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2025年09月26日
四、滑坡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一)滑坡发育特征
区内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丘陵区、苦水河河谷和清水沟沟谷内,共9处,均属小型滑坡。多以黄土滑坡为主,滑面后部呈直线形,中部及前部呈圆弧形,整体近似圆弧形。滑带土致密,呈层状碎裂块状结构,表面光滑,有擦痕,厚度10~30 cm不等,滑体主要由中、晚更新世黄土崩滑堆积物组成,结构零乱,颜色混杂或较均一,呈灰黄色或浅黄色,滑体厚度一般小于10 m。滑坡位于河流、沟谷两侧,坡脚受水流的下切和侧蚀,使得滑坡下部开始滑动,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
(二)危害性
滑坡是一种缓慢发生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自然条件,如岩土结构、临空面、水的活性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自然营力或人类工程活动。在苦水河和清水河流域,为方便取水,两岸人类活动频繁,在岸边建房、建厂、种地等,增大了土体的上部荷载,加之沟内流水的下切侵蚀,土体出现张性裂隙或压性裂隙,慢慢发生蠕动变形,拉应力牵引土体上部房屋、农田,致使墙面、土地开裂,房屋倒塌,灾害发生。
(三)防治建议
因滑坡是一种缓慢的蠕动变形地质灾害,建议以监测为主,防治结合。对区内的一些滑坡隐患点进行排查,树立警示牌,建立监测网,对其蠕动变形进行观测,在重要的灾害点滑坡前缘进行岸坡防护,滑坡外围开挖截排水沟,坡脚设立抗滑桩或挡土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