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共生的媒介种群间性

三、竞合共生的媒介种群间性

媒介组织外部的关系,即某一媒介种群与其他媒介种群的关系。与媒介组织间的关系和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相比,这是媒介面临的更为直接、更急需处理的一种关系。对于广播来说,媒介组织外部的关系即它与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所有其他新媒体的关系。本书在第三章中曾有述及,不同媒介种群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会形成两种主要的种群关系: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寄生、偏害以及竞争关系等)。这是仿照生物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情况,以媒介种群是获“利”还是受“害”为出发点,所描述的媒介种群之间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关系。事实上,上述许多关系在媒介种群之间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例如生长在其他媒介种群“体内”并靠消耗、蚕食其能量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寄生关系,对其他媒介种群有百害而于己却无一利的偏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媒介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有着显著不同,它不适用纯粹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却存在着新旧相接(旧媒介会在新媒介的竞争压力下向新媒介学习,以便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生态位)和各司其职、相互借鉴、共存共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打造与其他媒介种群之间的一种新型“竞合”关系正是媒介融合时代为媒介种群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

(一)价值差异化认知下的共生共存

每个媒介种群都有自己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报纸长于深度阅读和思想的沉淀,广播在声音的渗透力、覆盖面和伴随性上独具优势,电视声画并茂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帮助其稳稳占据客厅,网络的海量信息无人能及……在处理媒介种群间的关系时,首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充分认清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承认他人的价值,进而从他人的价值中汲取养分。“当两种或多种媒介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竞争时,承认并尊重其他媒介的生态价值和生存、发展的权利,相信对方能够从某些方面给自己以启迪和智慧,采取‘生活并让他人生活’的策略,是一个更重要、更人道的生态学原则。”[64]

广播诞生之初,报业曾一度对广播业大肆打压,但其结果却是不仅没有将广播置于死地,反而险些将自身的发展逼入绝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两者充分认识到彼此的价值,开始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从而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就广播来说,从最初的借鉴报纸内容,采纳报纸的新闻来源、广播读报等,到后来逐渐向资本运营、平台联合、互设议题等领域扩展。20世纪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便依托于驻外记者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办了《世界新闻报》,主打国际报道,内容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各领域。此后,广播借鉴报纸的优势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天津经济电台联合《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环球时报》等国内9 家媒体推出话题言论性节目《观点》,借助国内权威的时政、经济类报纸,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更为深刻的解读打动听众,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上海电台联合《新民晚报》推出《晚报大家听》,电台的部分评论内容在报纸上刊登,不仅实现了节目内容的互文,更实现了广播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覆盖;北京电台体育广播和《北京晚报》携手,致力于打造北京最权威的体育新闻报道平台,北京电台推出全新体育类节目《北京晚报体育时间》,播出当日《北京晚报》体育版中的重要新闻、体育评论、人物专访、事件分析、深度研究等内容,并邀请报社编辑记者走进直播间与电台主持人一起对热门体育事件进行评析,《北京晚报》则在体育新闻版面上设置固定专栏《北京体育广播——1025 动听地带》,对电台节目内容进行全方位解读;2012年7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16 家报业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相互借势传播,实现创新发展。

(二)生态位分离基础上的分工协作

生态位分离是生物有机体在面对竞争时的生存策略之一,它的基本理念是: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看作一个“大家庭”,整合和共享媒介资源,并且重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让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不同媒介种群据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而不是直接开展正面“交战”。通俗地讲,这种形式的关系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面对竞争时,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底线是“你”和“我”之间不产生冲突;第二层面:你做你擅长的,我做我擅长的,“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你”“我”双方都能带来利好。从实践上看,21世纪初广播与电视的合作就是这种逐层递进式分工协作关系的体现。

资源整合是广播与电视开展合作的基础。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把广播和电视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这也为二者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

广播利用电视资源的初级表现为录制电视节目在电台播出。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火爆,一些地方台拷贝此类节目进行播出,听众反响良好。

合办节目是广播与电视更为高级的业务合作方式。2007年5月,河南郑州电台文娱广播联合郑州电视台三套文体频道推出了一个广播电视互动栏目《戏迷总动员》,双方共同策划、制作,节目播出方式时而为电视、时而为广播,听众与观众互相打通,双方的收视(听)率都有所提升。2008年3月,厦门广电也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广播电视互动节目《996 连线》,作为晚间新闻节目《厦门直播室》的小版块播出,不久后该节目的互动程度不断提高,上升为两大直播室之间的实时互动。两大媒体节目风格交融,优势互补,既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资讯量,让电视节目更贴近民生,也扩大了广播节目的知名度。[65]

