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 胎 怯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又称“胎弱”。临床以出生时低体重为主要特点,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低出生体重儿。胎怯患儿多因先天不足,肾脾两虚,而致脏腑形气薄弱,易并发新生儿窒息、硬肿症、黄疸、败血症等疾病,是围生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减少而急剧上升,可影响小儿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在治疗胎怯的过程中,中医药起到扶正及调补先后天,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促进了患儿后天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
一、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1)有早产、多胎,孕妇体弱、疾病、胎养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种病因,及胎盘、脐带异常等。
(2)新生儿出生时有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色无华,精神萎软,气弱声低,吮乳无力,筋弛肢软等瘦小虚弱之症。一般出生体重低于2500g。
二、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生命支持及早期喂养。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常规治疗
(1)保暖:保证新生儿体温稳定在36.5~37.5℃(肛温)。有条件者置入暖箱中。
(2)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或奶量不足者,加配方奶粉。尽早开奶,预防低血糖。注意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时给予治疗。
(3)补充营养素:根据患儿病情,给予静脉输入部分或全部营养素,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等。
(4)给氧:对有呼吸暂停及发绀的患儿应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应用呼吸道辅助通气。
(5)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等]者,给予相应抢救措施。
3.并发症的治疗
(1)低血糖:如血糖<2.2mmol/L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纠正。无症状性低血糖并能进食者,可先进食,并密切监测血糖,低血糖不能纠正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按6~8mg/(kg·min)速率输注,4~6h后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节糖速,稳定24h后逐渐停用。症状性低血糖,可先给予一次剂量的10%葡萄糖200mg/kg(2ml/kg),按1.0ml/min静注;以后改为6~8mg/(kg·min)维持,以防低血糖反跳。4~6h监测血糖1次,并根据血糖值调节糖速,正常24h后逐渐减慢输注速率,48~72h停用。持续性低血糖,葡萄糖输注速率常需提高至20~30mg/(kg·min)以上才能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可用胰高血糖素0.02mg/kg静脉滴注,间断给药。胰岛细胞增生症则须外科治疗。先天性代谢缺陷患儿应给予特殊饮食疗法。
(2)低血钙惊厥:立即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2ml/kg,用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以1ml/min的速度缓慢输入。待症状控制后,改为口服10%氯化钙每日10ml,连服1周。
(3)红细胞增多症:可作部分交换输血治疗。用成人血浆或白蛋白替换患儿部分全血,以降低红细胞比容。
(4)继发感染:合并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主证
(1)肾精薄弱
[证候]身材短小,形体瘦弱,哭声低微,气息微弱,头大,囟门大开,头发稀黄,耳壳薄软,耳舟不清,肌肤不温,骨弱肢柔,指甲菲薄,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足纹浅少,睾丸不降,阴囊淡白或松弛,或大阴唇未覆盖小阴唇,或有先天性畸形,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为胎怯最常见的证型,多见于早产儿,以肾精薄弱、元阳未充为特征。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紫河车、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益肾充髓;肉桂、肉苁蓉、鹿角霜补肾温阳;茯苓、山药、陈皮健脾助运。不思乳食者,加炒麦芽、炒谷芽、砂仁醒脾助运;兼见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健脾益气;肢体不温者,加附子、巴戟天温补肾阳;唇甲青紫者,加红花、桂枝温经通络。
(2)脾肾两虚
[证候]形体瘦弱,身材偏短,精神萎靡,啼哭无力,面色无华,口唇色淡,指甲淡白,皮肤薄嫩,肌肉瘠薄,手足如削,多卧少动,吮乳乏力,纳乳量少,呛乳、溢乳、吐奶,哽气多哕,四肢欠温,大便稀溏,便次增多,腹胀,面目黄染,甚至水肿,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小胎龄儿、双胎儿或高龄产妇所育儿,以脾肾两虚而脾胃虚弱证候显著为特征。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故本证的肌肉瘠薄、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之象明显。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方药]保元汤加减。常用药:炙黄芪、人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胃;陈皮、甘草理气和中,肉桂、干姜温阳助运。呕吐者,加姜半夏、去干姜加生姜和胃降逆;泄泻者,加苍术、山药运脾燥湿;腹胀者,加木香、枳壳理气助运;喉中痰多者,加法半夏、川贝母化痰;气息微弱者,加坎炁、蛤蚧补肾纳气。
(3)五脏亏虚
[证候]形体瘦弱,身材短小,精神萎靡,气弱声低,目无神采,皮肤嫩薄,肌肤不温,胎毛细软,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肌肉瘠薄,萎软无力,筋弛肢软,虚里动疾,时有惊惕,吮乳量少,指甲软或短,指纹淡。
[证候分析]本证除有肾、脾虚弱证候外,分别或兼有肺、心、肝亏虚的明显表现。
[治法]培元补虚,益气养阴。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健脾补肺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滋肝补肾养阴;肉桂、淫羊藿温壮心肾元阳。偏肺虚者,重用炙黄芪、白术、加黄精,少佐防风补肺御风;偏心虚者,加当归、麦冬、龙骨养心安神;偏肝虚者,加枸杞子、龟甲、牡蛎养肝息风。
变证
(1)肺气虚衰
[证候]形体瘦弱,身材短小,多为早产,哭声低弱,反应低下,口唇发绀或全身青紫,面色苍白或青灰,胎毛多或细软,皮肤薄嫩,呼吸浅促或不匀,甚至呼吸困难或暂停,咳嗽无力,四肢厥冷,哺喂困难,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本证见于胎怯重症患儿,以呼吸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为主症。
[治法]补肺益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加味。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炙黄芪补益肺气;附子温壮元阳;红花活血通经。口吐白沫,呼吸不匀者,加僵蚕、石菖蒲、制南星祛风化痰;气弱声低,胎毛细软者,重用炙黄芪,加白术、黄精、坎炁、防风补肺益气御风。
(2)元阳衰微
[证候]身材短小,形体瘦弱,反应极差,面色苍白或青灰,唇淡,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全身冰冷,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僵卧少动,吸吮困难,尿少或无尿,指纹淡红或不显。本证见于胎怯重症患儿,以全身冰冷、反应极差、僵卧少动等为主症。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
[方药]参附汤加味。常用药:人参、黄芪大补元气;附子、巴戟天温壮元阳;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红花、当归活血通络。肾阳虚衰者,加鹿茸温肾回阳;发绀血瘀者,加桃仁、赤芍、三七活血化瘀;肌肤硬肿者,加郁金、鸡血藤温经活血。
2.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2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元阳衰微证。
第二节 硬 肿 症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其中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由于受寒所致者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胎寒”“五硬”等范畴。硬肿症多发生于寒冷地区和寒冬季节,以生后7~10日的新生儿多见,尤以胎怯儿为多见,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发病。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一、诊断要点
