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人类接收信息的天然需求

一、听觉——人类接收信息的天然需求

(一)口头传播文化的现代回归

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伴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变化发展,而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依相伴。人类的传播历程经过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数字传播五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其中,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方式。在动物之间,甚至人类脱离动物性之前,同类之间的呼朋引伴、信息传递都要依靠声音;“文字诞生前,说话、演讲、歌谣、街谈巷议等是早期人类社会语言传播的主要形态,我国的《诗经》《左氏春秋》中都有相应记载。在西方早期社会的语言传播中,希腊人最大的快乐是徜徉于街头互问‘有什么新闻’,希腊的市场是人民聚谈的主要场所,罗马的公共场所和浴室也是人们聚集交换意见和消息的场所”[21]

口头传播的开始是以语言的产生为标志的。自语言产生到文字发明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进行。直至今天,口语仍是人类传播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传播手段。[22]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在其《传播革命》中曾绘制过一个传播史表盘(如图3-4 所示),形象而直观地表现了口头传播在人类整个传播历程中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以及技术更新的加速度趋势。

如果我们将广播与语言单独从图中抽离,会发现,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广播在时钟上的刻度值与语言非常接近,它似乎的确在走向某种回归,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着重要的依据。

图3-4 传播史表盘[23]

首先,从信息的传受方式来看,无论口头传播还是广播,调动的都是“口”“耳”两个感觉器官,在一说一听中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属于“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由此广播理所当然是口语文化的分支。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是广播传播的讯息符号系统,也是最关键的讯息要素。[24]与口头传播类似,广播的传播诉诸听觉,广播语言自然也是一种适合听觉感知、为听觉服务的话语类型,口语化是广播语言的最大特点。这与口头传播中的情状是相同的。

其次,从调动的感觉器官来看,口头传播和广播都是包含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人体各种感官感受在内的感官艺术。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本身让人们看到、摸到或闻到了什么,而是说它们通过对声音元素的出色表现和运用,使人们能够在收听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合理想象在头脑中塑造一个神奇的多维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声”临其境。

最后,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口头传播和广播的信息接收者都具有“众”的特点。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在布拉格广场上发表演说、与人辩论问题,还是我国的男女老少围坐在一台收音机前共同收听一档广播节目,听的艺术欣赏从来都是广泛和深入的。它无所谓时间、地域,也无所谓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只要拥有一对健康的耳朵,就可以接收来自听觉传播的信息。

由此,从传播的本质来看,广播的确是对口头传播的某种回归,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中,它的出现与存在是一种必然。

麦克卢汉曾将传播媒介的演变划分为“部落时代”“脱部落时代”和“重新部落(地球村)时代”三个阶段。其中,部落时代对应的是口语传播,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因此这是一个听觉偏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耳朵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眼睛,但听觉器官并没有从其他感官中分离出来,而是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综合调用尽可能多的感官共同作用,服务于人们的交流;[25]“脱部落时代”对应的是文字传播,此时文字及印刷技术相继出现,眼睛的作用被逐渐强化,开始大过耳朵,糟糕的是,人类的视觉也同时被从其他感官中分离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听觉,听觉空间开始向视觉空间转换,后者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感官功能也不再受到重视;“重新部落(地球村)时代”对应的是电子传播,电子媒介的出现使人的感官得到延伸,视觉空间开始向听觉空间回归,与此同时,文字传播时代视觉空间下的单向传播再次恢复到听觉空间下的双向传播,“同时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掣肘,使人们在借助媒介的情况下重新享受‘面对面’的交流”[26]。脱部落时代中人们只动用单一某种器官进行信息接收的情况得到逆转,转向全息化、立体化的,人们似乎又重新返回到了听觉空间的时代,“非视觉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前文字时代的生命力,广播是一种深刻而古老的力量,是连接最悠远的岁月和早已忘却的经验的纽带”[27]

(二)听觉传播的受众需求

在当今世界上所有可称之为“媒体”的媒介丛林中——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播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声音是广播的本质特性,也是其不同于其他媒体信息的个性表现。广播的非视觉特性不仅使其长期作为一种背景媒介出现,既适应动态,又适应静态,而且具有便携、传播简单快速、覆盖范围广等诸多优势。“有学者认为,广播是幻想者的乐园,精神世界的天使,是一种迷人的媒介,一种离不开想象力的媒介,它的根本魅力永远在于此。”[28]

