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发掘优势生存空间
任何一个媒体人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报道迅速及时、客观公正地传递给尽可能多的人群,而快速、及时、便捷、覆盖面广等正是广播的天然优势,所以尽管在诞生之初推动广播业发展的并非新闻传播,但广播与新闻传播却注定有着不解之缘。
1920年KDKA 电台开播时,播放的就是沃伦·甘梅利尔·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当选美国总统的新闻;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BBC)组建时虽然是为了推销收音机才面向公众广播文化、社会服务类内容,但第二年立刻就增加了新闻节目;1923年,由在华经营电讯业务的美国无线电商人奥斯邦开办、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联合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也称奥斯邦电台)开播,在每晚1 小时的播音中,就有国内外和上海新闻,创办三天后,该电台就播出了孙中山先生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作为世界上无线电广播事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苏联在1918年便成立了自己的无线电实验所,列宁很早就认识到广播是没有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可供成千上万人哪怕没有文化的人阅读,因此苏联广播事业在诞生之初就与新闻宣传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宣传鼓动和报道有关苏维埃政府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2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约有300 万户家庭是通过广播听到的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Jr.)当选的,到1928年大选时,美国各大通讯社也开始在电台上向听众播出选举结果。可以说,即便在大多数国家播放新闻并非广播电台的首选或初衷,但客观上看,广播和新闻确实都借助彼此扩大了影响力。
最初,一家独大的报纸并未感到来自广播的威胁,但到20世纪20年代末,报纸无论是销量还是广告收入都开始走下坡路。与此相反,广播却逐渐走向繁荣,越来越多的电台开始扩大新闻报道业务,广告商也纷纷转向广播。20世纪30年代,广播电台迅速发展起来,可谓打了报业一个措手不及。压力之下,几乎所有国家的报刊业团体都开始试图禁止或至少延迟广播新闻的发展,对广播进行压制,以此削弱新闻广播的影响力。美国报刊发行人协会开始对广播进行新闻封锁,不再向一贯依赖他们的广播网提供新闻,大电台完全封锁,小电台则只有通过付费才能获得简明新闻;英国的广播电台被迫只能在每晚7 点后播放新闻;法国报业也企图减少并推迟播送新闻广播的时间、减少时事新闻广播的次数,以避让报纸销售的高峰时间,在报纸和广播双方长时间谈判仍无法调和矛盾之后,法国报业开始介入广播业的经营,不少报纸都控制着一座广播电台。[5]
的确,尽管广播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巨大影响力而风头盖过了报纸,但最初的广播新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报纸,甚至许多就是报纸的“广播版”,将报纸新闻照搬到广播中播出。而正是在报纸主动发起的这场生存空间争夺战中,广播发现并巩固了自己的优势,一些国家的广播电台开始抵制报业的干涉,寻求独立发展之路,甚至介入报业的经营中(如BBC),听众也逐渐增多。报纸在竞争压力之下对广播的压制非但没有灭掉广播,反而倒逼广播去探索自身独立的采编系统和报道体制,逐渐走向独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