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传播到物理传播
无论是在高度文明化的今天,还是在尚未完全开化的远古时代,人们从未停止过传递信息的需求。除了简单的暗号、手语、旗帜,暮鼓晨钟、鸿雁传书、飞鸽传书、烽火狼烟、驿传等,都反映出人们对远距离信息传递的需求。
早在公元968年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可以通过竹管长距离传送声音的“竹信”,“竹信”通过线绳将两个竹筒连接,依靠线绳传递声波,在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出版的《电话一百年》中,“竹信”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
不过,“竹信”还只能说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智慧,真正的近代电信科技源于欧洲。1753年,爱丁堡的《苏格兰人》杂志收到了一封署名为C.M.的信,信中提出用电流进行通信的大胆建议,并详细解释了如何架设电线,如何将与字母一一对应的金属线与静电机相连接,再利用电流达成远距离信息传递的目的。这一提议虽经反复改进,但终囿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实现,不过,这却是人类最早的电通信设想。尽管通电与通信还相去甚远,但是人们有关“电通信”的种种尝试由此开始。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以接力方式架设了一条长230 千米、由16 个信号塔组成的托架式线路,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这种被称为“遥望通信”的信息传递方式只用一个小时就把胜利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消息传到巴黎,该系统也因此在欧洲盛极一时。据称,查佩兄弟中的一人,就是最早使用“电报”一词的人。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此项研究由此在欧洲展开。1796年,英国教授休斯提出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称之为“Telephone”,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到18世纪30年代,电池、铜线、电磁感应等电子器件已经基本被发明出来。而欧洲铁路的迅速发展也迫切需要一种不受时空和天气限制的通信工具来保障铁路运输的准点和安全。电报应运而生。1833年,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F.Gauss)和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制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电磁指针式电报机;1834年,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提出莫尔斯电码;1837年,莫尔斯制成了第一部使用莫尔斯电码的电报机,几乎与此同时期,威廉·福瑟吉尔·库克(William Fothergill Cooke)和查尔斯·惠特斯通(Charles Wheatstone)两人合作制成的五针式电报机开始在伦敦帕丁顿车站与韦斯特·德雷顿之间的铁路上投入使用,距离达21 公里;1944年5月24日,通过自制的电报机,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拍发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后来,随着赫兹电磁波的发现,1896年,无线电报也被发明出来,以后又经过意大利物理学家古格里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的数次技术更新,无线电通信技术日益完善,到1899年,美国已经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通信公司——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电的发明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从生理传播带入了物理传播的新时代,而电报的出现更让人们看到了通过电进行远距离通信的可行性,为日后广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图2-1 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