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传播到有声传播

二、从无声传播到有声传播

电报的发明大大满足了人们远距离传输信息的需要,到19世纪后期,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电报的劣势也很快显现出来:若想准确传递信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借助专门的电码译本经两次翻译;发报人与收报人不能进行及时的双向信息交流。由此,在成功地利用电报传递电码信息之后,人们又开始设想:是否也能发明一种装置,可以利用电来直接传递话音信息呢?

这一设想吸引了众多学者投入研究。1876年3月10日,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利用电流强弱来模拟声音大小的变化,发明了有线电话,并通过送话机与其助手沃森通话成功,成功地发出了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语音。这也意味着,人类终于实现了用电磁波来传送语言声波。

从利用电流传递电码信息到利用电磁波传递话音信息,电报、电话的相继发明让人们见识到了电的力量。人类的远距离信息传递真正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的飞跃。于是,一系列更加大胆的设想开始出现:既然无线电能传送话音,那么它是不是也可以传送音乐呢?无线电信号是不是也可以被多人接收、向公众广播呢?

1906年的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晚上8 点钟左右,在美国新英格兰海岸外,在穿梭往来的船只上,一些听惯了“滴滴答答”莫尔斯电码声的报务员们,忽然听到耳机中传来了人的说话声和乐曲声——朗读《圣经》故事和播放韩德尔的唱片,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报务员们怔住了。他们大声呼叫起来,纷纷将耳机传递给同伴们听,以此证明自己并非痴言梦语……[1]

图2-2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上述这段话描述了加拿大籍美国物理学家雷金纳德·奥布里奇·费森登(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在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镇的国家电器公司128 米高的无线电塔上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实验时的情形。这次广播的内容包括一段亨德尔的《慢板》,一首平安夜的经典老歌Oh Holy Night,一段《圣经》中《路加福音》部分章节的诵读,还有费森登本人给听众们的圣诞祝福,当时四处分散的持有接收机的人们清晰地收听到了这一节目,无线电广播从此诞生。

同样是1906年12月,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三级真空管”,使接收电波更加容易,声音更加放大。1907年,德福雷斯特无线电话公司开始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定时播出的试验。“人类第一次无线电广播的成功为现代无线电广播、通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并确立了无线电在航空、航海、军事中的重要地位。”[2]1909年,在美国加州的圣何塞,查尔斯·戴维·“博士”·赫罗尔德(Charles David“Doc”Herrold)建立了一所广播学校,并且在花园城银行大楼的屋顶上树起了一座从七层楼高的银行大厦一直蔓延到相邻基座建筑屋顶上的巨大天线,赫罗尔德使用原始的麦克风按照排定的节目表开始每周播出半小时的新闻和音乐节目,又从1910年改为每天播出,成为第一个提供定期节目的人。[3]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终于正式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从此诞生。与此同时,广播自身也在不断经历着技术上的完善:费森登将无线电广播通信的距离延长到350 千米,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电路,日本人八木秀次发明超短波天线,调频技术出现……广播的传播载体也由最初的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逐渐发展到半导体收音机、数字收音机乃至今天的各式移动终端。由此,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家庭中正式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广播,凭借着快速、及时、覆盖范围广、远距离声音传播的许多先天优势,广播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真正占据了一席之地,开创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图2-3 雷金纳德·奥布里奇·费森登(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