1.听觉传播顺应了人类的感官需求

现代实验美学证实,人类知识总量的80%以上是依靠视觉获得的[29],由此不难推知,还有另外20%,必然要依靠听觉和其他感官获得。最有智慧的媒介,是能够在自身的充分调动下使人们达到各种感官的平衡,而不是过分强调某一种感官而使其他感官退化。在这一点上,广播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它是一种“通感”的智慧媒介,尤其在激发人脑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思维空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表面上看,人们通过广播听到的仅仅是声音,但其实,在从播到听这一简单的过程中,人们接收到的却远非声音信号那么简单。著名语言学家徐世荣曾说过:“有声语言要比书面语言丰富得多。”[30]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也曾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31]人们听到声音时,首先要进行感知,然后加以识别,进而产生感官上的生理反应;紧接着,人们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甚至在头脑中勾画图景;最后,人们会将听到的声音进行思维上的梳理,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声音的根本作用是付诸人的感觉系统,人们凭感觉去感知声音,而不是凭逻辑去思考声音。[32]受制于信息介质——听觉形象的模糊性,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含蓄的,这就需要人在接收这一信息时依靠各种感受之间的互通和经验的联想在头脑中构造虚拟的视觉形象。这些形象在记忆和感知中被创造、被复制,是完全属于我们的主观世界的,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被人补充、移植、加工和修饰。声音,正因为它的模糊性,才给人提供了一个后制作场所”[33]。也正因如此,同样的声音材料经过不同人的感知可以设计出无以计数的可能和结果。由于不同听众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和切身经历不同,在听到同种声音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广播的魅力就在于它使人们的各种感官相互沟通与转换,使它们相互联系、交互和共同起作用,不仅听到声音,而且能产生视觉联想、心理联想、情感联想,构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多维空间,并造就出“一千个作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体独特性和广阔主观空间。

2.听觉传播顺应了人类的情感需求

当互联网出现以后,许多人问: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什么?有人说是信息爆炸,有人说是传播速度,还有人说是生活方式。笔者认为,以上都不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革其实是互动。“一个时代的传播方式取决于一定的接受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接受方式。当今社会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流式、协商式和互动式。”[34]广播电台每天为听众播出各类节目,新闻节目有时会邀请特定嘉宾走进直播间与听众直接交流;音乐节目通过互动点播,播放听众喜爱的歌曲;故事节目通过听众投票,预测最可能的结局;医疗节目通过听众提问,答疑解惑;情感节目通过聊天沟通,为听众扫去心头的阴霾和疑惑。借助广播,听众与广播主持人、与其他听众交流感受,讨论话题,愉悦身心,诉说烦恼,既达到了沟通情感、宣泄自我的目的,又不必担心有人会认识自己。从过去的短信、热线电话到今天借助于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的各种互动,广播听众的参与度和与传播者的互动性日益深入,甚至还出现了允许听众自己做主播的用户自制内容平台。与此相比,尽管电视声画并茂,视听兼备,但若抛开借助社交媒体实现的线上互动不谈,仅就传统平台而言,其互动性的深入程度仍然不够,除了偶尔能邀请极少观众与主持人进行直接交流,根本无法像广播那样广泛地邀请各种来宾进入直播间,与电台主持人和听众同步交流信息。

实际上,作为电视和广播的受众,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体会:当看电视时,看着画面中电视主持人微笑的脸,听着他们面对摄像机说出诸如“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的话时,觉得自己只是庞大礼堂中众多电视观众中的一分子,主持人的话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说的;而当听广播时,听着收音机中广播主持人娓娓道来的声音,听着他们说出诸如“感谢您准时守候在收音机前”的话时,觉得自己就是这个节目唯一的听众,主持人好像在同自己做一对一的交流。这是两种媒体给受众带来的不同感受。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年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会让无数美国听众信服,甚至间接拯救了危机中的美国。

3.听觉传播顺应了人脑的注意力需求

很多人提到广播,往往谈及其伴随性、移动性特点,看到了它可以充当“背景媒介”、边听边从事其他活动的优势,却鲜有人能够从广播的听觉传播特点出发分析这种优势形成的深层原因,并站在与此相对的立场上对广播接收上的专注性做深入探讨。

