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主证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紫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苦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黏,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宣肺化痰。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广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白扁豆花化湿和中。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兼证
(1)感冒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黏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感冒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
[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
(3)感冒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证候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息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息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放血治疗:取穴,耳尖穴、少商穴、四缝穴。具体操作:用75%乙醇常规消毒刺血部位,持针具分别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mm深,放血3~5滴,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片刻后自愈,每日1次,连续3~5日。
2)针刺治疗:①针刺风池、合谷、大椎、风门、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②针刺大椎、曲池、鱼际、外关、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
(2)推拿治疗:基础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按风池、清肺经。偏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肩井。偏热者,加清天河水,推六腑,揉小天心。夹惊者,加清肝经,清心经,分推大横纹,揉小天心。夹滞者,加推板门,分推腹阴阳。夹痰者,加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
(3)拔罐治疗:拔罐用竹罐或玻璃罐,背部取膀胱经、督脉经,前身取膻中、神阙穴,通过负压的作用使其吸附在督脉及膀胱经皮肤表面,造成充血或瘀血,调和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扶正祛邪。
(4)刮痧治疗:痧疗是用刮痧板,蘸递质(水或油),取背部督脉经、膀胱经,风寒者加风府、风池穴,在皮肤相关部位进行刮拭、拍拭、揪拭、摸拭,直至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或点状出血。目的以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目的。
(5)药浴治疗:将药浴主方(如薄荷3g、柴胡10g、防风10g、贯众10g、桂枝10g)加入500ml水煎后,再加入洗澡水,水温为39~40℃,沐浴时间以15~20min为宜,每日1~2次,疗程3~5日。小儿体表面积占比例大,肌肤娇嫩,能充分吸收药物。中药的药液沐浴人体肌表,可以起到解肌透表的作用。
(6)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将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起效。一方面药物不经口,不经胃肠道,既减轻了胃肠道的负担,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另一方面此途径绕过肝脏,使药液直接经直肠静脉丛吸收入下腔静脉血液循环,不被肝脏代谢,这样药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直肠滴入小儿痛苦小,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此方法适用于风热感冒。小儿风热感冒病在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经脉络于大肠,直肠滴入可使药物偱经脉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