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四、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据李玉龙等编著的《中国西北陕甘宁青E90°~111°,N32°~42°地震区划》的研究成果显示,银川地震带自1144年起至1976年共记录到地震18次。在这18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中,具有强弱之别、高低潮交替的特征(表9-3)。

表9-2 全新世断裂段大于等于某一震级的条件发震概率表

注:赵卫明,2007年。

从表9-3可以看出,自1144年起到1739年止为第一活动期,历时596年。1144年至1473年为平静期,在这漫长的330年间只记录到1次级地震,所释放的总应变能为1.5×1010尔格1/2。地震活动显然是处于低潮。活跃期开始于1474年,止于1739年,共持续了266年,记录到10次地震,最大震级为8级,总应变能为93.5×1010尔格1/2

表9-3 1144—1976年银川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表

第二活动期自1740年起,目前尚未结束。现在正处于平静期,已持续了237年,截至1976年共记录到7次地震,最大震级为6级,所释放的总应变能很低,为6.6×1010尔格1/2。与前期对比,平静期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预计未来100年的后期进入活跃期,而且是初期阶段,所以地震活动会逐渐加强,但是还不会达到活跃期的最高潮预计有发生级(八度)地震的危险性。

从地震活动的应变的积累和释放的规律看,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就是应变积累和释放过程。地壳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长期积累应变,当积累的应变超过了岩石的最大强度时,岩石突然破裂并释放大量应变能。因此,在一个地震带内,强震并非随时都可以发生,它是经过长时期的应变积累,而又往往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从上述银川地震带的活动周期可以看出,第一活动期历时达600年。此期共分三个阶段,缺少剩余释放阶段。应变积累和前兆活动两阶段持续时间均很长,分别为330年和265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均很低,最大震级为8级。大释放阶段的时间仅仅一年,以一个8级地震释放了该带内所积累的应变能。第二活动期于1740年开始,1976年为止处于应变积累阶段,持续了240年,发生了7次地震,最大震级为6级,释放的总应变能为6.6×1010尔格1/2。可见,地震活动正处于低潮,或是平静阶段。根据对比,应变积累阶段尚应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结束,而进入前兆活动阶段。因此,预测今后100年不会进入大释放阶段。所以,不会有8级地震发生,但发生级(八度)地震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李玉龙等,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