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区内泥石流在银川市东西部都有分布,但区内以西部的贺兰山山前泥石流灾害规模大,威胁对象多,危险性大。该区泥石流爆发的7—9月份也正是银川市西部苏峪口、滚钟口等景区的旅游旺季。泥石流与重要的旅游产业出现了时空上的重合,具有重大安全风险。
(一)银川市西部泥石流沟谷分布特征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总以沟谷为单位,对沿线及沟口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所以对泥石流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均以流域为单位进行评价,本次采用了ArcGIS水文分析功能对泥石流沟进行分析,高程和遥感影像数据来源91卫图。
通过遥感解译和水文分析,发现银川西部共分布着苏峪口、贺兰沟、插旗口沟、榆树沟等19条主要沟谷,其中以苏峪口流域面积最大,为49.975 km2。流域面积大于1 km2的沟谷38条,总面积达474.385 km2。19条主要沟谷的参数见表10-1。
(二)已有区域泥石流防治措施
严峻的洪水泥石流灾害迫使当地必须进行系统的泥石流洪水防治。防治主要思路就是由防洪堤坝导拦洪水泥石流,使其按照人工沟渠排泄,防治泛滥,后导入平原区的防洪水库中进行拦蓄。主要由12条防洪堤坝担负着导拦洪水的防洪堤坝(图10-2),总长度达79 km。这些防洪堤坝一般宽5 m,高3~5 m,其上可行车,土石结构,沟谷一面为石砌。主要拦洪坝有9座,大型的由镇北堡防洪水库、金山防洪水库和银西防洪水库。
表10-1 银川市西部主要沟谷参数一览表
(三)区域泥石流防治的主要隐患及防治建议
现有的泥石流洪水防治体系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重要的防洪工程。但在泥石流防治中仍然存在一些隐患,针对隐患提出一些防治建议,主要包括:
1.防洪堤坝的可靠性隐患及防治建议
图10-2 银川市西部泥石流、洪水沟谷及其防治体系分布图
防洪堤坝具有拦导洪水泥石流的作用,同时也将原本分散的泥石流洪水导拦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加剧了泥石流洪水的危害。特别是在防洪堤坝拐弯和突然变缓地带,极易被冲毁致灾。例如:2016年8月20日银川贺兰山区突降大暴雨,拜寺沟、苏峪口等沟谷爆发泥石流。拜寺沟泥石流在镇苏路改变原始沟谷的部位将防洪堤坝冲毁,造成下游农田被毁(图10-3)。而银川市西部主要防洪堤坝长度就达79 km,这些防洪堤一旦某一个点出现问题,就将酿成大灾。特别在改变原有泥石流沟道的拐弯处的防洪堤危险性高。这些堤改变原有泥石流洪水方向,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现根据地形分析和防洪堤坝形状及其分布位置,可找出防洪堤高被毁高风险点。
图10-3 2016年银川镇北堡泥石流冲毁防洪堤坝图
对于该隐患,建议加强防洪堤坝的汛期巡堤工作和自动监测,加强预警防止泄洪道被堵或者防洪堤被毁等情况出现。
2.旅游业的地质安全隐患及防治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人喜欢上爬山和野营等户外活动。贺兰山是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首选之地,7—9月份是人们野外活动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高发期。
对于该隐患,建议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开展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教育,建立群策群防的防灾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点的检测,落实到人,放置泥石流标识牌,设置避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