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分布特征及防治建议

三、崩塌分布特征及防治建议

(一)崩塌发育特征及危害对象

银川市崩塌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贺兰山山区,均属于岩质崩塌,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贺兰山区受构造作用,山地一直处于缓慢的间歇式抬升,沟谷较发育,垂直下切能力强,形成了较陡的斜坡地形,为崩塌发育提供了很好的地形条件。

该区崩塌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区域,如苏峪口、滚钟口等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的斜坡为人工修路切坡和旅游开发过程形成的高陡边坡,地形坡度多在40°以上。在修路和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爆破、开挖坡脚等使斜坡原始平衡遭到破坏,岩体松动,岩石的整体性较差,经常脱离母体,产生崩塌,危及公路及行人。

另外,自然斜坡受风化作用的影响,坡体上部的坚硬岩石被节理、裂隙等不良结构面分割,高陡边坡在重力侵蚀作用下产生拉张裂缝后产生崩塌。该类型的崩塌体坡度多数在35°~55°,坡面形态主要为凸型,坡体植被相对较发育。具有崩塌速度快、发生猛烈、突发性强的特点,崩前无明显征兆,更易致灾。如贺兰山北部汝箕沟中槽北危岩体,1993年2月,自然斜坡上部的危岩体局部发生崩塌,矿区居民又依山坡而建房,一块巨石从80 m高的陡崖上崩落下来,一人被砸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银川市西部的贺兰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苏峪口、滚钟口、贺兰山岩画等景区,是区内的重要旅游胜地,然而这些地区也是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地段。这些崩塌具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多发生在雨季,其发育过程缓慢而久长,易使人麻痹大意。崩塌发生时具有相当大的势能,顺坡而下,翻滚撞击,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崩塌防治建议

崩塌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发生猛烈、突发性强的特点,建议沿各沟谷道路开展专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标识、清理、挂网、固定等工程治理,特别是旅游区内的地质灾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