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在互联网浪潮中寻求生存空间跨越(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重塑:在互联网浪潮中寻求生存空间跨越(20世纪90年代至今)

电视的诞生虽一度给广播的发展带来强烈冲击,但当广播将生存空间基本稳定在类型化电台、专业化电台、车载移动电台等大的发展形态上之后,它逐渐走向了一种与电视相安无事、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如果追溯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作为1969年出现于美国军事领域的一项技术应用,尽管每年它都能获得新的突破,但在它其后发展的至少十年间,还没有人将其看作稳居大众传媒宝座多年的广播、电视的威胁。然而,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互联网以日趋先进的功能和日益缩短的技术变革周期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感观,印证着麦克卢汉有关“地球村”的预言。1982年,“个人电脑”被选为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这是《时代》周刊首个非人物封面;1991年,因特网上的“环球信息网”(英文全称为“World Wide Web”,简称“WWW”)公共服务首次亮相;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阿塔·安南(Kofi Atta Annan)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互联网(Internet)作为“第四媒体”的概念。继电视之后,互联网的加入使广播迎来了其生存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动荡,但这一次,它给广播带来的不仅是威胁、挑战,而是还有实现生存空间跨越的机遇。

图2-6 1982年“个人电脑”被选为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