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存的媒介子系统间性

一、相互依存的媒介子系统间性

在生存空间理论的框架下,媒介是由物理空间、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关系系统综合协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媒介极限空间的有效占据。因此,这里所说的“媒介组织”并非指人们所认为的通常意义上的以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为本职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媒体单位或机构,而是指结构主义视角下,使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作用的各结构组成部分,即物理空间、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作为媒介种群在整个媒介群落中所赖以生存的根本,物理空间既是资源系统发生作用的基础,也是环境系统进行调整的基础;作为为媒介提供延续其生存和发展所需各项资源的资源系统,它依赖于一定的物理空间而存在,又依据环境系统的变化而调整;作为对媒介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非资源要素,环境系统对媒介的物理空间和资源系统同时产生能动的指导性作用。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密切。

首先,资源系统只有存在于特定的物理空间时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像人类生存发展需要阳光、水文、气候、矿产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却必须存在于人类群体的栖居地之中,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前提,那么它们的作用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就是微乎其微的。媒介的物理空间就好比这块“栖居地”,资源系统的开发和功能发挥都必须在其中展开。对广播媒体来说,“非视觉空间”就是其未来应争、必争的一块“栖居地”,因此广播内容资源、平台资源、经营资源、受众资源等的开发也要以此为中心展开,为拓展广播的非视觉空间服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广播内容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听觉资源为主,对已经开发出的内容资源,应当从听觉传播的角度给予更多研究,并力图从声音传播的角度于这些内容中挖掘出更多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第二,广播平台资源的开发应当以有利于听觉信息的传播为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再关注新媒体时代声音信息的视觉辅助呈现、社交互动等;第三,广播经营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声音为基石,聚焦耳朵经济,关注声音产品;第四,广播受众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受众“听”的需求为根本,关注需要听、喜欢听、应该听、可能听的人群,同时关注他们听的习惯、方式、兴趣等。

其次,当资源系统被充分调动、各项资源都发挥出最大效用时,又可能为媒介创造出新的物理空间。尽管媒介的资源系统对其物理空间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当资源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都达到充分饱和、能够支持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时,又可以为媒介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例如,广播在发展早期仅仅是一种家用媒介,但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却获得了一批新兴的庞大移动受众群;技术方面,在汽车中内置收音机完全可以实现;内容方面,专为移动人群打造诸如路况播报等的节目也并不困难。可以说,各项资源条件完全具备,于是,广播为自己开拓出了全新的物理空间——移动生存空间。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各项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广播已具备了崭新的技术资源,而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各种移动音频App的开发也为广播带来了一批年轻受众资源,如果能够找准他们的需求,生产出让他们感兴趣、欲罢不能的内容,再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那么再开辟出新的物理空间也将指日可待。

最后,环境系统的变化和调整能够对媒介的物理空间和资源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对媒介物理空间的拓展和媒介资源系统的运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媒介的环境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多变的复合体,既包含了像前文述及的媒介融合潮流、数字化潮流那样大的时空背景环境,也包含了许多具体、细小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环境影响因子。对于任何一个媒介种群而言,环境系统的变化都是指导其进行资源系统开发和生存空间调整的依据。例如,电视的出现让广播转移到车厢(媒介竞争对手的出现促使生存空间调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广播开发新的移动平台、黏合年轻受众(媒介技术变迁推动资源系统调整),国家的“互联网+”战略和媒介融合战略推动广播谋求与其他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政策环境变化促使生存策略调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