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2025年09月26日
三、崩塌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一)崩塌发育特征
区内的崩塌主要分布在苦水河两岸、黄河东岸以及南部丘陵区季节冲沟内和采矿活动及修建道路所形成的人工切坡,共计36处,其中中型崩塌4处,其余均为小型崩塌。多以黄土崩塌为主,坡体一般高2~10 m,坡角多在60°~85°,且无支挡防护措施。崩塌发育的大部分地区位于Ⅷ度地震烈度区内,土体结构稳定性较差,系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沟谷强烈下切,坡体拉张裂隙发育,边坡陡立。冲沟内有常年流水,雨季沟中的洪水和常年流水对坡体的强烈溯源侵蚀将坡下掏空,使陡立的坡面土体呈倒悬临空块体,不断塌落又被流水冲走,周而复始,冲沟不断向溯源侵蚀,而冲沟沟脑部位因为相对平坦,往往有村民居住,冲沟将逼近村庄直至吞没村庄,从而对沟脑定居的村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危害性
由于崩塌致灾具有突发性,往往在较短时间内使人民生命财产造受巨大损失。在没有发灾以前,一般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天气,崩塌隐患持续时间较长,容易使人思想麻痹,防灾意识淡化。比如目前一些居民切坡建房或在不稳定坡体上建房,既无防护措施,又无支挡措施,遇强降雨就有可能导致坡体失稳,形成危害。尤其在崩塌灾害分布较多的苦水河地区,当地居民为了取水方便,往往在距离河谷较近的两岸平坦土地上开垦土地、修建房屋,河内流水的常年侵蚀,加之雨季强降雨,就有可能导致坡体失稳,灾害发生。
(三)防治建议
崩塌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发生猛烈,突发性强的特点,不易防治。建议沿各沟谷道路开展专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标识、清理、挂网、固定等工程治理,特别是人口密度较大地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建议开展整个苦水河流域的Insar监测,对人口稠密的活动区进行专门的崩塌监测,提高监测针对性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