寒冷季节,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1.临床表现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严重者<30℃,肛温-腋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皮肤硬肿的特点是:皮肤贴紧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硬橡皮样感,伴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皮肤呈暗红色或青紫色。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器官功能损害。
2.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② 血气分析:pH值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③心电图:可表现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④有DIC表现者,血DIC指标阳性。
二、西医治疗
1.复温 腋温-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若肛温>30℃,TA-R≥0,提示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较好,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h可恢复正常体温。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提示体温很低,棕色脂肪被耗尽,虽少数患儿TA-R≥0,但体温过低,靠棕色脂肪自身产热难以恢复正常体温,且易造成多器官损害,故若肛温<3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
2.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从每日210kJ/kg(50kcal/kg)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液体量按0.24ml/kJ(1ml/kcal)计算。
3.控制感染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对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凝血机制障碍、DIC、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予相应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证候分析]本证为轻证,多系体弱小儿中寒而致,常发生于冬季,先天不足,阳气虚弱,复感外寒。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红花、川芎、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白芍和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硬肿甚者,加郁金、鸡血藤活血行瘀;四肢发凉者,加制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气息微弱者,加人参、炙黄芪补益元气;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炙黄芪、地龙、郁金益气活血。
(2)阳气虚衰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证候分析]本证病情危重,多发生于胎怯新生儿。阳气虚衰,血脉瘀滞,硬肿范围大,全身症状重。可因阳气无力御邪而致发生肺炎,或因虚寒而血脉失于统摄导致肺出血之危症。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方药]参附汤加味。常用药:人参、炙黄芪补元气;制附子、巴戟天温肾阳;桂枝、丹参、当归温经活血。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小便不利加茯苓、猪苓、生姜皮利水消肿;肾阳虚衰加鹿茸0.3g(另吞服)补肾壮阳;口吐白沫,呼吸不匀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化痰开窍。
2.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温灸:硬肿局部用艾条温灸。
(2)推拿治疗:万花油推拿法,万花油含红花、独活、三棱等20味药,功效为消肿散瘀,舒筋活络。抚法、摩法、搓法可理气和中,舒筋活血,散寒化瘀,兴奋皮肤末梢神经,扩张毛细血管,使血液向周身回流,改善皮肤温度。其中,双下肢硬肿明显用抚法、摩法;整个双下肢似硬橡皮状有水肿用抚、搓两法。
(3)中药温敷
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g。捣碎混匀,酒炒,待温热时敷于局部。每日1次。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15g,红花15g,川芎15g,赤芍15g,透骨草15g,丁香9g,川乌头7.5g,草乌头7.5g,乳香7.5g,肉桂6g。研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每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第三节 胎 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因病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大类。本节讨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各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尿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或导致死亡。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黄疸出现早(出生24h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辅助检查
(1)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
(2)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3)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4)肝功能可正常。
(5)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二、西医治疗
1.光照治疗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应用指征: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已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若生后血清胆红素>85μmol/L便可光疗;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胆红素>85μmol/L,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胆红素>103μmol/L。
将患儿置于蓝光治疗箱内,光照时患儿双眼用蓝光专用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局部用蓝光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照射时间不宜超过4日。副作用: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光疗超过24h,应补充核黄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2.药物治疗
(1)供给白蛋白:输血浆每次10~20ml/kg或白蛋白1g/kg,以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应用5%碳酸氢钠提高血pH值,以利于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
(3)DIC感酶诱导剂:能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生成和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也可用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用量1g/kg,于6~8h静脉滴入,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3.换血治疗 用于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病。指征:①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②生后12h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者。③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者。④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⑤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指征。
4.其他治疗 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纠正缺氧、贫血、水肿和心力衰竭等。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主证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致,为阳黄证。临床表现起病急,黄色鲜明如橘,全身症状及舌象均为湿热壅盛之象。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本证重症易发生黄疸动风和黄疸虚脱之变证。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热重者,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者,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而致;或因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化而成,为阴黄。临床表现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黄色晦暗,虚寒之象明显,预后较差。与阳黄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征象来区分。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湿退黄;干姜、白术温中燥湿;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寒重者,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者,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者,加焦六神曲、砂仁醒脾开胃。
