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广播?还有人听广播吗?”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至少在我国,广播从业者和广播研究者都会经常面临这样的疑问。在这个阅读碎片化、信息消费快餐化且稍显浮躁的社会里,音频的打开率变低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了。的确,作为第一个电子媒介,广播的诞生曾引领人类迈入全新的电子传播时期,并建构起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从《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的大众恐慌到罗斯福“炉边谈话”流传的经典,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烈的战事宣传,众多载誉人类传播史的重大事件都无不与广播息息相关。然而,电视的出现使广播在短时间内黯然失色,广播被推向大众传播的边缘。专业化变革使广播走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影响力也有所恢复。特别是在受众需求日益细分、分众传播成为潮流的情况下,专业广播一路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数字技术的诞生又使电波技术的优越性瞬间不复存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使整个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

背负着“弱势媒体”之名,广播一路走到今天。毫无疑问,广播仍然被需要着,但我们要做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证明这种需要的存在,而是去发现这些需要,并研究如何采用更好的手段去满足这些需要,在服务大众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这正是本书竭力想要实现的目标。

“媒介生态”“媒介融合”“生存空间”是本书的三个关键词。

媒介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就像一副“眼镜”,带来了一种包含着关系、对比、整体、发展、平衡等在内的独一无二的系统论视角,它并非本书某处具体观点的理论支撑,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以此使本研究不是局限于广播自身,而是同时关注到环境,关注到环境的变化发展,关注到其他媒介,关注到媒介生境中的种群关系,关注到关系中的“竞”“合”两面。

媒介融合,它所揭示的首先是当前广播倚靠的最大现实背景,是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趋势,同时也蕴含了广播生存的方法论和未来的发展观。作为一种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始终处于特定的听觉生态位上,而立足于这个根本,依靠媒介融合,这一听觉生态位又可以得到拓展和超越,使未来的广播发展为“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广播”。从发展阶段上来说,传统广播是立足于听觉生态位本位的广播,它通过收音机接收信息,线性传播,声音过耳不留;现阶段的广播是听觉生态位面临拓展的广播,它仍然是广播,却可以走出收音机,走向各类智能移动终端,它仍要靠声音传播,却不再拘泥于时间束缚,声音也可以存储;未来的广播是听觉生态位全面超越的广播,它可能不再叫“广播”,而是基于人们的信息接收需求、从传播功能上被定义,它与其他任何使用声音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别无二致,是一种听觉媒体。

而生存空间,正是在媒介生态的理论视野和媒介融合的现实环境下本书想要探寻的落点,既包括媒介生态视野下广播媒体生存空间的发现和守护,也包括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媒体生存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走访了几家广播机构、了解了许多国外发展经验、试用和研究了诸多新媒体音频平台之后,“非视觉空间”,可以说是笔者所挖掘到的一个核心点,围绕这一核心点,本研究一直在试图搭建一个相对系统、全面、能够基本涵盖所有相关内容的广播研究的框架,具体地说,这一框架可分为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本书是关于“非视觉传播”或称“听觉传播”的研究。在听觉传播的体系架构下,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播作为一种听觉媒体,它与其他所有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致力于满足人们听觉需求的新媒体形态都是打通的、一体化的。想要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之上研究广播,就必须超越广播这种单一的媒体视角,从听觉传播的层面,从人类信息接收需求的角度,去研究声音、研究听觉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规律,研究听觉美学和听觉文化,等等。

中观层面,本书是关于生存空间拓展策略的研究。媒介融合为广播媒体生存空间的拓展带来了机会,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拓展生存空间?实践中应采取哪些手段?从层次上来说,这些策略包括战略上的、战术上的;从类型上来说,又包括理论上的、实务上的;具体到实务方面,又包括内容上的、平台上的、技术上的、经营上的等;而仅从一个细小的实务类型出发,还可以分出更多的分支,难以尽述其详。本着理出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地开展广播研究框架的目的,本书搭建了一个生存空间模型体系,并将其分为物理空间、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关系系统四个层面,然后尝试在每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出策略建议。

