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视觉”——拓展声音景观中的物理空间[1]

第一节 聚焦“非视觉”——拓展声音景观中的物理空间 [1]

从电子技术的历史沿革来看,在广播之前,人们已经发明了可以传送电码信息的无线电报和可以传送话音信息的无线电话。广播的诞生,或多或少源于人们对“无线电也可以传送音乐且被多人同时接收”的技术可行性想象。就广播自身的进化发展而言,从费森登第一次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听众传送圣诞祝福,到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真空电子管使电波传输的声音更加放大、接收更加方便,再到之后超短波段用于无线电广播、调频技术发明、立体声广播出现、数字压缩和卫星传播技术兴起,广播的成熟完善本质上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声音质量的不断提高、声音传输距离的不断扩大以及声音接收体验的不断改进。

然而应当引起警惕的是,当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打乱了既有媒介生态格局后,广播在通过自身的移动化、伴随性等优势探寻与新媒体融合机遇的道路上,有时却难免迷失于“读图时代”的眼球争夺战中,只关注具体的融合模式和形态,甚至盲目追求如互联网一样“可听、可看、可玩”的全能技艺,尽力弥补自身“无影像”的不足,而忽略了声音这一安身立命之本。事实上,“融合”并不意味着就要失去自我,在所有媒介种群中,广播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其声音优势不但不应在媒介融合的裹挟下消失,反而完全能够从各个层面得到延伸。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中一直强调一种“声音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它强调个体和社会对声音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广播媒体的物理空间,恰可以在这种声音景观中通过聚焦“非视觉”的方式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