(3)气滞血瘀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舌苔黄。
[证候分析]本证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除皮肤黄疸色泽晦暗无华外,还具有有形瘀积的临床表现。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化瘀。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者,加牡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者,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癥块质硬者,加穿山甲、水蛭活血化瘀。
变证
(1)胎黄动风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往往在阳黄基础上发生。病情危重,来势急骤,极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此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目深黄,伴神昏、抽搐。
[治法]平肝息风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和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平肝息风;茵陈蒿、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
(2)胎黄虚脱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水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本证为黄疸危症,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关键在于阳气虚衰,而不是邪气亢盛。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水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等危候。
[治法]温阳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茵陈蒿、金钱草利湿退黄。
2.中成药
(1)茵栀黄口服液:3~5ml,每日1~2次,口服。用于湿热郁蒸证。
(2)紫雪丹:0.1~0.2g,每日1次,温开水调服。用于胎黄动风证。
3.外治疗法
(1)针灸治疗: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以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① 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②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肢瘫痪。④ 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⑤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⑥ 合谷透后溪。用于指关节屈伸不利。⑦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
(2)推拿治疗: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㨰法来回㨰5~10min,按揉松弛关节3~5min,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㨰5~10min。
(3)滴肠治疗:茵陈蒿10g,栀子4g,大黄3g,黄芩4g,薏苡仁10g,郁金4g,水煎2次,浓缩过滤成25ml,每日1剂,直肠滴注,连用7日。用于湿热郁蒸证。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12:65-70.
第四节 脐 部 疾 病
脐部疾病是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凸起者称为脐突。西医学称脐湿、脐疮为新生儿脐炎,称脐血为脐带出血,脐湿、脐疮、脐血的发生与接生断脐、护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与先天因素有关。脐部疾病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脐血若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多预后良好。
一、诊断要点
有脐带处清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临床表现
(1)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轻微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2)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3)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凸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二、西医治疗
(1)脐炎:轻者,局部用无痛碘伏,或2%碘酒、75%乙醇清洗,每日2~3次;重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静脉注射;如有脓肿形成,则需行切开引流。
(2)脐疝:通常哭闹时脐疝外凸明显,安静时用手指压迫脐囊可回纳,不易发生嵌顿。出生后1年内腹肌逐渐发达,多数疝环逐渐狭窄缩小,自然闭合,预后良好。疝囊较大、4岁以上仍未愈合者可手术修补。
(3)脐肉芽肿:脐肉芽肿表面湿润,有少许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可用乙醇一日数次清洁肉芽组织表面,预后良好。顽固肉芽组织增生者,呈灰红色,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可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见微红。
[证候分析]本病为脐部疾患的轻证,以脐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为主要表现,无明显全身症状。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用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若局部红肿热痛者,按脐疮处理。
(2)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证候分析]本症为脐湿的进一步发展,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可伴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解热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风散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局部外用如意金黄散。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者,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者,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3)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证候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迫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健脾益气;大枣、当归养血补血;血余炭、藕节炭摄血止血。尿血者,加大蓟、小蓟凉血止血;便血者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形寒肢冷者,加炮姜炭温脾止血。
(4)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凸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凸出。一般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但脐膨出可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肛门闭锁、膀胱外翻等。临床以局部表现为主,精神、食欲等一般无明显改变。
[治法]压脐法外治。现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垫压脐部,外用绷带扎紧。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易逾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脐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应及早手术治疗。
2.外治疗法
(1)如意金黄散:适量,用茶或醋调敷局部,每日2次。用于脐疮。
(2)川黄连、枯矾、海螵蛸,等量共研细粉,混匀,消毒后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局部有分泌物者用干粉敷,无分泌物者用水调敷1周为1个疗程。用于脐疮。
参考文献
[1]朱凤玉,新生儿脐炎的外治及护理[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