微观层面,本书是关于中观策略具体执行和衍生问题的研究。对于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把握正确的理念和明确的方向只是第一步,策略的提出是第二步,而真正不可忽视的则是第三步——策略的执行。本研究所搭建的宏观、中观、微观逻辑链也希望能够体现这样的阶段性递进。那么,什么是策略的执行呢?比如,我们总是提出“要以内容为王”,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究竟如何做才算是以内容为王呢?这可能涵盖优质和权威内容标准的框定、内容把关机制的建设、对UGC 内容的专门筛选和鉴定、内容自制和内容外包的生产流程控制等。有时候,中观层面的策略已经众所周知,而对于当前的我国业界来说,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正是少有人关注的微观策略执行方式。当我们开始关注这些微观策略的执行时,还会发现许多细小的衍生问题,比如:不同平台有着不同的信息讲述方式,广播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时,推送什么类型的内容最合适?“语音+语音文字版”的信息呈现方式是科学的吗?一条长多少秒的语音内容是最容易被听众接受的?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本书积累了很多感悟和收获,当然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困惑。这些遗憾和困惑既是本研究的不足,也可看作是对业界方家的求教、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是展开后续研究的动力。

其一,听觉传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话题,对于广播来说,“非视觉空间”的打造不仅需要宏观的、方向性的规划,更需要对声音特性、对听觉传播规律的深刻认识,而这必须要深入广播语言研究、广播播音研究、广播主持人研究、广播节目研究等方方面面。例如:新闻节目、情感故事类节目、娱乐节目等不同广播节目类型分别需要怎样的口播音色、音调?怎样利用声音来进行广播品牌的听觉识别传播?广播如何利用听觉感知来塑造声音景观,又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表述听觉艺术?类似这每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个广阔的待研究空间,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去了解传播学、物理声学、文化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等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目前本书所无力涉及的。

其二,为了紧抓对广播生存发展具有核心和根本性作用的路径,也是基于当前广播界“声音”研究和利用稍显不足的现实,本书一直在突出强调“听觉”“非视觉空间”的概念,却未能展开篇幅对当前议论纷纷的“广播视觉化”观点予以说明。实际上,对“非视觉”的强调并不是否认视觉元素在广播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未来是一个多终端的时代,而这些终端大多都是有屏幕的,广播不仅要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层出不穷的终端将音频推送给用户,还要研究应该在这块屏幕上展示和提供什么,但无论是什么,人们“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的信息接收本质是不会变的,即使广播可以视觉化,也绝不会仅仅是插图片、做视频这种简单、粗放的方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音频行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广播的“声音传播”会出现怎样的“新声态”?这已经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其三,当前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还处于上升阶段,就连对这一领域的学科界定也还存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之争,因此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挖掘,以该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某种具体媒介的前期成果借鉴也较少;与此同时,生存空间理论更是多被用于人类生存空间和企业生存空间的研究,将其引入媒介研究中并与媒介生态学相结合,算是本书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两方面都决定了本书在一些理论引述、概念阐发甚至模型建构上难免不到位、欠妥当、不周全,这也是后续研究中应当竭力完善的地方。

广播的发展已近百年,在众多媒体中,它似乎是既传统又时尚、无甚变化又变化最大的一种媒体。它的传统与不变在于:一直守望在声音的世界中,不管有没有网络,也不管市面上最流行微博还是微信,只要有一根线、一个喇叭,一说一听,广播还会是广播,以至于许多人怀疑它是否早已过时;它的时尚与变化在于:在一波又一波的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冲击下,广播似乎总是那个能够最快适应的媒体,从收音机到车载收音机,从网络电台、微电台到移动音频应用、播客,千姿万态,甚至有人说广播已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成了新媒体。其实,广播的变与不变都在暗示着它的价值——既有历史、声音的传承和魅力,又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能力。而作为研究者,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它把握好发展之路上的每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