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一)泥石流发育特征
区内牛首山前和丘陵地区的泥石流是该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其规模多以小型为主,均为沟谷型泥石流,多沿沟谷形成,上游汇水面积较大,坡面发育大量松散碎屑,沟纵坡降较大,沿沟两侧及沟底有明显的刨蚀和冲刷痕迹。堆积扇一般不发育,若有则扩散角为15°~30°,扇长50~200 m,宽30~100 m,扇面近沟口堆积大量砾石、远离沟口逐渐稀少。多数泥石流的固态物质以砂、泥为主。物质流态为稀性泥石流,呈低密度紊流形式出现,流水沟道一般多为“扇面形”。泥石流的爆发主要集中出现在强降水或暴雨较多的年份,年内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与吴忠市利通区的雨季基本一致。
(二)危害性
1.毁坏农田
泥石流对农田的破坏是巨大的,泥石流经过后,农作物多数绝收,农田土壤严重流失,质量严重下降。利通区南部红层丘陵区前缘吴灵平原区土地肥沃,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由红层丘陵区冲下的泥石流对农田的破坏十分严重。
2.破坏居住环境,危害生命财产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其周期性,当数年不发生时,一些人思想便有所麻痹,抱着侥幸心理在较为平坦、取水方便的河谷内建房建厂,当泥石流再次来临时,灾害便发生了,这些灾害会严重破坏其居住环境,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3.对公共设施安全的威胁
泥石流往往在这些地方形成后,或淤埋公路,或损毁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和通信设施等。
(三)防治建议
为了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
区内泥石流共7处,其中5处分布在牛首山前,另外2处分布在丘陵区。牛首山前的5处泥石流爆发后,会对G6高速产生威胁,危害性较大,建议采取防洪堤坝导拦洪水泥石流,使其按照人工沟渠排泄,防止泛滥或者在G6高速迎泥石流一侧设置拦挡坝,防止泥石流对高速公路冲刷。
另外2处泥石流,1处分布在孙家滩开发区,1处分布在扁担沟镇老虎沟村。孙家滩开发区位于该处泥石流的堆积区,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大,建议在该处开挖一人工蓄洪库,将泥石流直接导入蓄洪库内。老虎沟村地处缓坡丘陵内,村内现基本无人居住,泥石流爆发后,致灾对象少,建议树立警示牌,以预防监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