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地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一般来说,包括地下水、土壤、矿产、地貌景观等。人类生存和发展依托的地球表层环境称为地质环境。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地质环境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之间进行广泛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质环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自然环境,又是一种自然资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又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撑的同时,自身也遭受着不科学的生产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双重属性的特征给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地质资源环境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是人口密集之地,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兴衰与其所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质环境优者长盛不衰,劣者则逐渐衰亡甚至毁于一旦。

新时代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对一定区域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以科学保障今后一段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是自治区各种生产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区面临着水资源、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地热、地下空间等有待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而服务新时代经济区国土空间、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依旧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难点问题;经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不利因素的勘察成果还不够,也没有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协调开发利用;银川盆地引黄灌区灌溉用水的循环转化及再分配研究不足;地热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地下水热循环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构建地热技术示范,推动市场跟进。

2016—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了“宁夏沿黄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总经费达1800万元,调查研究范围主要涉及银川市、吴忠市和石嘴山市。针对经济区发展对国土空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的各项地质环境需求,在区域上部署1∶25万综合地质补充调查,优先在重点城市部署1∶5万综合地质调查2400平方千米,旨在加强沿黄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精度,查明沿黄经济区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地质资源禀赋,破解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为沿黄经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通过开展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部署水资源、地热、地下空间、国土空间“双评价”等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包括:

(1)查明了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清洁能源、旅游地质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禀赋,各资源间匹配性好,为多元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地质资源基础;

(2)查明了宁夏沿黄经济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河岸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变化情况,为当地政府生态立区提供地质依据;

(3)针对宁夏清洁资源丰富、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复杂、地热资源勘察程度低的问题,在充分收集前人地热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沿黄经济区地热赋存规律以及潜力;

(4)应用同位素技术与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流系统补给、径流特征,提出了建立贺兰山山前地下水、傍河水源地等后备水源地方案;

(5)查明了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圈定了砂土液化与盐渍土体的分布范围,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危害,探索了基于负面清单的银川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

(6)结合活动断裂带分布特征,提出了城市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对活动断裂带避让范围确定,划定活动断裂避让区,为经济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7)探明了宁夏沿黄经济区国土空间优势资源分布及限制性因素分布情况,划定了国土空间适宜性区域和限制性区域,并提出了规划建议。

项目由项目负责人马洪云组织实施,副项目负责人朱桦、王化齐协助组织完成。参加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有:于艳青、薛忠歧、尹秉喜、李成柱、于峰丹、孙巧银、朱涛、郭莉、杨勇、赵志鹏、韩强强、方磊、马玉学、吴瑞、金亮、单斌、赵银鑫、陈洁、马小波、刘海燕、薛凤玲、徐磊、胡炜、姜军、肖朝阳、姜寒冰、王欣、康登成、杨智敏等。从2015年的项目策划、立项论证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研究员、工程首席张茂省研究员、董英处长、原水环处处长朱桦的全程悉心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分别承担部分调查与专题研究任务。同时,项目得到了计划协调人郝爱兵教授级高工、首席科学家石建省研究员的指导,得到宁夏原国土资源厅巡视员张黎及宁夏地质局孙永明、余秋生、于艳青、崔文夏和相关领导的鼎力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处原处长徐友宁以及综合管理员何伟宁、侯妙娟做了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对项目顺利实施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和提炼完成的,是所有项目参加人员的辛勤劳动和集体创作的成果,是扎实的地质调查成果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集成,体现了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全书共4篇16章,其中前言、结论与建议由王化齐执笔,第一、十、十三章由孙巧银执笔,第二、三、四、十四章由李成柱执笔,第五、十一、十二章由马洪云执笔,第六章由于峰丹执笔,第七、八、十五、十六章由王化齐执笔,第九章由杨勇和于峰丹执笔。全书由马洪云、王化齐统稿,郭莉进行了插图清绘、校对编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