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模过程
(一)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中,选用高斯克里金投影,其中投影参数为:中央经线为105°,比例因子为1,东纬偏移为500000,椭圆长半轴为6378140.0,椭圆短半轴为6356755.3,反向扁率为298.25,角单位为0.01745°,单位为m,以保证水平与垂直方向上度量单位的一致性。在收集研究区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空间筛选与检查,剔除同一空间位置很接近或差别较大的数据,并统计研究区内高程点分布总体情况,包括水文地质钻孔631个,潜水含水层钻孔377个,第一承压水层钻孔267个,第二承压水层钻孔161个。
(二)地表模型
区内钻探资料丰富,有大量的地表高程测点,但若仅以高程测点进行模型顶板插值,没有实测地形图控制地形整体变化趋势,也会导致地表高程插值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为更好刻画第四系模型顶板,本次结合数字地形图与地表高程点的优势,利用钻探高程测点在数字地形图的基础上,建立TIN高程三角网,将其采样后得到网格大小为30 m×30 m的DEM栅格地面模型,以此建立地表模型,能较好地控制地形变化的趋势,进而利用高程测点刻画地形起伏,提高数字地形图的精度(图14-16)。
(三)含水层模型
盆地钻孔资料为含水岩组分层提供了基础的分层数据,统计钻孔在各含水岩组的分布情况,潜水含水层钻孔分布密度较大,集中在银川盆地中部。第一承压水含水层、第二承压水含水层钻孔分布较第一含水岩组稀少,在研究区中部分布密度大,周边稀少,尤其在研究区的南部与北部,钻孔分布出现空白区域。
图14-16 模型顶板高程三角网及顶板高程图
为保证各分层界面插值结果贴近实际情况,避免底板高程高于顶板以及含水岩组厚度失真的现象,本次将各含水岩组厚度分别进行空间插值,用模型顶板高程分别与各层厚度相减,预测模型潜水含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和第二承压含水层的分层界面高程点集(图14-17、14-18、14-19),以此将银川盆地第四系抽象概化为三层含水岩组。
图14-18 第一承压含水层底板高程等值线图
图14-17 潜水含水层底板高程等值线图
图14-19 第二承压含水层底板高程等值线图
(四)第四系底板
根据物探结果及钻探资料,提取第四系地层厚度数据与第四纪底板高程等值线确定该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的底板高程,结果见图14-2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