当然,广播与电视之间的协作并不仅限于合办节目。2005年1月1日,由eTV 湖南经济电视台创办的“金鹰955”正式开播,这是国内首家由电视台创办的电台,也是全国首家以私家车主为受众的电台。依托湖南经视新闻和直播都市两大资源,提供“955 最快捷的新闻资讯”,结合本土特色美食、车讯和都市夜生活,推出“955 最专业的贴心服务”,立足湖南经视的主持人、艺人,推出“955 最动听的声音产品”,通过短信互动、新闻跑题、心事倾诉,推出“955 最多元的互动话题”,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这是电视与广播打通资源、整合营销的典型案例。

分工协作固然能带来利好,但需注意的是,一定要以稳固自身的原始生态位为前提,注意在合作中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切忌盲目协作。

(三)兼顾“竞”“合”的互惠共赢

无论是广播对报纸的借鉴还是与电视的分工协作,实际上都只是一种媒介间的互动和整合,仍处于媒介种群间借用资源、借力传播、借势拓展的初级阶段,而若想实现真正的互惠共赢,则必须通过媒介种群间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的特点是:相互融合的个体之间不分你我,甚至可以催生新的媒介形态,融合双方不排斥竞争的存在,却能在竞争中推进双方的发展。互联网诞生后,广播的媒体融合发展便开始逐渐进入这种在“竞”“合”下实现互惠共赢的新阶段。

与互联网融合将使广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诸多技术优势和传播特性可以为广播所用,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传统广播的节目有了更多可传播平台,也有了更多创新生产和制作的机会。除此之外,与网络联姻,还将改变传统广播单向线性传播的弊端,弥补声音信息稍纵即逝的局限。受众与广播进行互动将显得轻而易举,参与节目的形式也将更为多样化。在经历了以内容借鉴、成立网站和在线收听为主要形式的广播“上网”阶段后,广播终于与互联网开始了有机融合,其标志便是网络电台和播客广播的诞生。

网络电台真正开启了广播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序幕。相较而言,它不需要占据卫星频段和频率资源,节目内容、主持风格、讨论议题及听众范围均与网络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其媒介偏向已经由广播转移到网络。网络媒体所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可以为网络电台所用,这使得广播单向传递信息的时代彻底结束。

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电台具有更强的随意性,依托于互联网,一档节目基本只需一个主持人就可搞定,制作成本比较低廉。除传播范围扩大、节目互动性增强外,锁定年轻群体也使其更显新潮化。网络电台主持人的角色由“DJ”变为“NJ”,“NJ”的所有活动均以网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节目内容更强调个性化,旨在迎合网民的生活方式。为了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网络电台一般还会设立专门的网友QQ 群和论坛,听众可及时对“NJ”进行信息反馈。

网络电台的诸多传播优势吸引了大批广播媒体和网络媒体。2005年伊始,我国许多大型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开始进军网络电台广播。如21CN 公司网站的21CN 网络电台、腾讯公司QQ 网站的QQ 电台、猫扑网站的猫扑电台、网易公司的网络社区电台等。这些网络电台在网上建站并招募“NJ”,以网络音乐为主打,力求抢占网络音频服务的品牌阵地,以听众为主导,打破了传统广播电台的束缚,风格轻松活跃。2005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中国广播网打造的银河网络台开通,一出场就立足于前卫和时尚,风格和形式也很是新颖,这是传统广播向播客迈出的重要一步。银河网络电台还成功开办综艺频道、校园之声频道、中国民乐频道等,全天24 小时直播综艺节目,成为最具人气的华语网络电台。[66]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国际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青柠檬网络电台也是网络电台中的优秀代表。

综合来看,网络电台成功抢占了广播和网络的叠加生态位,借助网络平台,立足于广播特色,网络电台实现了功能网络化、娱乐化,吸引了大批年轻听众的注意力,实现了广播的网络化生存。