事实并不难理解,人们之所以能够在收听广播时兼为他事而互不影响,是因为人类听觉具有自动收听声音的功能,声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自动进入人的听觉器官而被传送到大脑。广播体操、歌伴舞等都印证了这一道理。这也是广播对收听条件有着较低要求的原因之一。然而,人们很少注意到,广播的听觉传播特点也在另外的层面上决定了人类在接收广播信息上的专注性。“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广播的听觉优势是人类听觉功能在广播传播过程中的体现。……根据学者的研究,人类虽有视觉和听觉两条通道,但大脑只有一个,感觉器官只有一条通道进入大脑。视觉听觉接收到的信息,只能分别先后进入大脑,不能同时传入大脑。视听结合的接收效果,不可能达到视与听分别取得的效果相加之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种体会:专心致志地听广播,听的效果比看电视好。”[35]人在收听广播时,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听觉区开始兴奋,而语言区等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对于广播中传出的一切声音信息,人们只能完全凭借听觉来感受,视觉不再发挥作用,因此人们对此时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声音——的注意力是非常高的。哈佛大学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数据指出:“人与人在面对面沟通时,给他人的观感好坏,有38%决定于说话的语气语调;而在使用电话沟通时,语调及语气便占75%以上。”[36]

这一点值得欣慰:广播在接收方式上的非专注性与其在听觉上不受图像干扰的专注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共同形成了广播听觉传播的优势。

4.听觉传播顺应了受众的人本化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本位”的社会,处处都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关怀”,作为人们获取信息重要工具的大众传媒自然也不能例外。自从有了“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GDP”等一系列“绿色”词汇,“绿色媒体”也一度跃入人们的视野,广播很荣幸担此头衔。原因就在于:广播是唯一的听觉媒体。

从人类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历史至今,听觉和视觉就一直是传递和接收信息的两大主要感官系统。不可否认的是,两者都是十分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途径,但由于视觉信息更加直观、生动,尤其是电视诞生后声画并茂的显著优势,视觉手段一直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最早的大众传播工具报纸是纯视觉媒体,刊登于其上的静态图文信息均需用眼睛浏览、阅读;电视(包括后来的数字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提供动态的声画信息,是视听结合的媒体;网络则堪称整合了多种传播手段、提供各类形态信息的“集大成者”,但无论是浏览网页、点击网络视频还是使用互联网的各项其他功能,仍要以“看”为主。这为广播提供了机会:从传媒竞争的角度看,当今盛行于大众传媒舞台上的各类新旧媒体争夺的都是人们的“眼球”,而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这种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从受众信息接收的角度看,尽管视觉信息有其不可磨灭的优势,但海量的信息、荧屏的辐射、低级视觉信息的泛滥,都会使眼睛疲劳,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人们的眼球已不堪重负,迫切需要回归到一个“生态休闲”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作为纯粹的听觉媒体,无疑可以担负起解放眼球的重任,其声音魅力也更显弥足珍贵。对于广播来说,充分发挥“非视觉媒体”的独特优势,咬紧“耳根”,避开对大众“眼球”的争夺战,不仅是其大胆逆潮而动、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关键,也是其立足“绿色媒体”重任、实现自身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的源泉所在。

(三)受众需求下的广播生存空间

听觉传播顺应了人们的多种需求,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远远大于我们对它的估计。广播发展至今,对于其生存空间的探究不一而足,但多是立足媒介自身的总结与寻找,很少有以受众为中心的深入挖掘。本书在第一章第三节中专门探讨了基于人类需求和选择的媒介生存空间,便是希望打破这一传统做法,从一个全新的立场——受众的立场上重新认识广播,探寻广播的生存空间。在此,我们需借助一个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众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在“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视野中,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7]该理论认为,受者具有能动性,他们是基于自身的心理或社会需求,在多种多样的动机支配下接触大众媒介的。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受众使用媒介的种种具体需求和通过媒介获得“满足”的几大类型,卡茨、竹内郁郎、多诺休和波姆格林还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归纳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大意都是将受众从媒介中获得满足的过程进行概括。在此我们沿用卡茨的经典模式[38]予以说明。卡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1)起源于社会和心理的(2)需求(3)产生期望(4)这些期望指向大众媒介及其他信息来源,由此而引向(5)不同的媒介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从而导致(6)需要的满足以及(7)其他的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如果将受众使用广播的情况套入该模式,不难发现,无论是人们的感官需求、情感需求还是注意力需求、人本化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既有来自人内心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的原因,这些需求有些是潜在的,如感官需求、注意力需求,有些却是实际存在并促使人产生期望的,如情感需求、人本化需求,于是人们开始进行广泛的媒介接触,以寻求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大众媒介。最终,广播满足了人们的期望,使这些需求获得满足。至此,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得出结论:无论采用何种载体传递信息,信息的接收主体都是人,只要人类的听觉器官不会衰退,就永远具有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的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受众就会有主动使用广播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从人类信息接收需求的角度看,广播是有其必须存在的理由的——它使人类的需求获得了满足,而这种满足是其他媒介很难或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