目,每天为听众选取一定的报纸内容进行阅读。直到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仍有一档《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响亮的早间新闻播报节目。

(二)广播与电视的生态位对比

1.广播的生态位优势

第一,时效性。与电视相比,广播的发射技术、采编流程、设备要求都要简单得多,在同等条件下,制作一套完整的电视节目包含了前期的采集、构思、拍摄、录制和后期的剪辑、合成等众多琐碎的环节,而制作广播节目所消耗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小得多。这也给广播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灵活性,任何正在播出的节目都可以被随时打断,插播突发新闻。这使得广播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比电视更为从容。

第二,移动伴随性。一方面,广播的接收工具小巧轻便,收听行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电视受制于体积和重量,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收看;另一方面,广播只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人们可以边听广播边从事其他活动,即便在移动状态下也可以正常收听。而电视的收视要求则高得多,不仅要求在室内固定场所收看,还要求观众全神贯注,不能“一心二用”。

第三,私密性。电视适合家庭成员集体观看,而广播既能集体收听也可以个人单独收听。一些平日不宜外泄的私密话题,如感情困扰、健康忧虑等都成为电台夜间节目火爆的强劲动力,这也是广播被称为“情感媒介”的重要原因。

第四,服务性。与电视相比,广播的服务功能更为突出。频率细分之后,各大频率更是进一步强调电台的服务功能。出行信息、天气信息、娱乐信息、交通信息占据了各大电台的主要时段,经营成熟的电台还广泛开展交友祝福、听众见面、组团旅游以及汽车维修等服务。而电视服务则仅限于购物和天气等信息的发布,相关功能还有待更进一步开发。

2.广播的生态位劣势

第一,直观性差。在功能生态位上,广播提供给受众的是听觉资源,而电视提供给受众的是视听觉资源;广播仅靠声音传递信息,传播过程缺乏视觉认知,直观性相对较差,冲击力和感染力相对较弱,电视图文并茂、视听合一,人们不仅能亲耳听到且能亲眼见到,如临其境,也正是因此,电视的产生很容易便将大量原来的广播听众迅速吸引到家人集体观看的情境中。

第二,娱乐性弱。电视天生就是娱乐的,从十几年前的《超级女声》到近年来大热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中国有嘻哈》等,高收视率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娱乐需求,在充分满足大众的好奇、窥探、娱乐心理之后,电视当之无愧的媒介霸主地位愈发牢固。而相比之下,广播的娱乐功能仅体现在音乐、休闲频率的开播上,与电视相去甚远。

3.广播与电视的关系构成

广播与电视具有相近的生态位,这使得二者之间的合作更为便捷,在我国,人们习惯于将其放在一起称为“广电”,且进行共同管理;全球最大的广播电视公司BBC 从创建早期就是一家广播、电视“双媒体”机构。广播不仅可以和电视联合设置节目,开展节目主持人互串,也可以将电视剧、电视评书、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等许多形式“借”来为己所用。总体而言,在电视面前,缺少画面是广播的一大缺憾,但这也为广播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使其更容易调动听众的情感认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只是受众感受的差异,“只能听、不能看”既是广播最大的劣势,也是广播最大的优势,关键看如何利用。

(三)广播与新媒体的生态位对比

如果说电视的诞生抢占了广播的“风头”、自始便是广播的“天敌”,那么新媒体与广播的关系则要微妙得多,尽管它让广播的处境更为艰难和尴尬,但它带给广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除了规避,还有借鉴,它不会让广播“下地狱”,反而会将其“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涅槃后迎来新生。

1.广播与网络媒体的生态位对比

网络媒体占据着四种生态位:非线性即时播放以及搜索、随选播放、延时点播等功能使其占据了更广阔的时间生态位;多平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移动传媒等)、跨空间(室内、户外)实时在线观看和海量的信息容纳能力使其空间生态位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功能生态位上,它可以提供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任何一个甚至三者总和的视听觉资源,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在营养生态位上,无论是资金、受众还是广告、品牌,网络媒体也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广播与手机媒体的生态位对比

手机媒体与广播的媒介生态位相差甚远。广播的收听习惯更为传统,而手机的传播诉求则更为现代和新颖;广播的功能相对单一,而手机的功能相对多样;手机媒体使用者以年轻群体为主,具备时尚、个性、民主特质;而广播听众则相对多元、分散,涵盖了各类社会群体。这种差异使广播与手机媒体的生态位竞争相对缓和。相反,二者融合的产物——手机广播、移动电台所具备的超强自主选择性、互动性使广播焕发出新的活力。

3.广播媒体的生态位优劣势

新媒体大量涌入,跨越了传统媒体的形态壁垒和行政边界,不仅加剧了媒体间的市场竞争,而且使受众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使他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要求日益强烈,也提高了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能力。在新媒体面前,传统广播的一些固有劣势更加明显:

第一,互动性不强。新媒体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受双方身份的转换,也使信息的搜索、筛选、复制和保存变得更加容易,受众以何种标准、通过何种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偏好,主动性大大提高。而相比之下,传统广播的互动与新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互动传播相去甚远。

第二,传播手段单一。目前,新媒体已经走向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声音、画面、文字、视频、游戏等多种手段并用,而广播仅靠声音传递信息,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小,具象性较差。

第三,传播内容单调。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其超链接功能还会带来无限相关信息,而广播节目的形式主要有新闻类、音乐类、服务类等几种,内容单一,与新媒体相比缺乏吸引力。

4.广播与新媒体的关系构成

广播与新媒体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融合大于竞争。一方面,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相当明显:后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广播的生态位,相当一部分广播听众转向新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更符合媒介发展的历史潮流,它的出现也是广播发展的机遇。无论是收听终端的数字化还是更高层次的媒介融合,广播都是与新媒体融合程度最高的传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