表4-6 部分国内外网络电台一览

比网络电台更加来势汹汹的是被誉为“下一代广播”的播客广播。低门槛、平民化、非线性传播、可订阅、收听自由、不插播广告……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模式,播客广播的诞生完全颠覆了传统广播“你播我听”的被动收听方式,“秀出你的声音来”成为播客时代的自由号角。只需下载一个软件,拥有一个麦克风,广大听众就可以根据兴趣和喜好制作符合自身需求的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供网友分享或下载到播放终端收听。可以说,播客完成了广播信息传递方式由传者到受众的转移,开启了广播传播从“内容为王”转向以“听众为中心”的时代。

天生具备草根、小众、互动、空前自由的传播方式,使播客一诞生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不过,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也成为其致命弱点。此外,传统电台长久以来积累的资金、人员、内容资源以及听众忠诚度等优势也令播客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都为传统广播开辟播客广播的生存空间提供了基础。很多广播电台已意识到了这一点,虽尚未找到广播与播客的最佳结合点,但利用播客的传播优势进行内容创新、扩大影响力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广播媒体的一致选择。

在播客的诞生地美国,WNYC 电台和WGBH 电台等专门将专访、评论和对话节目等适合制作成播客的电台节目制作成播客供网友下载。2005年5月16日,美国还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以“播客”节目为载体的广播电台。BBC、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CBC)等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这些频道均对外开放,不仅有电台制作的节目,还允许网友上传自己的内容。我国广播媒体也看到播客带来的机遇。像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波哥播客秀》、北京文艺电台的《播客风暴》等,都是广受好评的播客节目,银河台也于2006年3月1日添加了“播客”专题,致力于将其打造为集图、文、影、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播客平台(Mblog)。

回归到媒介生态系统中,尽管播客广播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分散了传统广播的听众群体。但应当认识到,只要传统广播利用好播客的传播形式,立足于自身的传播特长,把播客广播视为拓展自身传播范围的新手段和新形式,以受众为中心,努力做到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二者终将实现“共生共存、互惠共赢”。

如今,新媒体平台仍在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又为广播与微信、微博、短视频、移动直播等的融合以及融节目收听、社交分享、互动参与、生活娱乐、智能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移动音频客户端的打造提供了机遇,而不管在下一个“秀场”中主角是谁,在对待与其他媒介种群的关系上,只要把握好上述三大原则,广播定能在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本节部分内容选自本书前期成果:田园.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媒体的非视觉空间拓展[J].当代传播,2015(6):81—83。

[2]欧阳宏生,朱婧雯.环境互动与声音编码:认知诉求下广播传播的二元分析[J].中国广播,2014(11):28—32。

[3]姚争.“后广播时代”的简媒体艺术——新兴媒介竞合下的广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77—80。

[4]孟伟.新媒体时代社会理性精神的重建——以广播声音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117—120。

[5]陈功.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线路图谱[J].当代传播,2012(2):27—38。

[6]姚争.“后广播时代”的简媒体艺术——新兴媒介竞合下的广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77—80。

[7]孟子厚,安翔,丁雪.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

[8]彭碧萍.声音的空间构建美学[J].传播与制作,2012(3)。

[9]邹琳.听觉审美:文艺美学的关注方向[J].北方论丛,2009(1):16—18。

[10]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5):13—19。

[11]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J]:历史性和社会性.文艺美学,2011(5):14—21。

[12]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11—212。

[13]王敦.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J].文艺美学,2011(5):14—21。

[14]保罗·莱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8—99。

[15]腾讯传媒.内容业核心逻辑正在迁移?层出不穷的“XGC”如何改变潮水的方向[EB/OL].全媒派微信公众号,2017-4-24。

[16]BBC 做了一个可以互动的广播剧,主要表现在对话上[EB/OL],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4952.html,2017-09-08。

[17]黄学平.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年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15—16。

[18]张彩.2015年广播节目形态观察与思考[J].中国广播.2016(2):27—31。

[19]张婷.广播新机遇“场景时代”[EB/OL].赛立信媒介研究微信公众号,2015-3-31。

[20]场景视频的 H5 创新 以央广两会 H5“王小艺的朋友圈”为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21/c120837-29157982.html,2017-03-21。

[21]“声媒体”时代将全面开启,你的耳朵有福啦[EB/OL],http://www.vccoo.com/v/e13ed6?source=rss,2015-04-18。

[22]深圳广电“优伴”智能手环亮相文博会[EB/OL],http://finance.jrj.com.cn/tech/2014/05/19105817238749.shtml,2014-05-19。

