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现状与易发性分区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易发性分区

根据前期的调查,大武口区已查明地质灾害78处,以泥石流、崩塌为主,主要分布在西侧贺兰山前,市区西侧有7个泥石流威胁点,详细位置见图10-4。

其中,泥石流是该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贺兰山山区。(1)在贺兰山与洪积倾斜平原交界地带,已查明灾害数量15个,为山前暴雨型泥石流,高发于7—9月的雨季,主要威胁大武口西部的道路、农田等,危险性较大,是区内重点防治的灾害;(2)在贺兰山山区,主要分布在汝箕沟和大武口沟中,沟谷暴雨型泥石流,已查明灾害数量24个,高发于7—9月的雨季,主要威胁沟谷中的道路和矿区,危险性较前一部分小。

图10-4 大武口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

崩塌是该区重要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分布在该区西部贺兰山区的沟谷中,已查明灾害数量39个,大多都分布在汝箕沟和大武口沟中,这两个沟中分布着大量的煤矿,人类活动较为强烈,危险性较大。当然由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还有大量的崩塌隐患未查明,特别是在大风沟、小风沟和归德沟等沟谷内。该区崩塌以小型的基岩崩塌为主,危险对象为道路及游客,是高风险地质灾害点。

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成果显示,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分可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四类(图10-4)。

地质灾害高易发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汝箕沟、大武口沟和贺兰山山前等3个区,分布面积为290.92 km2。贺兰山的汝箕沟和大武口沟山大沟深,地形破碎,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人类工程活动有采矿和道路工程,泥石流和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危险大。贺兰山山前与银川平原交界地带,山前泥石流发育,不但频发,而且规模巨大,是整个银川平原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大。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在贺兰山北部和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面积为164.37 km2。(1)贺兰山北部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崩塌和泥石流现象多,但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威胁对象少,地质灾害中易发。(2)山区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形向东倾斜,属于泥石流的堆积区,威胁道路和居民,但由于离泥石流沟口有一定的距离,危险性较小,地质灾害中易发。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分布在贺兰山西部和沟口办事处—锦林办事处一带,面积为374.00 km2。(1)贺兰山西部的山区山大沟深,地形破碎,但基本没有人类活动,故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低易发。(2)沟口办事处—锦林办事处一带,地处洪积倾斜平原与冲湖积平原交界地带,地形平缓,人类活动强烈,大武口市区主要分布在该区,该区距离泥石流沟远,泥石流的影响小,地质灾害危险小,地质灾害低易发。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分布在东部冲湖积平原区,面积120.92 km2。该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远离贺兰山山区,地质灾害不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