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传播模式探索互动生存空间

三、更新传播模式探索互动生存空间

20世纪90年后,广播通过不断探寻自身与互联网融合的路径、方式,实现了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上的跨越。在这一过程中,跨越后的广播在自身的传播模式、传播特性上也发生了一系列与最初诞生的那个电子媒介——广播截然不同的变化。

首先,线性传播模式被非线性传播所取代。传统广播节目按时间顺序播放,听众只能依据广播台预先设定好的播出顺序收听,而声音具有不可逆性,稍纵即逝,过耳不留,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与互联网融合后,借助于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和数字化信息排列的无序性,网上广播节目具备了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消除了广播媒体在时空上的强制性,实现了真正的开放式网状传播。同时,网络空间中的广播网站是一个没有时限的资讯中心,节目可以存储于网站,按用户意志随时点播甚至下载,摆脱了“线性传播”实时收听限制的同时延长了广播信息的“生命”,使广播得以传播“留得住的声音”。

其次,强大的超媒体性弥补了“只听不看”的遗憾。数字化的网络传输系统使网络广播几乎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传播手段悉数囊括,弥补了传统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缺憾,大大拓展了广播的发展空间。听众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收听广播节目,还可以看到以文字和图像形式呈现的节目素材、主持人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甚至参与到节目互动与意见交流中,新广播已经可以超越声音传播的限制,“看”广播、“读”广播成为可能。

最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播。网络的到来将人们引向了一个互动传播的时代,它以一种去中心、多向互联的环形分布式传播拓扑结构冲击着传统的传播观念,通过赋予受众更多的传播主动权和参与权重新定义着传受关系。过去,广播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即便听众与广播电台有交流,也只能通过信件、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更不用说介入节目制作中去。广播与网络融合后,听众不仅可以点播节目,甚至可以通过直播聊天室、网络社区、网络论坛、电子邮件以及线下活动等方式随时参与到节目中,对主持人、对节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与他人分享。正如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信息在大众传媒和个人之间实现了双向流动,过去的信息被“推”(push)给消费者变成了现在消费者主动把所需信息“拉”(pull)出来。

图2-7 广播媒体生存空间嬗变简图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诞生时开创生存空间到与报业大战中生存空间的确立与稳固,从电视冲击下生存空间的迁移再到互联网浪潮中生存空间的重塑,广播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经历着生存空间的嬗变。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止,在融合生存空间、数字生存空间、互动生存空间之外,广播新的智能化生存空间正在走来,而未来,一定还会有新的、再次改变广播的因素出现。以发展的眼光看,我们所能看到的,永远都只是趋势,而非结局;无论是当前最为前沿的数字音频广播,还是一系列火遍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广播新形态,都不会是广播发展的终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广播若想持续发展,就一定还需要不断依据变化的环境去调整自身。未来,广播的生存空间应往哪里去?当前,正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时代。

【注释】

[1]无线电广播发明的百年历史回眸——纪念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100 周年[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21/22/53158_205519530.shtml,2012-04-21。

[2]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32。

[3]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八版)[M].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311—312。

[4]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八版)[M].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310。

[5]参考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40。

[6]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66。

[7]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

[8]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54。

[9]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0。

[10]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81。

[11]周小普.广播类型化发展的历史及前瞻思考[J].中国广播,2012(2):18—23。

[12]张彩.日本广播概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63—64。

[13]邓炘炘,黄京华.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6。

[14]古丽萍.加强网络广播建设势在必行[J].电声技术,2002(10):55—57。

[15]车晴,王京玲.数字卫星广播系统[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0。

[16]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4。

[17]毕一鸣.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视听传媒的历史变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