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主证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致,为阳黄证。临床表现起病急,黄色鲜明如橘,全身症状及舌象均为湿热壅盛之象。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本证重症易发生黄疸动风和黄疸虚脱之变证。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热重者,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者,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而致;或因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化而成,为阴黄。临床表现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黄色晦暗,虚寒之象明显,预后较差。与阳黄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征象来区分。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湿退黄;干姜、白术温中燥湿;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寒重者,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者,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者,加焦六神曲、砂仁醒脾开胃。

(3)气滞血瘀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舌苔黄。

[证候分析]本证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除皮肤黄疸色泽晦暗无华外,还具有有形瘀积的临床表现。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化瘀。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者,加牡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者,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癥块质硬者,加穿山甲、水蛭活血化瘀。

变证

(1)胎黄动风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往往在阳黄基础上发生。病情危重,来势急骤,极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此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目深黄,伴神昏、抽搐。

[治法]平肝息风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和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平肝息风;茵陈蒿、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

(2)胎黄虚脱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水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本证为黄疸危症,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关键在于阳气虚衰,而不是邪气亢盛。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水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等危候。

[治法]温阳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茵陈蒿、金钱草利湿退黄。

2.中成药

(1)茵栀黄口服液:3~5ml,每日1~2次,口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2)紫雪丹:0.1~0.2g,每日1次,温开水调服。用于胎黄动风证。

3.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以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① 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②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肢瘫痪。④ 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⑤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⑥ 合谷透后溪。用于指关节屈伸不利。⑦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

(2)推拿治疗: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㨰法来回㨰5~10min,按揉松弛关节3~5min,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㨰5~10min。

(3)滴肠治疗:茵陈蒿10g,栀子4g,大黄3g,黄芩4g,薏苡仁10g,郁金4g,水煎2次,浓缩过滤成25ml,每日1剂,直肠滴注,连用7日。用于湿热郁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