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医治疗
2025年10月13日
二、西医治疗
1.复温 腋温-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若肛温>30℃,TA-R≥0,提示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较好,此时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h可恢复正常体温。当肛温<30℃时,多数患儿TA-R<0,提示体温很低,棕色脂肪被耗尽,虽少数患儿TA-R≥0,但体温过低,靠棕色脂肪自身产热难以恢复正常体温,且易造成多器官损害,故若肛温<3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
2.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从每日210kJ/kg(50kcal/kg)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液体量按0.24ml/kJ(1ml/kcal)计算。
3.控制感染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对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凝血机制障碍、DIC、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予相应治疗。