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声音符码中的信息空间

一、拓展声音符码中的信息空间

回望人类传播史,在文字、声音、图像这三大符号介质中,声音是最早担负起人类信息传播任务的。这在许多方面均可找到依据:胎儿在母体中,耳朵要先于眼睛发育,并在子宫内感受到母亲的心跳和声音;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获取食物、逃避灾难、联络同伴,依靠的也是声音;自语言产生到文字发明以前,诸如说话、聚谈、演讲、歌谣、街谈巷议等的口语传播是早期人类社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传播方式。可以说,听觉是人类五官官能中最早被发掘、最具实践能动性的存在。

而听觉之所有会有这样的魅力,皆来源于声音符码所具备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特质——简单性与丰富性。

声音符码的简单性源于人类听觉对声音信息的自动收听功能,对此前文中已有述及,人耳对外界声音的感受是立体、连续和无限的。相较于“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显得更为直接、简单,当报纸、电视纷纷将新媒体所具备的富符号介质纳入自身的传输体系中时,广播以声音为唯一传播介质的特性却“可以成为在融合媒体时代下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作为一种专注于声音这一介质的传播载体,其信息传播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加具备一种内向的凝聚力,避免了文字与图像融合传播时可能存在的解码分歧乃至核心意义的消解”[2]

声音符码的丰富性一方面表现在声音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说话、吟诵、歌咏、哭泣、呐喊等都属于声音形式的范畴。音乐广播、相声广播、曲艺广播、外语广播、故事广播等已经成为广播面向特定人群传播的定制化声音符码,而如有声读物、脱口秀以及各类广播剧等的更多音频形式还亟待开发。数字化时代带来了海量信息,媒介融合也让媒介的内容生产变得更为灵活,这使得发掘多种多样的声音素材作为原料构建广播媒体的音频库更具现实可行性。另一方面,声音符码的丰富性也表现在声音经人类听觉接收后对大脑刺激所产生的通感效果。人们“听”声音,却又不仅仅在“听”,而是同时完成了一个“听—感知—识别—感官反应—联想和想象—构筑图景—思维梳理—形成自我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听觉形象的模糊性、声音信息的含蓄性均需人在接收时依靠各种感受之间的互通和经验的联想在头脑中构造虚拟的视觉形象。在媒介融合时代,这种收听的主动性、个性化恰好可以为广播所深入开发,在已进入深度体验与互动期的信息消费时代吸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