[23]张雨忻.声音和画面的结合能有多大想象力?“吐鸦”想做的不仅是“语音吐槽版instagram”[EB/OL],http://36kr.com/p/217952.html,2014-12-18。

[24]央广新App“下文”打造升级版“聊天新闻”探索新闻未来的样子[EB/OL],http://www.rmlt.com.cn/2017/0713/483918.shtml,2017-07-13。

[25]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态势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24—32。

[26]张锐.车联网,传统广播的终结者?[J].声屏世界,2015(7):13—15。

[27]2014年9月该频道正式更名为iHeartMedia。

[28]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态势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24—32。

[29]湖南出现全国首家与人工智能全面合作的电台[EB/OL],http://hunan.ifeng.com/a/20170822/5934809_0.shtml,2017-08-22。

[30]周伟,杨兆婧.互联网思维下广播广告的营销创新[J].中国广播,2014(9):14—18。

[31]广东电台为传统广播突围憋大招![EB/OL].V 传媒微信公众号,2015-07-14。

[32]参考李玥.广播新媒体可以如何获盈?[EB/OL].赛立信媒介研究微信公众号,2015-08-20。

[33]埃森哲.数字融合市场——中国企业的跨界增长机遇[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35552.html,2015-03-27。

[34]朱承册 .交流:内容与平台融合发展使互联网企业走得更远[EB/OL],http://www.ccitimes.com/chanye/chanye/2014-12-20/118331118331.html,2014-12-20。

[35]李凤亮,宗祖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73。

[36]武晓莉.听时代来临音频产业进入新纪元FM“新声活”引导耳朵经济[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22(B01)。

[37]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38]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态势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24—32。

[39]此处部分内容选自本书前期成果:田园,宫承波.2014年广播媒体发展的十大关键词[J].广播电视信息,2015(1):19—26。

[40]BBC 赶时髦! 用Yik Yak 与小鲜肉、小萝莉叽叽喳喳[EB/OL].话媒糖微信公众号,2016-02-23。

[41]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42]夏康健.受众需求推动媒体发展需要三台合并顺应传播规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8/0328/c40606-29892669.html,2018-03-28。

[43]冀业.媒体融合向深处去[N].人民日报,2014-06-19(23)。

[44]李国君.数字化带给广播的变革与发展——广播改革发展系列谈之五[J].中国广播,2006(3):27—29。

[45]李国君.数字化带给广播的变革与发展——广播改革发展系列谈之五[J].中国广播,2006(3):27—29。

[46]下一代广播演化的关键词:“音频超市”&“智能搜索”[EB/OL].赛立信媒介研究微信公众号,2014-10-29。

[47]关金.数字技术对广播的影响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48]关金.数字技术对广播的影响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

[49]姜薇.试论数字广播的前景与开发[J].中国广播,2006(4):74—75。

[50]李国君.数字化带给广播的变革与发展——广播改革发展系列谈之五[J].中国广播,2006(3):27—29。

[51]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态势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24—32。

[52]此处部分内容选自本书前期成果:宫承波,田园.媒介生态下广播媒体的生存逻辑探析[J].中国广播,2014(8):49—52。

[53]王湛.你有100 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EB/OL],http://news.163.com/11/0116/04/6QGB8DAA00014AED.html,2011-01-16。

[54]王丽.“微博女王”姚晨不是《人民日报》的“对手”[EB/OL],http://gb.cri.cn/27824/2012/04/28/2165s3663267.htm,2012-04-28。

[55]祁贺.广播新媒体拓展:做的就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EB/OL],http://tech.ifeng.com/media/detail_2012_06/26/15570543_0.shtml,2012-06-26。

[56]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82/zh/。

[57]揭中国盲人有多少,中国盲人数量世界第一[EB/OL],http://www.mrmodern.com/life/10271.html,2016-01-31。

[58]新闻可视化火了,盲人怎么办?[EB/OL].刺猬公社微信公众号,2015-10-15。

[59]王晨郁.一次“众包”新闻实践带来的思考[J].中国记者,2012(7):78—79。

[60]王舒怀.传统媒体转型的社交化路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运营实践[J].青年记者,2013(8):13—14。

[61]王晨郁.一次“众包”新闻实践带来的思考[J].中国记者,2012(7):78—79。

[6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42—144。

[63]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39。

[64]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6。

[65]参考王露娅.媒体融合与广播的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6):88—89。

[66]参考赵多嘉,许秀玲.内容·受众·传播——广播专业化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