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打造垄断生存空间
任何媒介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广播也不例外。在广播诞生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它恰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给广播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在战争中,广播的时效性、广覆盖、低成本使其能够跨越重重阻碍向每天焦急等待在收音机旁的人们传递有关战事的最新消息;更为重要的是,广播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使其在政治宣传、军事策反等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以国家为主体来看,在对内的方面,让广播脱颖而出的是一国内部的政治宣传。广播最先展示出其在宣传方面的天赋其实是在宗教传播中。1906年费森登的首次广播试验曾播放《圣经》中的《路加福音》,后1921年美国又创办了第一家基督教无线电广播电台,此后广播在宗教传播中的作用被逐渐发现。各国相继出现一些专门性的宗教广播电台,用以宣传宗教教义、传经布道。而在当时那个政局混乱的时代,与五花八门的宗教类似的是拥有着不同政见的政治力量、社会团体,因此毫无悬念地,广播也成为政治活动家们宣传政见及施政纲领、控制舆论、实现政治目标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总统选举中,广播更成为候选人造势的必备武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堪称借助广播进行政治宣传的经典案例。1933年3月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于经济大萧条、内外交困之际就任美国总统,他一心推行新经济政策,却发现民众信心不足,且反对势力设置了重重阻碍。3月12日,罗斯福在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准备活动时他向到访记者申明不想这次讲话搞得很严肃,希望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交谈。在这次广播演讲中,罗斯福就拯救金融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政见,并给予全国人民耐心的解释、劝导,这就是第一次“炉边谈话”。围绕新政改革的“炉边谈话”共进行了4 次,而整个就任期间,像这样的“炉边谈话”罗斯福共做了30次,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他都以这种“谈话”而非“讲话”的方式与全国人民沟通。无线电广播将罗斯福总统自信洪亮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拉近了总统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总统就像一个朋友,与自己休戚与共。凭借“炉边谈话”,罗斯福的“新政”得到众多民众的拥护,一系列新立法批准实施,美国也得以逐渐走出危局。
在对外的方面,“广播心理战”则让广播成为主战场之外当之无愧的主角。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便已经在控制新闻舆论的斗争中认识到无线电的重要性。从1927年荷兰开办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广播,各国的国际广播系统便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无线电广播已经成为国家主义和达成政治、军事目标的工具。20世纪初到40年代,正是传播效果的“枪弹论”盛行之时,这样的理论也在指导着各国在军事行动中将媒介作为攻击对手的武器。最早使用无线电来攻击其他国家的是苏联,1926年在争夺比萨拉比亚地区时,苏联就曾运用无线电来反对罗马尼亚。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广播战”全面爆发。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后最先开始了以激发本国人民、挫伤敌人士气为目的的广播宣传;1935年,德意法西斯开始向欧美国家广播,以掩盖其侵略罪行。受其影响,美、英、苏联等多国开始重视起外语广播,因为反对他国的宣传攻势,监听和分析其他国家的广播内容也获得了同等的重要性(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就开始专门用外语广播来抵制纳粹和法西斯分子的政治宣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纳粹德国的外语广播节目已经增加到26 种语言,此外,意大利23 种,法国21 种,苏联约13 种,英国10 种。
“1939—1945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恶劣的战争环境里能把各类信息传送到敌占区,并产生心理影响的所谓‘广播战’被参战各方广泛运用。与陆战、海战、空战一样轰轰烈烈,撼天动地,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从此出现了与陆海空并列的第四条战线’。”[8]1939年,英国广播公司就开播了一个专门对军队的特殊广播,这对轴心国的宣传起到了纠正作用;美国参与“广播战”的时间虽然相对较晚,但也于1942年开始对欧洲播出名为“美国之音”的节目,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信念。那时候,对外宣传被分为“黑色宣传”和“白色宣传”两种,“黑色宣传”倾向于策略性地使用谎言和断章取义,通常是一些设在他国领域之内的秘密电台,由异议分子主持;“白色宣传”则传递未经修饰的真实信息,如战争期间广为世人所知的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之音;随着战争的扩大,又出现了“灰色宣传”,指那些广播目的性很明确,但电台的位置却极为秘密,或是目的和来源很清楚,但实际上由革命组织或颠覆分子组织所主持的广播电台。[9]
总体来看,两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广播的快速成长、成熟提供了充分条件。战争将广播低成本、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不受封锁线阻隔和号召力强、感染力强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借助于战斗报道中所积累的经验,广播新闻也越发成熟起来。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爱德华·默罗及其同事完成了广播史上第一次跨国“新闻联播”,并打造出《现在请听》(Hear It Now)、《这里是伦敦》(This Is London)这样的经典节目。在这一过程中,广播新闻报道的形态逐渐丰富起来,现场直播、连线访问、电话采访等都成为广播新闻报道中的常用形式。也正是借助于战争中能够充分扬己之长的报道,广播才在与报纸的竞争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甚至在某些类型的报道领域取代了报纸的地位,这帮助广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垄断性”生存空间,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广播此后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很少再有战争,但它这种可以穿越封锁线、抗干扰能力强的特质助其在诸如地震、海啸、雪灾等许多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中延续了这块“垄断性”生存空间,成为突发事件中的“轻骑兵”、永不消逝的空中电波。
图2-5 爱德华·默罗(Edward Roscoe Mu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